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业务

搜索文档
24%是红线!“风暴眼”中的助贷,危局还是转机
北京商报· 2025-04-13 20:19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金融监管总局首次将"助贷"业务明确纳入监管框架,确立其合法地位,体现监管在提振消费、平衡风险与增长目标下的柔性调整[1] - 监管核心目标是"限高利率+结构清理",杜绝劣币驱逐良币和平台套利现象,实现市场健康出清[5] - 政策导向并非"反平台",而是"反风险、反套利、反绑架",推动平台和银行在合规边界内发展[10] 利率限制与客群影响 - 明确24%利率红线,36%客群实际不良率高达60%以上,被视为系统性风险源头[3][4] - 24%利率限制将冲击所有助贷平台盈利和规模,依赖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机构面临业务收缩[5] - 行业需逐步压降36%客群服务,转向24%以下利率主线,但短期内36%客群市场难以完全退出[5][11] 增信业务规范与双融担要求 - 银行需匹配增信服务费与贷款本金收回进度,禁止平台以咨询费等名义变相收费[6] - 双融担结构未被完全禁止,但需满足三项硬性要求:融资成本控制在24%内、实质不增加客户负担、完全披露真实成本[6][7] - 实施"不符即禁"原则,所有参与方需纳入名单披露体系并接受季度尽调,打击虚假担保等行为[7] 行业参与主体影响 - 中小银行及持牌消金机构高度依赖"双融担"模式隐匿不良风险,新规后将强化总行管理责任[8][9] - 涉嫌虚假担保的中小融担机构将面临穿透式管理并逐步退出市场[9] - 助贷平台在To B和To C层面均受限制,包括合作费用上限核定、禁止向借款人直接收费等,预计留存规模和营收将受冲击[9] 机构执行难点与转型方向 - 机构需摆脱高利贷依赖,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并筛选符合新利率的客户群体,但行业信用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增加难度[5] - 实操层面需提升信息披露准确性、优化成本结构并提高运营效率[9][11] - 行业集中度将提升,实力较弱机构面临淘汰,幸存机构需加强合规管理并创新产品设计[11]
助贷“六小强”去年营收净利双增!新规剑指乱象,利好消费者
南方都市报· 2025-04-12 12:05
业绩表现 - 6家金融科技公司2024年总营收近620亿元,全部实现同比增长 [2] - 营收超百亿的公司形成第一梯队:奇富科技(171.66亿元)、乐信(142.02亿元)、信也科技(130.66亿元) [2] - 第二梯队营收50亿元级别:小赢科技(58.72亿元)、宜人智科(58.06亿元)、嘉银金科(58.01亿元) [2] - 第二梯队营收增速更高:小赢科技(+21.95%)、宜人智科(+18.59%),第一梯队增速均低于10% [2] - 奇富科技净利润62.64亿元领跑,其余5家均低于25亿元 [3] - 净利润增速分化:奇富科技(+46.18%)、小赢科技(+29.77%)显著增长,嘉银科技(-18.64%)、宜人智科(-23.94%)下滑 [3] 贷款规模 - 6家公司促成新增贷款近万亿元,奇富科技以超3200亿元居首 [3] - 乐信和信也科技新增贷款均超2000亿元,宜人智科最低(536亿元) [3] - 头部公司贷款增速放缓:奇富科技和乐信新增贷款增速均下跌超12% [3] 行业监管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2025年10月起实施互联网助贷新规 [5] - 新规要求银行对助贷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中小机构可能面临淘汰 [6] - 禁止增信服务变相加价,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不得收取额外息费 [6][7] - 新规将压缩助贷平台利润空间,禁止突破36%利率红线的隐性收费 [7] 行业影响 - 逾期率好转、资产回收率提升显示资产质量改善 [4] - 新规将强化头部平台市场地位,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6] - 商业银行需加强自主风控能力,与助贷机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