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业务监管

搜索文档
助贷新规落地在即,资方机构加速“删好友”丨银行与保险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2 18:15
政策背景与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起施行,目前进入百日倒计时[1][2] - 新规旨在填补助贷业务监管空白,解决权责不清、定价不透明、风控外包等问题,明确合作边界与模式[3][6] - 主要内容包括压实总行管理责任、禁止盲目扩张、实施助贷平台名单制管理、设定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强化消费者保护[6]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助贷业务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满足个人消费贷和小微经营贷需求,但存在高利率(24%~36%)、授信造假等问题推高借款人风险[4] - 此前监管政策不健全,《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对助贷业务规范不足[6] - 部分中小助贷平台因客诉率高或依赖高利率资产,正被金融机构排除在合作名单外[9][10] 金融机构应对与市场变化 - 金融机构加速披露助贷合作"白名单",如尚诚消金公布14家头部平台(蚁智信、微众银行等),广州银行列出17家合作方(平安融易、蚂蚁消金等)[9] - 城商行、农商行收缩高利率资产资金投放,切断中小助贷机构资金通道,导致其资产规模萎缩[10] - 头部平台因数据建模和场景分析技术优势更受青睐,行业加速出清[10] 未来趋势 - 名单制管理将提升助贷业务透明度,推动与实体经济需求结合[8] - 中小平台需强化金融科技能力并完善经营机制以重回合作名单[10]
多家金融机构落实监管要求 披露助贷合作机构名单
证券日报· 2025-05-13 23:48
行业监管动态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4月1日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对助贷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公开披露 [1][3] - 监管新规明确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需参照执行 [3] - 商业银行需与助贷机构签订权责对等的合作协议,总行需制定严格准入标准并实施尽职调查 [3] 机构披露进展 - 尚诚消费金融5月12日公示21家贷后合作机构,包括平安融易担保、蚂蚁智信等,3月曾披露产品合作机构涉及微众银行、度小满等5家 [2] - 广州银行4月30日披露17家合作机构名单,含蚂蚁消费金融、网商银行等 [2] - 承德银行公布数字信贷合作机构名单,涵盖蚂蚁集团、京东集团旗下公司,催收合作方仅华道数据处理1家 [2] 助贷行业格局 - 合作机构主要分为三类:导流平台(如滴滴旗下方向无限科技)、联合贷款机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平安融易) [3] - 头部助贷机构因合规能力和科技优势将获得更多机会,中小机构若无法满足准入门槛或面临退出 [4] - 行业将向合规化、透明化发展,名单管理有助于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4] 政策影响分析 - 名单披露释放三大信号:监管强化、合规发展导向、风险防控升级 [4] - 金融机构将更科学规范管理合作机构,推动助贷业务与实体经济需求深度结合 [5] - 预计更多金融机构将陆续披露合作名单,常态化管理机制逐步形成 [4][5]
24%是红线!“风暴眼”中的助贷,危局还是转机
北京商报· 2025-04-13 20:19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金融监管总局首次将"助贷"业务明确纳入监管框架,确立其合法地位,体现监管在提振消费、平衡风险与增长目标下的柔性调整[1] - 监管核心目标是"限高利率+结构清理",杜绝劣币驱逐良币和平台套利现象,实现市场健康出清[5] - 政策导向并非"反平台",而是"反风险、反套利、反绑架",推动平台和银行在合规边界内发展[10] 利率限制与客群影响 - 明确24%利率红线,36%客群实际不良率高达60%以上,被视为系统性风险源头[3][4] - 24%利率限制将冲击所有助贷平台盈利和规模,依赖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机构面临业务收缩[5] - 行业需逐步压降36%客群服务,转向24%以下利率主线,但短期内36%客群市场难以完全退出[5][11] 增信业务规范与双融担要求 - 银行需匹配增信服务费与贷款本金收回进度,禁止平台以咨询费等名义变相收费[6] - 双融担结构未被完全禁止,但需满足三项硬性要求:融资成本控制在24%内、实质不增加客户负担、完全披露真实成本[6][7] - 实施"不符即禁"原则,所有参与方需纳入名单披露体系并接受季度尽调,打击虚假担保等行为[7] 行业参与主体影响 - 中小银行及持牌消金机构高度依赖"双融担"模式隐匿不良风险,新规后将强化总行管理责任[8][9] - 涉嫌虚假担保的中小融担机构将面临穿透式管理并逐步退出市场[9] - 助贷平台在To B和To C层面均受限制,包括合作费用上限核定、禁止向借款人直接收费等,预计留存规模和营收将受冲击[9] 机构执行难点与转型方向 - 机构需摆脱高利贷依赖,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并筛选符合新利率的客户群体,但行业信用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增加难度[5] - 实操层面需提升信息披露准确性、优化成本结构并提高运营效率[9][11] - 行业集中度将提升,实力较弱机构面临淘汰,幸存机构需加强合规管理并创新产品设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