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营销

搜索文档
抖音生活服务“浪漫青岛”:拉动从流量到留量的城市消费增长
商业洞察· 2025-07-04 15:41
核心观点 - 抖音生活服务与青岛市商务局联合打造的「浪漫青岛」IP通过政企联动、内容营销和消费券加码等策略,成功将城市文化转化为消费动能,实现线上流量变现和线下商家增收的双重目标 [1] - 活动采用"政府扶持+商家合作+内容营销+消费券加码"的组合拳,构建了从文化场景化到消费拉动的完整闭环,推动城市品牌价值提升和区域消费升级 [1][9] - 活动期间总曝光量突破16.1亿,带动支付金额超过27亿,验证了抖音生活服务商业模型的有效性 [1][15] 政企联动策略 - 青岛市商务局提供政策支持,抖音生活服务整合本地餐厅、旅游景点等资源,推出三条打卡路线和9家看海首选店等浪漫攻略 [2] - 发放的"浪漫惊喜劵包"覆盖餐饮、酒店民宿等多种消费场景,4月25日-6月30日期间带动商家交易环比提升25% [2] - 平台达人作为"浪漫推荐官"在全网掀起城市探索热潮,带动青岛搜索热度增长18% [2] 线上线下联动效果 - 线上"毕业歌会"直播获得1.25亿曝光,800+专属套餐带动青岛搜索热度增长15% [4] - 线下"海风派对集"快闪活动吸引台东步行街日均客流超30万人次,显著提升"浪漫青岛"POI搜索量 [4] - 实现了从线上热度到线下消费的无缝衔接,驱动城市品牌和消费经济协同增长 [7] 商家案例表现 - 青岛啤酒博物馆通过日间剧游和夜间活动创新,推动支付GMV提升264%,核销率提升235% [10] - 炸鸡草FCM给料放题通过高频直播和精准投流,实现6月直播支付GMV环比增长100% [11] - 青岛红树林度假世界把握618大促节点,支付GMV环比增长234.69% [12] 商业模式验证 - 验证了"政府政策引导+平台流量精准匹配+商家供给优化+用户内容传播"模型的有效性 [15] - 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路径 [15] - 持续深化"政府引导、平台赋能、商家参与、用户共创"的四维协同机制 [18] 文化价值挖掘 - 深度挖掘青岛独特的海洋文化基因与城市文化基因,构建文化场景化到消费拉动的闭环 [1] - 融合胶东民俗、海洋文化、海鲜饮食和历史人文等多元魅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17] - 释放抖音在激活地方经济、传播地域文化方面的潜力,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18]
苏超“梗王” 输赢有道
四川日报· 2025-06-25 06:35
赛事热度与城市营销 - 常州队虽遭遇五连败且一球未进,但成为"苏超"最受关注的球队,被称为"梗王",其"笔画保卫战"话题引爆赛场内外 [5][6] - 单场观众达36712人,在线观看人数超837万人,均创"苏超"单场纪录,短视频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110亿次 [6] - 常州市通过"常州发布"公众号3天播发6条"苏超"系列视频,播放量超160万次,并与文旅联动推出"光头游客免费游"活动 [6] 票根经济与消费转化 - 常州通过19.9元足球票推出"票根经济+文旅市集+跨城礼包"组合拳,持票观众可领取电影票、景区门票及餐饮抵扣券 [8] - 网约车平台发放千万元出行补贴,首创宠物托管、行李驿站等十项暖心服务,带动酒店住宿和就餐人次增长20%以上 [8] - 针对南京游客推出"56789"专属折扣,涵盖景区门票5折、文博展览6折、演出7折等,将赛事热度转化为消费增量 [8] 赛事IP与城市联动 - "苏超"通过设计队徽、征集战歌、借"叫阵对手"宣传城市元素,如镇江香醋、南京盐水鸭等,强化城市IP [9] - 各城市推出"宠客"新招,包括景区免费、自驾游免费停车、客场球迷专列及"观鸟+观赛"套餐等 [9] - 赛事创新体现在传播赋能与城市幽默的化学反应,赛场成为文商旅展厅甚至招商引资平台 [9] 行业借鉴与建议 - 专家建议学习"苏超"需结合参赛城市文旅资源与消费场景,纳入赛事营销,并利用数字经济和新媒体宣传 [9] - "苏超"的成功秘诀在于政府部门俯身倾听需求,如更换更大主场、安排民企飞机表演等 [9]
苏超,能否下沉到底?
虎嗅· 2025-06-05 20:11
苏超赛事概况 -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已成为继村BA、村超之后的现象级体育IP,获得央视报道并登上热搜 [2] - 赛事覆盖江苏省13个地级市,采用主客场制,辐射人口超1亿,规模接近职业联赛 [3] - 南京队vs无锡队比赛吸引15669名观众,远超同期中甲联赛南京城市队3318人的上座率 [4] 赛事组织特点 - 由江苏省政府主导创办,省长揭幕、副省长开球,地方政府深度参与运营 [12] - 采用举国体制办赛模式,场租和安保成本大幅降低,门票仅5-10元近乎免费 [19][20] - 与村BA/村超不同,苏超从创立初期就是政府主导的群众文化活动而非民间自发 [12][21] 社会效益分析 - 激发市民地域归属感,带动日常消费和体育产业发展,博主估算经济拉动效应显著 [14][15] - 填补江苏队解散后的足球空白,通过低门槛赛事实现足球运动下沉 [11][26] - 赛事定位为"足球庙会",兼具群众文化属性而非纯竞技目的 [7][8] 行业对比与启示 - 业余赛事关注度反超职业联赛(中甲),核心优势在于贴近市民的参与感 [5] - 中超俱乐部普遍依赖财政/国企供养,苏超模式提供轻资产运营新思路 [23][28] - 区域联赛填补中国足球金字塔塔基空白,但需警惕短期流量难以持续的风险 [25][26] 发展前景探讨 - 当前模式难以形成产业沉淀,建议探索与职业化接轨的区域联赛体系 [28] - 小城市球队无历史包袱,或可试验健康运营路径,中超俱乐部则负担沉重 [28] - 足球本质是制造快乐和情感连接,下沉市场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 [26][27]
为什么泉州遍地都是面瘫广告?
36氪· 2025-05-29 21:23
泉州面瘫广告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泉州街头密集出现的红底黄字面瘫广告成为城市特色景观,并引发游客和网友广泛讨论[4][6][9] - 该现象由"马老怪"机构通过三轮车流动广告制造,意外形成互联网传播效应[61][65] - 面瘫广告高频出现与泉州特殊气候(强海风)导致的面瘫发病率存在潜在关联[51][55][58] 现象特征 - 广告视觉冲击力强:采用红底黄字设计,"面瘫"字样异常醒目[9] - 分布范围广:覆盖西街、钟楼、文庙、开元寺等主要旅游区域[6] - 传播效果显著: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素材,在社交媒体形成二次传播[12][17] 地域文化关联 - 与晋江文学城"面瘫霸总"的文学形象产生戏谑性关联[25][26] - 部分本地人认为广告内容会周期性更换(如从胃病到鼻炎)[32] - 游客将广告与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城市气质结合记忆[71] 气候医学背景 - 泉州冬季强风(西伯利亚寒流+东海湿气)导致面瘫病例多发[55][56] - 沿海地区医院接诊面瘫患者数量显著高于内陆[58] - 医学数据显示70%面瘫病例与寒冷刺激直接相关[51] 营销机制分析 - 采用人力三轮车流动广告形式实现高密度曝光[6][12] - 通过游客自发传播完成从线下到线上的营销链路[65] - 统一使用"马老怪"品牌名称和联系方式形成品牌识别[61] 社会反应 - 游客初期误将"面瘫"理解为"面摊"产生喜剧效果[12] - 网友创作都市传说解释面瘫现象(如邪祟附体说)[29] - 真实患者分享被海风吹至面瘫的经历强化现象可信度[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