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
icon
搜索文档
暴力催收、利息过高、向未成年人放贷 最严重者可能被暂停业务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07:18
虽然未直接提及网贷助贷平台,但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消保新规》替代的是《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 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银保监发〔2021〕24号)(下称"《2021年规定》")。 制图:刘卫华 (元宝AI) 2025年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显示,《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 护监管评价办法》(下称"《金融消保新规》")正式印发,将参照七大标准,对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 护工作进行五级分类,并给予对应的奖惩措施,最严重者可能被暂停业务。南都记者同时注意到,《金 融消保新规》虽未提及网贷、助贷平台,但对这些行业而言,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接棒四年前规定,网贷平台值得重视 《金融消保新规》显示,由金融监管总局及派出机构根据日常监管和其他相关信息,对金融机构消费者 权益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和整体状况作出年度综合评价。 消保监管评价对象则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由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依法监管的向消 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信用卡中心等持牌专营机构参照一级分支机构进行消保监管评 价。政策性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保险资产 管理公司、 ...
头部助贷平台二季报:业绩增速持续 重资产模式“回归”
中国经营报· 2025-09-07 17:15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从已披露的二季报来看,核心驱动力在于信贷需求回暖、风 控模型优化带动资产质量提升,以及资金方合作深化带来的资金成本下降。同时,头部平台在存量运营 上的精细化程度也有所提高,带动用户复借率上升,又叠加降本增效持续推进。 寻找更低资金成本成为必然。记者注意到,近期,一家头部助贷平台退出了某腰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合 作营销获客名单,该平台人士向记者表示,暂停合作原因主要是由于该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担保成本较 高,对于24%年化利率以内的资金要求支付包含年化利息在内的4%成本。 中经记者 郑瑜 北京报道 日前,头部助贷平台相继发布二季报。在距离《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 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落地仅剩一个月的背景下,上市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以下简 称"互金平台")的业务动态获得更多关注。 从目前已经披露数据的互金平台数据来看,头部互金企业奇富科技(NASDAQ:QFIN)、乐信 (NASDAQ:LX)、信也科技(NYSE:FINV)实现了同比营业收入10%及以上的增幅。 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头部助贷平台二季度业绩增长显著,随着助贷 ...
高息业务“大限将至” 万亿助贷行业迎来大变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9-06 17:07
行业监管影响 - 《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明确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实质性切断高息助贷业务生存基础 [2] - 新规实施后行业洗牌加速 中小机构面临资质清理、资金合作门槛提升、技术能力不足三重压力 尾部平台被迫离场 [1][9] - 高息助贷平台或在未来6-12个月内退出市场 [2] 资金合作变化 - 银行大规模撤出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 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关闭所有高息业务合作 [5] - 高息助贷资金合作报价大幅提升至10%-14% [6] - 民营银行因国有股东合规要求开始撤出资金合作 [6] - 行业高息助贷规模约1万亿元(按总规模3-4万亿元的25%占比计算) [5] 盈利能力压力 - 利率36%的高息助贷业务利润空间不足6个百分点 资金成本占10%-14% 获客成本占8%-10% 运营及坏账成本占12% [7] - 催收成功率普遍降至80%以内(低于行业历史平均水平83%-85%) 导致坏账率上升3-4个百分点 [11] - 银行要求24%以内利率业务的担保金比例从8%-10%抬高至15%-20% [18] 业务转型挑战 - 高息平台需将24%以内利率业务规模扩大3倍才能维持原有盈利水平 [17] - 转型需重建客户运营体系、获客渠道、风控模型和业务逻辑 [18] - 轻资产模式(如联合运营)利润率较低 难以成为主流转型路径 [19] 头部平台优势 - 头部平台聚焦24%以内利率业务 受新规影响较小 [3][21] - 银行将高息业务撤出资金转向24%以内业务 使头部平台资金合作量与业务量双增 [21] - 头部平台通过收紧风控策略(提高审批标准、加强还款提醒、调整信用额度)保持业务平稳 [20] 行业格局演变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驱动 头部平台通过科技输出扩大市场份额 [21] - 第三方催收公司需求激增 业务主管月收入达4万-5万元 [12][13] - 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优胜劣汰步伐加快 [21]
新规将至 助贷行业迎来大变局
经济观察网· 2025-09-06 11:15
核心观点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实施 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实质性切断高息助贷业务生存基础 预计未来6-12个月内高息助贷平台或将退出市场[1] - 高息助贷平台面临银行资金撤离、资金成本大幅上升、盈利空间持续收窄等多重压力 行业洗牌加速 尾部平台将被迫离场[1][3][6] - 头部助贷平台因聚焦24%以内利率业务且采取收紧风控策略 受影响较小 甚至可能获得更多资金合作与市场份额[2][14][15] 监管政策影响 - 《助贷新规》明确将隐性收费纳入综合成本计算 银行主动收缩高息助贷资产规模 高息助贷业务生存基础被切断[1] - 新规驱动助贷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驱动 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15] 资金成本变化 - 银行普遍撤出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 资金合作报价从10%-12%升至14%[1][3][4] - 高息助贷业务资金成本达10%以上 若算获客成本8%-10% 运营及坏账成本12% 36%利率业务的利润空间不足6个百分点[4][5] - 银行提高24%以内利率助贷业务的资金合作门槛 要求担保金比例从8%-10%抬高至15%-20%[13] 行业规模与结构 - 助贷行业规模约3-4万亿元 高息助贷业务占比25% 约万亿规模将遭遇冲击[3] - 行业洗牌加速 中小助贷机构面临资质清理、资金合作门槛提升、技术能力不足三重压力[6] 平台盈利与转型 - 高息助贷平台催收成功率降至80%以内(低于行业平均83%-85%) 贷款坏账率上涨3-4个百分点[7] - 转型24%以内利率业务需将业务规模扩大3倍才能实现同等盈利 但需重建客户运营体系、获客渠道、风控模型等[11][12] - 部分平台转向轻资产模式(如联合运营) 但利润率不高[13] 头部平台表现 - 头部平台聚焦24%以内利率业务 采取收紧风控策略(如抬高审批标准、增强还款提醒、调整信用额度) 业务发展相对平稳[2][14] - 银行将从高息助贷撤出的资金转向24%以内利率业务 头部平台资金合作量与业务量双双扩大[14] - 头部平台凭借合规资质与技术优势 更容易进入银行合作白名单 通过科技输出能力扩大市场份额[14][15] 第三方服务变化 - 第三方催收公司需求增加 催收款分成比例提高 业务主管月收入达4-5万元[8] - 高息助贷平台每月更换委外催收机构以提升催收成功率[7]
股价分化中的助贷“六小强”
北京商报· 2025-09-05 00:11
股价表现 - 六家金融科技公司年内股价整体上涨 但8月出现回调 呈现前高后低特征[1][2] - 嘉银科技股价涨幅101.18% 小赢科技涨幅91.84% 信也科技和宜人智科分别上涨22.88%和27.14% 乐信和奇富科技表现平稳[2] - 一季度六家公司均大幅上涨 嘉银科技涨115% 小赢科技涨72% 信也科技涨41% 二三季度多数公司出现回调[2] 业绩表现 - 六家公司二季度合计盈利44亿元人民币 多数公司业绩报喜[3] - 奇富科技营收和净利润居行业首位 乐信和嘉银科技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3] - 宜人智科预计三季度营收将处于14亿至16亿元人民币区间[7] 股东回报 - 乐信启动6000万美元回购计划 分红比例从净利润25%提升至30%[6] - 嘉银科技派发现金股息每ADS 0.8美元 总派息金额约4110万美元 较去年增长超50% 并增加5000万美元回购额度[6] - 信也科技上半年累计回购股份6380万美元 宜人智科宣布第三次派发半年度股息[6] 行业影响因素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 要求综合融资成本≤24% 将冲击依赖高息业务的中小平台[4][5] - AI技术布局成为股价隐形推手 多家公司在AI风控或智能降本上实现关键突破[9] - 行业分化源于政策适应力 AI转化效率和业务韧性差异[3] 未来展望 - 行业股价可能进入震荡阶段 分化态势或将延续[8] - 合规能力强 科技驱动明显的机构有望脱颖而出 推动股价重估[9] - 机构需要通过技术提效 业务多元化和海外扩张谋求增长空间[8]
暴涨与分红,拆解助贷“六小强”股价
北京商报· 2025-09-04 22:33
股价表现 - 截至9月4日,6家金融科技公司年内股价整体上涨,嘉银科技和小赢科技涨幅分别为101.18%和91.84%,信也科技和宜人智科分别上涨22.88%和27.14%,乐信和奇富科技表现平稳[1][3][4] - 一季度6家公司均大幅上涨,嘉银科技涨幅达115%,小赢科技涨幅72%,信也科技涨幅41%;二季度宜人智科、乐信、奇富科技出现回调;三季度除宜人智科微涨0.51%外其余均下跌[4] - 乐信换手率和成交量居首位,市场活跃度较强[4] 业绩表现 - 6家公司二季度合计净利润44亿元,奇富科技营收和净利润均居行业之首,乐信和嘉银科技净利润大幅增长[4] - 宜人智科预计三季度营收处于14亿至16亿元人民币区间[11] 股东回报措施 - 乐信7月启动6000万美元回购计划,并将分红比例从净利润的25%提升至30%[10] - 嘉银科技7月派发现金股息每ADS 0.8美元,总派息金额约4110万美元(较去年增长超50%),并延长回购计划至2026年6月且额外增加5000万美元回购额度[10] - 信也科技上半年累计回购股份6380万美元[10] - 宜人智科董事会批准新季度股息方案,将于10月15日派发,这是公司第三次派发半年度股息[10] 行业影响因素 - 助贷新规10月1日实施,要求综合融资成本≤24%,将冲击依赖高息业务的中小平台并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7][8] - AI技术成为关键竞争因素,多家公司在AI风控或智能降本上实现突破,重点布局智能营销、智能客服和智能风控三大核心环节[11][12] - 股价分化源于政策适应力、AI转化效率和业务韧性差异,头部机构因流量优势与合规性更佳将受益[5][8] 未来展望 - 行业股价预计进入震荡阶段且分化持续,2025年10月助贷新规将成为行业分水岭[12][13] - 机构需通过技术提效、业务多元化(如扩张海外业务)、深耕细分客群和强化风控能力来谋求增长[12][13]
上市金融科技公司2025Q2:任务基本完成,三季度数据将更直接反映业务情况
搜狐财经· 2025-09-02 16:16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王柏匀 编辑 | 蒋诗舟 同期,嘉银科技、小赢科技、宜人智科实现营收在15亿元以上。 截至8月31日,奇富科技、信也科技、乐信、嘉银科技、小赢科技、宜人智科、维信金科均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或上半年的业绩。 01任务量完成了? | 公司名称 | 营业收入 | 同比 | 净利润 | | --- | --- | --- | --- | | 奇富科技 | 52.16 | 25.38% | 17.31 | | 乐信 | 35.87 | -1.46% | 5.11 | | 信也科技 | 35.78 | 12.94% | 7.51 | | 小赢科技 | 22.73 | 65.55% | 5.28 | | 嘉银科技 | 18.86 | 27.78% | 7.51 | | 宜人智科 | 16.52 | 10.35% | 3.58 | 营收方面,奇富科技、信也科技、乐信在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的营业收入在30亿元以上,其中,奇富科技突破50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5.38%;信也科技同 比增长12.94%。 从上半年业绩增速来看,多数公司的营收增速超过了10%,其中,维信金科同比增长43.8%;小赢科技 ...
嘉银、小赢、宜人3家助贷平台2025二季报:预计暂缓扩张趋势
新浪财经· 2025-09-01 17:48
业绩高增长 - 二季度三家上市助贷平台营收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其中嘉银科技营收18.9亿元同比增长69.2% 小赢科技营收22.7亿元同比增长65.6% 宜人智科营收16.5亿元同比增长12.7% [2] - 净利润表现分化明显 嘉银科技净利润5.2亿元同比暴涨117.8% 小赢科技净利润5.3亿元同比增长27.1% 宜人智科净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36.4% [2] - 嘉银科技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 主要因贷款促成与服务费同比减少53.1%至2.9亿元 对税前利润影响达3.2亿元 反映融资担保服务相关费用减少 [3] 业务结构变化 - 宜人智科业务高度集中于贷款服务 二季度贷款服务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75% 占比达90% 保险经纪收入5813万元同比下降36% 消费与生活服务收入1亿元同比下降46.9% [4] - 嘉银科技持续缩减重资本业务 二季度解除担保负债收入同比减少70.2%至1.3亿元 连续三个季度呈现大幅下降趋势 显示公司提供担保服务的平均贷款余额减少 [10] - 行业头部平台在当前环境下选择做大重资本模式 因资方在经济疲软期更倾向低收益但零风险的重资本合作模式 [9] 贷款规模扩张与收缩 - 二季度三家平台促成贷款规模均实现高增长 小赢科技促成贷款390亿元同比增长71.4% 嘉银科技促成371亿元同比增长54.6% 宜人智科促成203亿元同比增长57.4% [5][6] - 三季度行业将出现明显收缩 嘉银科技预计促成贷款320-340亿元 环比收窄8.4%-13.7% 小赢科技预计降至320-340亿元 环比缩减12.8%-17.9% [7] - 高扩张伴随高销售投入 嘉银科技销售费用7.1亿元占营收37.7% 小赢科技获客及销售费用7.6亿元占营收33.3% 宜人智科销售费用3.5亿元占营收26.7% [7] 资产质量表现 - 小赢科技31-60天逾期率从一季度1.25%下降至二季度1.16% 体现短周期策略的风控优势 [7] - 嘉银科技90天+逾期率环比降低0.04个百分点 处于较低水平 与其12个月平均借款期限相匹配 [8] - 宜人智科1-30天逾期率1.7%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 31-60天逾期率1.1%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61-90天逾期率1.0%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 [8] 行业环境变化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落地实施 行业出现资金紧张及风险上升 中部平台开始对扩张刹车 [7] - 各家平台为应对监管新规 在营销获客上投入巨大 小赢科技获客及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33.7%至7.6亿元 奇富、乐信、信也等平台本季度花费均超5亿元 [3] - 轻资本分润模式面临挑战 风险上升幅度突破预警线 分润费用池子资金不足以全额补偿信用风险损失 助贷机构须做出补偿 [9]
你并不知道高利贷陷阱如此普遍
虎嗅APP· 2025-08-27 08:01
行业现状与问题 - 网贷平台通过强制绑定会员费、担保费、服务费等隐藏费用,使实际年化利率从表面5.4%升至30%以上 [3][4][7] - 法律仅保护年化利率24%以内的贷款,超过36%部分无效,24%~36%为灰色地带 [5][6] - 行业存在大量投诉,黑猫投诉平台涉及"高利贷"和"暴力催收"的搜索词分别达394,070条和844,367条,远超电商购物类投诉 [13] 监管政策与影响 - 2025年4月3日发布《助贷新规》,要求所有费用计入综合年化利率且不得超过24%,2025年10月1日正式执行 [9][10][11] - 监管导向行业回归"合理利率+透明收费",推动尾部机构出清,全国已有超300家小贷公司因违规被清退 [20][21][22] - 新规促使头部平台集中市场份额,蚂蚁、京东等以24%内客群为主的公司受影响较小 [21] 机构应对策略 - 消金及助贷机构探索"贷款+会员权益"、"贷款+公证"等模式变相维持高利率,例如分期乐APP的星享会员提供借款审批指南、打车券等服务 [28][29][30] - 部分机构推出信用风险检测服务(如海尔够花APP定价39.9元/月),但实际用途与金融活动无关 [31][33] - 头部平台通过API导流36%客群至其他平台,分润比例约3% [35] 资金供给变化 - 城商行、民营银行原是36%资金主要来源,现出现"巨量短缺" [38][39] - 部分小贷公司及信托公司尝试绕开监管提供24%以上利率资金,但信托公司已被纳入新规监管范围 [42][43] - 资金成本上升,乐信等平台二季度资金成本受新规影响增加 [37]
拆解助贷“六小强”二季报
北京商报· 2025-08-26 00:19
核心业绩表现 - 6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2025年二季度合计净利润44亿元 [1] - 多数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实现双增长 其中奇富科技营收52.16亿元(同比增25.4%)和净利润17.31亿元(同比增25.7%)均居行业首位 [4] - 小赢科技营收22.73亿元(同比增65.6%) 净利润5.28亿元(同比增27.1%) [4] - 乐信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26%至5.11亿元 嘉银科技净利润超5亿元 [4] 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贷款规模扩张成为业绩增长根本 小赢科技由强劲借款人需求和营销投入推动贷款便利化数量显著增加 [7] - 奇富科技通过多元化获客策略和嵌入式金融渠道实现增长 上半年ABS发行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且发行成本降至历史最低 [5] - 乐信电商板块GMV达20.29亿元 较2024年同期9.33亿元大幅增长117% [4] - 信也科技国际业务交易额突破32亿元(同比增39%) 营收近8亿元(同比增41.5%)占集团总营收22.3% [5] 风控与资产质量 - 各机构90天以上逾期率多在1.12%-1.97%之间 资产质量呈改善趋势 [8] - 信也科技升级AI防欺诈体系 检测准确率达98.8% 伪造图像识别率达95% [9] - 乐信上线50个AI智能体岗位 推动经营运营效率提升 [9] - 行业通过客群上浮战略和AI风控体系探索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8] 科技投入与AI应用 - 信也科技研发投入近1.3亿元(同比增8.2%) [9] - AI应用聚焦贷前用户精准画像和贷后全流程赋能 驱动回款效率提升 [10] - 奇富科技持续投入AI在信贷服务链条中的应用 乐信计划将AI智能体岗位扩展至100个以上 [10] - 科技实力成为助贷平台突出优势 AI押宝已成行业必选项 [10] 行业竞争与监管环境 - 多家机构加大营销投入 嘉银科技销售和营销费用7.11亿元(同比增46%) 乐信和信也科技营销支出均超5亿元 [7] - 10月助贷新规即将落地 要求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增信服务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 [11] - 新规预计加速行业出清 利好合规能力强、技术壁垒高的头部平台 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