Nature期刊

搜索文档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3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03 11:57
华人学者在Nature期刊的突出表现 - 2025年7月2日,Nature期刊上线24篇论文,其中13篇由华人学者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完成[1] 各领域研究论文摘要 化学与材料科学 -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Liang Wei团队发表硼介导的四取代烯烃模块化组装研究[1] -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陈优贤团队实现天然聚酯立体发散转化制备对映体纯聚羟基脂肪酸酯[1] 神经科学与生物医学 - 骆清铭院士团队发布1微米分辨率小鼠大脑立体定位图谱[2] - 洪暐哲教授研究生物与人工智能系统中的脑际神经动力学[15] 癌症研究 - 王凌华教授团队发现PPP2R1A基因突变可提升癌症免疫治疗生存率[19] - 张如刚教授团队揭示从不吸烟者肺癌基因组的致突变机制[3] 基因工程与免疫治疗 - Amanda Xi Ying Chen开发CAR-T细胞基因重塑技术实现肿瘤靶向治疗[12] - Zhixun Dou团队发现WSTF核自噬对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17] 人工智能与量子技术 - Li Ji-An利用小型循环神经网络探索认知策略[21] - Jun Jia团队构建声频传感混合量子网络[10] 跨学科研究 - 周涵教授联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开发超宽带热辐射元发射器[23] - Tian Chen Zeng通过古DNA揭示乌拉尔语系民族史前史[7] 论文发表机构分布 - 涉及哈佛大学[7][17]、普林斯顿大学[6]、加州大学系统[15][21]等顶尖机构 - 国内机构包括海南大学[2]、上海交通大学[23]等 注:所有论文链接见文档25,包含13篇论文的Nature官方网址[25]
中国博后一作兼通讯Nature论文,已回国加入北京大学
生物世界· 2025-06-12 17:37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新发现 - 传统观点认为海洋中的元素主要来自表层生物过程通过"海洋生物泵"输送至深海 但最新研究提出海底是多种微量元素的关键来源 颠覆了传统认知 [2][3] - 研究以稀土元素和钕同位素为示踪剂 结合颗粒循环和沉积物成岩作用模型 建立了TEI(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循环的新框架 [8] - 发现对锰氧化物亲和力强的元素在水柱中呈现净清除效应 其浓度随水深增加而上升 这与可逆清除假设相反 [8] 研究机制与数据支撑 - 海底元素来源包含两部分:水柱颗粒吸附元素的再循环 以及沉积物内海洋硅酸盐风化作用新生成的元素 [8] - 深海有氧成岩作用是驱动因素 通过海底地形和底部湍流混合强烈影响水柱生物地球化学 [8] - 证实自生矿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常被生物颗粒掩盖 深海海底实为生物地球化学转化活跃区 [8] 学术价值与行业影响 - 研究发表于Nature期刊 被同期新闻观点文章评价为"揭示了微量元素令人惊讶的来源" [9] - 第一作者杜江辉具有北京大学本硕及俄勒冈州立大学博士背景 现任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3][7] - 该发现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理论基础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