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营销
icon
搜索文档
苏超,能否下沉到底?
虎嗅· 2025-06-05 20:11
苏超赛事概况 -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已成为继村BA、村超之后的现象级体育IP,获得央视报道并登上热搜 [2] - 赛事覆盖江苏省13个地级市,采用主客场制,辐射人口超1亿,规模接近职业联赛 [3] - 南京队vs无锡队比赛吸引15669名观众,远超同期中甲联赛南京城市队3318人的上座率 [4] 赛事组织特点 - 由江苏省政府主导创办,省长揭幕、副省长开球,地方政府深度参与运营 [12] - 采用举国体制办赛模式,场租和安保成本大幅降低,门票仅5-10元近乎免费 [19][20] - 与村BA/村超不同,苏超从创立初期就是政府主导的群众文化活动而非民间自发 [12][21] 社会效益分析 - 激发市民地域归属感,带动日常消费和体育产业发展,博主估算经济拉动效应显著 [14][15] - 填补江苏队解散后的足球空白,通过低门槛赛事实现足球运动下沉 [11][26] - 赛事定位为"足球庙会",兼具群众文化属性而非纯竞技目的 [7][8] 行业对比与启示 - 业余赛事关注度反超职业联赛(中甲),核心优势在于贴近市民的参与感 [5] - 中超俱乐部普遍依赖财政/国企供养,苏超模式提供轻资产运营新思路 [23][28] - 区域联赛填补中国足球金字塔塔基空白,但需警惕短期流量难以持续的风险 [25][26] 发展前景探讨 - 当前模式难以形成产业沉淀,建议探索与职业化接轨的区域联赛体系 [28] - 小城市球队无历史包袱,或可试验健康运营路径,中超俱乐部则负担沉重 [28] - 足球本质是制造快乐和情感连接,下沉市场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 [26][27]
为什么泉州遍地都是面瘫广告?
36氪· 2025-05-29 21:23
泉州面瘫广告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泉州街头密集出现的红底黄字面瘫广告成为城市特色景观,并引发游客和网友广泛讨论[4][6][9] - 该现象由"马老怪"机构通过三轮车流动广告制造,意外形成互联网传播效应[61][65] - 面瘫广告高频出现与泉州特殊气候(强海风)导致的面瘫发病率存在潜在关联[51][55][58] 现象特征 - 广告视觉冲击力强:采用红底黄字设计,"面瘫"字样异常醒目[9] - 分布范围广:覆盖西街、钟楼、文庙、开元寺等主要旅游区域[6] - 传播效果显著: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素材,在社交媒体形成二次传播[12][17] 地域文化关联 - 与晋江文学城"面瘫霸总"的文学形象产生戏谑性关联[25][26] - 部分本地人认为广告内容会周期性更换(如从胃病到鼻炎)[32] - 游客将广告与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城市气质结合记忆[71] 气候医学背景 - 泉州冬季强风(西伯利亚寒流+东海湿气)导致面瘫病例多发[55][56] - 沿海地区医院接诊面瘫患者数量显著高于内陆[58] - 医学数据显示70%面瘫病例与寒冷刺激直接相关[51] 营销机制分析 - 采用人力三轮车流动广告形式实现高密度曝光[6][12] - 通过游客自发传播完成从线下到线上的营销链路[65] - 统一使用"马老怪"品牌名称和联系方式形成品牌识别[61] 社会反应 - 游客初期误将"面瘫"理解为"面摊"产生喜剧效果[12] - 网友创作都市传说解释面瘫现象(如邪祟附体说)[29] - 真实患者分享被海风吹至面瘫的经历强化现象可信度[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