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conductor Equipment Precision Components

搜索文档
沈阳富创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证券报· 2025-08-29 13:15
业绩说明会安排 - 公司将于2025年9月24日09:00-10:00通过上证路演中心召开半年度业绩说明会 就经营成果和财务指标与投资者互动交流[2][3] - 投资者可在2025年9月17日至9月23日16:00前通过官网预征集栏目或邮箱zhengquanbu@syamt.com提前提问[2][6] - 参会人员包括董事长郑广文 董事兼董事会秘书梁倩倩 独立董事刘二壮 傅穹 何燎原 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张璇[4] 减值准备计提情况 - 2025年半年度计提信用减值损失809.38万元 主要针对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10] - 计提资产减值损失7417.53万元 其中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7413.87万元 合同资产减值损失3.66万元[10][11] - 合计计提减值准备8226.91万元 减少2025年半年度合并报表利润总额8226.91万元[12] 股东大会召开信息 - 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定于9月15日14:30在沈阳市浑南区飞云路18甲-1号公司A103会议室召开[15] - 采用现场投票与网络投票结合方式 网络投票通过上交所系统进行 交易系统投票时间为9:15-11:30和13:00-15:00 互联网投票时间为9:15-15:00[16][17] - 审议议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 其中议案1为特别决议议案且对中小投资者单独计票[18][19]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半导体制造行业持续增长 2024年底至2028年产能预计以7%年复合增长率扩张[33] - 先进工艺设备资本支出将从2024年260亿美元激增至2028年500亿美元以上 年复合增长率达18%[33] - 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预计达1255亿美元(同比增长7.4%) 2026年有望攀升至1381亿美元[33] 公司战略与业务进展 - 深化大客户战略 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合计达75%以上 通过平台化与国际化的协同布局提升综合服务能力[34][35] - 收购国际品牌Compart股权 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 气体传输系统订单实现同比大幅增长[35] - 北京工厂预计2025年投产 新加坡工厂已于2024年通过核心客户认证并实现交付[36] 技术研发突破 - 匀气盘领域实现多项突破:螺纹斜孔匀气盘规模化量产应用于PEALD机台 加热匀气盘完成研发推进客户验证 交叉孔焊接匀气盘实现量产配套ALD/PVD设备[37] - 金属加热盘突破海外技术壁垒 实现多型号量产并成为国内主流客户主要供应商[37] - 表面处理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致密YO涂层完成国内头部客户认证并导入量产 N系列膜层锁定年百万级订单 O系列膜层通过认证并稳定应用于核心部件[39] 投资者回报措施 - 2024年度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0元(含税) 合计派发4568.17万元 已于2025年7月17日派发完毕[41] - 2025年3月注销回购股份181.72万股 占注销前总股本0.59% 总股本由30802.80万股变更为30621.08万股[42] - 通过业绩说明会 投资者专线 上证E互动平台及线下活动等多种渠道与投资者保持沟通[43]
沈阳富创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近期关税相关政策对公司影响的自愿性披露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4-10 03:24
关税政策背景 - 美国政府自2018年起持续升级对华贸易限制措施,2018年7月对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2019年5月将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关税税率从10%提升至25% [2] - 2024年美国政府将电动汽车、半导体、医疗设备等战略性产业作为重点对象大幅加征关税,同年10月将数十家中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和"未经验证清单"实施技术出口管制 [2] - 2025年2月1日和3月3日分两次对中国输美商品各加征10%关税累计提升20%,4月3日出台"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大陆商品征收34%税率,对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实施梯度税率 [2]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是国内半导体设备精密零部件领军企业,产品覆盖集成电路制造中刻蚀、薄膜沉积、光刻及涂胶显影、化学机械抛光、离子注入等核心环节设备 [1] - 2024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0.42亿元同比增长47.24%,其中国内重点客户收入占比70%同比增长超80%,国际重点客户收入占比30%同比增长超40% [3] - 产品直接出口至美国的业务占比约11%,基于与国际客户签署的商务条款关税成本由客户承担 [4] 应对措施与竞争优势 - 新加坡子公司已完成核心客户A1公司认证并实现接单,A2客户认证已完成审核,新加坡适用10%税率较其他亚洲制造基地具有显著成本优势 [6] -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海外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30%,年均增长率60%客户黏性持续增强 [5] - 国产替代加速推动公司自主研发产品竞争力提升,部分产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将受益于内需红利 [7] 战略布局与影响评估 - 公司采取大客户战略和加速海外布局,通过保税机制和关税豁免条款优化客户成本,合作关系保持稳固 [4][5] - 新加坡子公司作为国际业务主体将提升供应链成本竞争力,构建全球化供应链新格局的战略支点 [6] - 管理层评估认为本次关税政策对公司未来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持续盈利能力不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