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搜索文档
文生视频:开启内容创作新纪元
AIGC人工智能· 2024-06-16 16:43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 传媒板块整体表现较为惨淡,年初至今下跌约20% [1] - 传媒板块去年表现较好,涨幅较大,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如游戏、影视等 [1] - 人工智能应用目前仍存在算力不足、高质量数据较少等挑战 [9][10] - 文生视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如OpenAI推出的SORA,引发行业关注 [8] - 文生视频有望提升影视、游戏等行业的内容创作效率和质量 [3][4][5][6][7] - 文生视频可能对短视频行业产生冲击,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内容创作可能性 [7] 文生视频带来的投资机会 - 提升创作效率,加速影视游戏行业优质供给产出 [6] - 加速优质IP变现,为已有IP赋能 [6][20][21] - 大模型训练需求带动视频素材库逻辑 [6][9][12] - 文生视频有望推动短视频市场的内容创新 [7][15] 受益公司 - 昆仑万维、美图公司、芒果超媒、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 [22][23][24][25][26] - 中广天泽、中文在线、粤文集团等视频素材库提供商 [26] - 腾讯、网易、巨人网络等游戏公司 [26][27] - 字节跳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 [15][27]
赴美调研20240614
AIGC人工智能· 2024-06-16 16:4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0%,达到100亿美元,主要得益于各业务线的良好表现 [1] - 毛利率有所下降,从上年同期的40%降至38%,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增加的影响 [1] - 净利润增长8%,达到20亿美元,净利率为20% [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核心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2%,达到5000万台 [1] - 新兴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0%,同比增长15% [1] - 云服务业务收入增长25%,达到15亿美元,毛利率为50% [1]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美国市场销售占比为40%,同比增长8% [1] - 欧洲市场销售占比为30%,同比增长6% [1] - 中国市场销售占比为20%,同比增长12% [1]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及行业竞争 - 公司将持续加大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布局,加强与行业领先企业的合作 [1] - 公司正在加快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提升软件和服务收入占比 [1] -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主要竞争对手正在加大同类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 [1]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管理层表示,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公司有信心在各个市场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1] - 管理层认为,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持续投入,将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宣布将在未来3年内投资50亿美元,用于加强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领域的研发能力 [1] - 公司计划在今年内完成对一家专注于工业自动化的公司的收购,以拓展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布局 [1]
手机电子行业长期投资逻辑专题研究:生成式有望重塑智能手机
AIGC人工智能· 2024-06-16 16:42
行业研究 | 深度报告 电子行业 看好(维持) 生成式 AI 有望重塑智能手机 国家/地区 中国 行业 电子行业 报告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07日 电子行业长期投资逻辑专题研究 核心观点 ⚫ 国内外主要手机厂商纷纷投身AI手机浪潮,抢占市场。媒体报道,苹果可能在 WWDC发布iOS18,有望整合OpenAI或谷歌Gemini的AI功能。2024年手机端 侧AI有望迎来快速发展,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进步和手机AI芯片算力的提升,手 机运行本地大模型已成为可能。三星、oppo、vivo、小米、荣耀、红魔等国内外手 机厂商亦相继发布或计划发布具有生成式AI能力的手机终端产品和相应APP等。 ⚫ AI大模型有望重塑手机功能,端侧大模型落地基础已然完备。生成式AI使手机能创 建全新的数字视频、图像、文本、音频或代码等内容,重塑AI手机功能。得益于大 蒯剑 021-63325888*8514 模型突破和端侧计算成本下降,生成式AI落地手机终端,多家国内外手机厂商先后 kuaijian@orientsec.com.cn 发布自研AI大模型及相应的手机操作系统和APP升级。上游芯片算力进步,手机 执业证书编号:S0860 ...
2024下半年展望:主题或将继续,半导体或继续分化
AIGC人工智能· 2024-06-16 16:42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 通信设备行业的情况,公司将其评级从低配调整为标配,主要原因是行业估值和情绪已经触底 [1] -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如计算GPU、HBM存储、光通信芯片等需求持续旺盛,预计2025年上半年仍将供不应求 [2][3][4][5][6][7] - 云服务商资本支出大幅增加,主要用于人工智能应用,微软、Meta、Google等公司均有明确表述 [2][3][4][5] - 内地BAT等科技公司2024年资本支出也将大幅增长,主要用于多模态大模型等新技术 [5][6] - 半导体行业库存分化严重,手机、PC、服务器等应用库存有所改善,但通信设备和汽车工业电子库存较高 [11][12][13][14][15] - 半导体设备和设计公司表现较好,但内地半导体制造公司受益于产能利用率提升 [18][19][20][21]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提问** 对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变现情况,公司有何看法? [10] **回答** 公司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变现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很难出现大规模的现金流落地,但微软Copilot等产品正在尝试变现,公司对此持乐观态度,但需要进一步观察用户付费意愿 [10] 问题2 **提问** 公司对于内地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业务的收入贡献有何预测? [11] **回答** 公司预计内地BAT等科技公司在2024年人工智能相关业务收入可达数十亿元,公司认为这些公司正在努力维持商业化和AI升级之间的平衡 [11] 问题3 **提问** 公司对于半导体行业下半年的展望如何? [19][20][21][22] **回答** 公司对于人工智能相关的半导体设计和制造公司持乐观态度,但对于传统半导体如数据库公司的表现持谨慎态度,认为软件行业AI落地仍需时日,不会出现大幅改善 [19][20][21][22]
赴美调研
AIGC人工智能· 2024-06-16 11:21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 到了硅谷科技巨头现场,感受到人工智能正在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如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英伟达的人形机器人等 [1] - 中美科技生态存在巨大差异,对岸不计成本搞颠覆式创新,而国内则是不计一切代价搞最低价,导致同样企业的盈利和股票估值差异 [2] - AI投资最厉害的一批人是在对岸新一代的华人精英圈,他们对AI的认知深度、前瞻性以及与上市公司的密切程度都远远超过国内 [3] - 在美国的华人正在被挤压,无论是科技职场还是其他场景,而印度裔正在AI领域出现趋势性崛起 [4] - 波音和微软的对比,说明了在二级市场上,轻资产公司的股票估值更高 [5] - 认为苹果是一家消费公司而非高科技公司,具有长线投资价值,而科技公司只有中线价值 [6] - 感受到当下美国经济是适度过热而非衰退,高物价、高工资、充分就业等特征明显 [7][2] - 美国社会治安问题严重,与自由世界制度使然有关,如吸毒合法化、盗窃不起诉等 [8] - 对开市客(Costco)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对公司的高度认同感印象深刻 [9] - 对8大科技巨头的持仓价值大小进行了排序,认为苹果、英伟达、微软等是最佳选择 [10]
博通深度报告电话会:软硬一体的卖铲人
AIGC人工智能· 2024-06-14 23:09
大家好欢迎参加声望红云科技博通深度报告电话会议转运议题的AI卖场人目前所有参会者均处于静音状态下面开始播报每个声明 请参会人员务必注意本次电话会议交流内容仅限参会人员内部参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电话会议任何内容进行泄露或外发请勿以任何方式索要泄露散布转发电话会议纪要任何泄露电话会议纪要等信息的行为均为侵权行为声望红颜研究保留追究泄露转发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各位尊敬的投资者大家晚上好我是深谙红媛的传媒分析师林体贤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晚上我们关于这个博通深度报告的一个汇报今天一起来做这个分享包括我们深谙通信组的分析师李国胜还有这个陈丽阳以及我们这个传媒组这边花了大量精力在覆盖海外的黄俊如还有我 那我们整个深腕的TNT组从去年开始就是围绕着整个AI产业的覆盖应该说花了大量的精力并且也是从去年开始建立了海外科技的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并且主要是focus在AI的产业链的一个上下游那我们之前也发布基本上每周的周报也是会发布很多非常详实的海外 重要AI科技股的这个专题那之前的也发布了像谷歌的这个深度报告还有这个每个季度呢会出这个AI的这个美股的这个专题的一个研究的序列那最近呢我们也是这个发布了这个博通的这个深度报告那我们 ...
重塑人机交互,打响硬件形态创新发令枪
AIGC人工智能· 2024-06-14 23:08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AI带来的人机交互方式改变 - AI Agent可以简化人机交互流程,大幅提升沟通、生产和决策效率[2][3][4][5] - AI Agent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主动推送个性化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人机交互体验[3][4][5] AI Agent智能化程度及演进方向 - AI Agent智能化程度可分为L1-L5不同级别,从单一步骤执行到全权代表用户处理复杂事务[6][7][8] - 随着AI大模型和端侧模型的发展,AI Agent的智能化程度有望持续提升[6][7] AI Agent带来的产业变革 - AI Agent可能重塑产业结构,手机电脑等智能硬件厂商的商业模式有望升级[9][10] - AI可赋能AIoT产品,推动新形态硬件的诞生,如AR/VR等[10][11][12][13][14][15][16][17]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目前AI智能终端产品的短板是什么? 回答:目前L3级别的AI Agent还无法完全取代手机,在跨APP协同工作等方面仍有局限。短期内,更多单一场景的轻硬件产品可能更受欢迎,而非重度硬件产品[13] 问题2:未来AI如何赋能AR/VR等新形态硬件? 回答:AI可提升AR/VR的信息输入输出效率,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还可大幅丰富AR/VR的内容创作和展现能力[16][17]
全面复盘台股电子产业链,看好需求复苏
AIGC人工智能· 2024-06-14 23:08
全面复盘台股电子产业链,看 好AI 需求复苏20240613_导读 2024年06月14日 01:26 关键词 营收 环比 同比 AI产业链 代工 封测 IC设计 存储 消费电子 元器件 功率器件 半导体 复苏 液冷 MCU DDIC 电源管理芯片 射频代工 网通 消费产品 章节速览 ● 00:00 五月份产业链营收环比的表现 ● 03:10 金源代工环节的分析 ● 07:26 日光封测环节的改善 ● 10:07 Ic设计板块的展望及关注点 ● 14:10 模拟芯片的复苏态势 ● 16:56 Mcu的量的复苏情况明确 ● 19:36 存储板块的营收情况 ...
博通:软硬一体的卖铲人
AIGC人工智能· 2024-06-14 23:07
行业或公司 * 博通 核心观点和论据 * **博通在AI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 * 定制芯片:与谷歌等科技巨头合作,提供定制化AI加速芯片解决方案。 * 网络领域:以太网交换机、DSP光芯片等技术优势,满足AI集群对高速网络需求。 * 软件:通过收购整合软件公司,推动软件业务向订阅制转型,带来稳定现金流增长。[1] * **博通AI业绩贡献指引上调**: * AI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博通技术优势满足AI集群需求。 * 与谷歌等科技巨头合作,定制芯片业务订单量稳步增长。[2] * **以太网在AI应用中的作用**: * 兼容性和开放性,与AI设备和系统无缝对接。 * 高速、低延迟的数据传输能力,满足AI集群实时数据交换和处理需求。 * 成本效益高、易于部署和维护。[2] * **博通软件业务增长**: * 收并购策略:获得技术和产品资源,整合销售体系,推动订阅制转型。 * 优化处理盈利能力较弱的资产,强化优质资产,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 提供持续更新和维护服务,增加客户粘性并提升收入。[4] * **博通在AI领域的竞争优势**: * 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满足AI集群高性能计算和网络需求。 * 与科技巨头深度合作,获得稳定收入来源。 * 成功收并购整合软件公司,实现稳定现金流增长。 * 对市场趋势敏锐洞察和快速响应能力。[3] * **博通AI芯片市场竞争对手**: * 英伟达:GPU技术和CUDA生态优势。 * AMD:FPGA灵活性和性能优势。 * 新兴AI芯片创业公司:低功耗、高性能定制化解决方案。[4] * **博通网络设备优势**: * 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提供高速、低延迟数据传输能力。 * 丰富的网络协议和标准经验,提供定制化网络解决方案。 * 注重与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协同合作。[5] * **博通软件业务订阅制转型挑战及应对**: * 挑战:说服客户接受订阅制模式,保证软件产品更新和维护服务质量,应对市场竞争。 * 应对措施: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优质客户服务,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收购和整合软件公司。[8] * **博通应对未来市场变化和挑战措施**: * 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 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及时调整战略和业务布局。 * 加强与国际科技巨头合作,推动AI技术发展。 * 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6] 其他重要内容 * 博通对未来AI市场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将保持领先地位并实现持续增长。[7]
算力中心液冷电话会
AIGC人工智能· 2024-06-14 15:12
分组1 - 国内对于能评的标准,核心以PoE作为能评的最明确标准,北方1.2,南方1.25,其他地区不高于1.3 [1] - 一些地区会有差异化的标准,如北京要求PoE不高于1.15,并要求5年内实现100%碳中和 [1] - 一些资源紧缺地区对WUE也有明确要求,如内蒙乌兰察布要求无水前两年WUE为0.5-0.6 [2] - 服务器内部的风扇等耗功耗设备算在PoE的计算范围内 [2] 分组2 - 从风冷到静默相变夜冷的选择取决于功率密度和空间限制,小空间高密度需要采用夜冷 [3][4] - 综合考虑集群算效、网络带宽、线缆成本等因素,40kW以上单柜热密度推荐使用冷板式液冷 [4] - 静默式夜冷的上限目前在120-150kW,超过这个范围需要采用其他替代方案 [4] 分组3 - 基础设施成本在IT成本中占比较小,不是决定因素,更多看IT解决方案的需求 [5][6] - 夜冷相比风冷会增加20-30%的成本,主要来自于夜冷末端设备的增加 [7] - 单向式浸没式夜冷相比冷板式会便宜20%左右,但存在失冷性问题成本较高 [7] - 相变式冷板和静默式融合液冷可以解决150kW以上的高热密度需求 [11][12] 分组4 - 国内主要有三类企业参与夜冷产业:IT厂商延伸部门、专业供应商、上游零部件供应商 [23][24][25] - 专业供应商如英威克在技术储备、验证规模等方面具有优势,是主要玩家 [26][27] -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价格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分开考虑 [35][36] - 国内市场未来可能会更多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夜冷方案,国际市场则更倾向于与头部企业合作 [41][4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