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投研

搜索文档
破局公募“靠天吃饭”、捕捉产业变革红利、持仓如何“积小胜为大胜”?三大基金名将最新研判
券商中国· 2025-07-08 00:53
基金经理投资策略与行业变革 天弘基金聂挺进:数字化投研转型 - 天弘基金推出数字化投研平台TIRD,通过技术面、基本面、估值模型三重信号成功规避机器人板块回调风险[5] - 平台旨在颠覆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传统模式,推动行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6][7] - 解决行业五大痛点:依赖个人能力、投研脱节、缺乏赋能机制、管理工具缺失、激励机制不匹配[8] - TIRD实现投研流程化、决策平台化、关键节点智能化,打通研究-投资-风控全链路[9] - 平台下一步将向固收领域拓展,计划上线AI研究员智能体,构建"投研交销顾"一体化生态[12] 民生加银基金尹涛:自主可控赛道投资 - 采用"牛市持久战、平衡市/熊市游击战"战术,注重控制仓位和布局低波动个股[16] - 偏好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企业,重仓全球产业链龙头,如某新能源车企从80元布局至年产500万辆[17][18] - 运用杜邦分析法,关注利润率和财务杠杆指标,认为适度高杠杆可提升ROE[19] - 2023年布局高股息资产,2024年切换成长赛道,通过防御-进攻轮动捕捉机会[21] - 看好下半年市场,认为无风险收益率偏低将推动资金流向权益市场[22] 广发基金曹建文:多元资产配置 - 构建基于宏观因子和微观因子的资产配置框架,实现精细化组合管理[28] - 通过利率因子和信用利差分析配置债券,权益方面以均衡型基金为底仓搭配价值风格[29] - 在FOF中配置军工、科技、光伏、医疗等多主题基金,构建全天候收益矩阵[30] - 认为多资产配置可平滑组合波动,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找到表现较优资产[31] - 看好中国科技引领的A股/港股行情,关注海外不确定性因素对多类资产影响[33] 行业发展趋势 - 公募基金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投研体系深度重塑[1] - 传统"农耕方式"面临靠天吃饭、集中押注、高位扩张、业绩滑落、基民套牢的死循环[7][8] - 数字化投研平台可改善行业痛点,实现业绩"可追溯、可复制、可预期"[8][12] - 行业需强化"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加大AI/大数据技术应用[12]
破局“传统模式之困”,头部公募“压舱石”系统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7-07 08:21
行业痛点与改革背景 - 公募基金行业存在风格飘移、高位扩张、业绩滑落等痼疾,根源在于依赖个人能力、投研流程割裂、决策缺乏制衡的传统模式[1] - 资管行业权益投研存在投研过程两张皮、协作缺乏合力、交互无共识、投资无品控等痛点问题,直接影响投资者获得感[1] - 《推进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建设"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1] TIRD平台核心功能 - **管理流程闭环化**:实现"留痕-反馈-复盘-迭代"全链路覆盖,研究任务(路演调研、报告输出、股票库维护等)100%线上留痕,支持智能化工具赋能[2] - **投资驾驶舱智能化**:为基金经理定制智能工作台,实时提示组合特征,基于市场情景预测提供调整方案(含赔率、胜率预测),案例显示系统曾帮助基金经理识别出口板块过度集中风险[2] - **投研语言统一化**:以"定价赔率表"替代模糊推荐逻辑,研究员量化基本面赔率(涨/跌),结合基金经理主观胜率生成预期收益率[2] 数字化投研成效 - 研究效能显著提升:系统自动监控行业关键指标(如市净率),案例显示某汽车股市净率跌破净现金时触发买入信号,最终贡献丰厚收益[4] - 信源质量分级优化:耗时1年完成卖方分析师准确率打标,算法调整后实现60%-70%匹配度,可精准匹配个股对应分析师[4] - 交互效率改进:投研交互全流程留痕,"@功能"将沟通转化为待办任务,信息传递效率提升且可回溯[5] 未来发展规划 - **横向扩展**:从主动权益延伸至指数增强领域,固收板块数字化改造已启动[6] - **纵向深化**:计划落地"产业智能体"和"财务智能体",目标1-1.5年内实现AI独立跟踪10+股票并与人类研究员PK[6] - **技术升级**:将智答系统进化为基金经理数字助理,拥抱MCP技术[6] 行业趋势 - 资产管理行业竞争焦点从"人才单点突破"转向"系统级能力构建",数字化革命重塑财富管理信任链条[7] - 天弘基金实践表明"可预期"的投研标准将成为行业新范式,符合政策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7]
破局“传统模式之困”,头部公募“压舱石”系统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7-07 08:17
公募基金行业痛点与数字化解决方案 - 行业存在风格飘移、高位扩张、业绩滑落等痼疾 根源在于高度依赖个人能力、投研流程割裂、决策缺乏制衡的传统模式 [1] - 投研过程存在两张皮、协作缺乏合力、交互无共识、投资无品控等痛点问题 这些问题阻碍投资者获得感的提升 [1] - 天弘基金打造投研一体化平台TIRD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重塑投资体系 将主观经验转化为可量化流程 使模糊的"手艺"变成可复制的"科学" [1] TIRD平台的核心功能与优势 - 管理流程闭环化 实现"留痕-反馈-复盘-迭代"机制嵌入全链路 研究员所有工作环节实现线上留痕 为后续优化提供基础 [4] - 投资驾驶舱智能化 为基金经理定制"智能工作台" 实时提示组合特征 基于多种市场情景预测给出调整方案 使决策更加科学规范 [4] - 投研语言统一化 以"定价赔率表"替代模糊推荐逻辑 研究员基于基本面确定赔率方向 结合基金经理主观胜率构成预期收益率 [4] TIRD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 - 研究效能大幅提升 系统自动监控行业关键指标 核心指标突破阈值立即反馈 曾成功捕捉汽车股跌破净现金的买入信号 [6] - 信息质量显著提高 花费一年时间将全市场卖方分析师按推荐准确率打标 最终实现60%~70%的匹配度 能精准匹配最合适的三位分析师 [6] - 投研交互效率优化 所有投研交互必须留痕 "@功能"让沟通变成待办任务 信息传递效率更高且过程可回溯、可迭代 [7] TIRD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 - 横向扩展能力圈 从主动权益体系向指数增强领域延伸 固收板块数字化改造也已启动 [9] - 纵向深化智能层级 计划落地"产业智能体"和"财务智能体" 未来形成中高级研究员智能体 让AI独立跟踪股票 [9] - 拥抱MCP技术 智能模块升级计划将智答系统进化为基金经理的数字助理 [9] 行业发展趋势 - 资产管理行业未来竞赛正从"人才单点突破"转向"系统级能力构建" 数字化革命将重塑财富管理信任链条 [10] - 随着"可预期"成为投研新标准 投资者的信任有了基石 天弘基金的实践揭示了行业深刻变革趋势 [10]
天弘基金副总经理聂挺进:数字化投研破局“靠天吃饭” 打造公募转型新样本
证券时报· 2025-07-07 02:17
天弘基金TIRD平台创新应用 - 天弘基金数字化投研平台TIRD基于技术面、基本面、估值模型三重信号,在2025年3月机器人板块过热时发出卖出警报并清仓,成功规避后续回调[1] - TIRD平台由副总经理聂挺进团队耗时一年打造,旨在颠覆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传统模式,推动行业"工业化转型"[1] 公募基金行业痛点分析 - 行业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存在靠天吃饭、集中押注、高位扩张、业绩滑落的死循环[2] - 五大核心痛点:过度依赖个人能力、投研脱节、缺乏体系化管理机制、投资无品控、考核激励与平台化管理理念不匹配[2] 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 TIRD平台通过流程化、平台化、智能化实现业绩"可追溯、可复制、可预期",破解行业魔咒[3] - 平台打通研究-投资-风控全链路:研究端标准化个股分析模型,投资端匹配基金经理风格框架,风控端设置阈值预警[4] - 采用"专家智慧+机器智能"双轮驱动,保留人类在商业模式洞见等领域的护城河[5] 平台运营机制与成效 - 强制投研流程规范化,所有决策留痕,研究员推荐需围绕定价模型,基金经理交易需联动组合优化器[4] - AI承担研究报告初稿和实时监控,将"独门暗器"转化为集体智慧,提升研究员效率[5][6] 未来发展规划 - 资产端从权益向固收拓展,已接入转债定价模型,计划年底上线AI研究员智能体[7] - 目标构建"投研交销顾"一体化生态,覆盖全资产类别和全天候服务,与监管倡导的"多策略投研体系"理念契合[7] - 定位为投研基础设施,通过流程对抗随机性、平台沉淀知识资产、智能升级生产力[8]
中金点睛 | 《宏观会客厅》全网观看量突破120万
中金点睛· 2025-06-15 08:12
宏观会客厅栏目概述 - 栏目由中金研究联合中金财富策划,融合宏观与行业双重分析框架,探究宏观变量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及行业动态背后的宏观逻辑 [1] - 每期围绕投资者关心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采用全面动态视角 [1] - 自2024年8月开播至统计时,全网总观看量超过120万人次 [1] 往期节目主题 - 第十一期(2025年5月29日):讨论美元变局下的资产配置策略,主讲人张文朗、李昭 [3] - 第十期(2025年4月17日):分析关税变局对投资的影响,主讲人张文朗、张峻栋、晖雷 [3] - 第九期(2025年3月27日):解读政策风向与市场主线,主讲人张文朗、周彭 [3] - 第八期(2025年2月27日):对比美股与港股市场表现,主讲人张文朗、刘刚 [3] - 第一期(2024年8月27日):聚焦消费领域内外需变化,主讲人张文朗、郭海艳 [3] 中金点睛投研平台 - 平台定位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投研服务,涵盖研报、活动、数据库及投研框架 [6][7] - 数据库覆盖200+行业子板块、800+个股研究框架、1800+只A股/港股/海外上市公司 [7] - 特色指标库包含10万+精品指标,并整合量化数据库与个股模型以提升投研决策效率 [7]
中金点睛 | 《宏观会客厅》全网观看量突破120万
中金点睛· 2025-06-15 08:11
栏目概述 - 栏目名称为《宏观会客厅》,由中金研究联合中金财富策划,采用宏观与行业双重分析框架,探究宏观变量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及行业动态背后的宏观逻辑 [1] - 栏目自2024年8月开播至统计时点,全网总观看量超过120万人次 [2] 往期内容 - 第十一期(2025年5月29日)主题为"美元变局话配置",主讲人为张文朗、李昭 [6] - 第十期(2025年4月17日)主题为"关税变局话投资",主讲人为张文朗、张峻栋、恽雷 [6] - 第九期(2025年3月27日)主题为"从政策风向到市场主线",主讲人为张文朗、周彭 [6] - 第八期(2025年2月27日)主题为"美股港股面面观",主讲人为张文朗、刘刚 [6] - 第七期(2025年2月6日)主题为"辞旧迎新话宏观",主讲人为张文朗、周彭 [6] - 第六期(2025年1月23日)主题为"继往开来话有色",主讲人为张文朗、齐丁 [6] - 第五期(2024年12月12日)主题为"辞旧迎新话配置",主讲人为张文朗、张峻栋 [6] - 第四期(2024年11月28日)主题为"全球变局话汇率",主讲人为张文朗、李刘阳 [6] - 第三期(2024年10月24日)主题为"投资前沿话海外",主讲人为张文朗、杨鑫 [6] - 第二期(2024年9月24日)主题为"科技创新话AI",主讲人为张文朗、彭虎 [6] - 第一期(2024年8月27日)主题为"内外兼修谈消费",主讲人为张文朗、郭海艳 [6] 投研平台 - 中金点睛是中金研究推出的数字化投研平台,面向机构投资者提供研报、活动、数据库、投研框架等一站式服务 [10] - 平台数据库覆盖200+行业子板块、800+个股研究框架、1800+只A股/港股/海外上市公司,以及10万+特色指标库 [10]
浙商银行去年净利151.86亿 不良贷款率连续3年下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08 23:20
文章核心观点 浙商银行董事长展示掌舵3年经营成效,2024年营收增长、不良率下降,未来将优化结构、强化投研保持营收,提升资产质量 [1][2][3][7] 经营成效 - 总资产站稳3.3万亿元新台阶,近3年营收复合增长率7.5%,高于上市股份制银行同业约10个百分点 [1] - 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1.38%,连续3年下降 [1][7]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76.50亿元,较上年增长6.19%,增速居股份行前列;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51.86亿元,较上年增长0.92%,2024年度分红比例保持30%以上 [1] 营收与息差管理 稳住营收和息差的方面 - 加强量价管理,2024年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同比增长11%,优化资产结构,降低存款付息率,管控息差 [2] - 提升综合服务,手续费净收入跑赢大市,降幅小于同业 [2] - 抓住债市机遇,2024年非利息净收入224.9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3.25% [2] 净息差情况 - 2024年净息差为1.71%,较上年下降30个基点,收窄幅度优于同业 [3] - 主动将资产定位调向“低风险、均收益”,大零售和大公司板块调整资产配比 [3] - 2025年预计净息差仍处下行通道,但降幅明显降低 [3] 应对措施 - 资产端夯实弱敏感资产,做大“低风险、均收益”资产;负债端优化结构,压降高成本负债,做大低成本存款 [3] - 强化投研攻坚,提升非息收入 [3] - 2024年四季度起实施外币资产和负债专项治理,提升净息差 [4][5] - 负债端3年期以上高成本负债今年到期规模高于去年,助于息差稳定 [6] 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率情况 - 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1.38%,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公司贷款、个人贷款不良率分别下降0.01、0.13个百分点,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0.93个百分点 [7] 归因因素 - 风险处置力度较大 [7] - 风控策略更加稳健,加强授信全流程管理,严控集中度,深化重点风险领域化解 [7] - 产业投研能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 [7] 未来计划 - 聚焦产业投研、风险处置、专业评审、数字风控四个“提升深化” [7] - 加强授信全流程管理,严控新增领域风险;加快出清存量风险,推进智慧清收 [7]
浙商银行管理层:再也不走“垒大户”的老路,也不关注“挣快钱”
经济观察网· 2025-04-04 12:45
文章核心观点 浙商银行追求长期价值,以“智慧经营”为法宝推动高质量发展,虽面临净息差收窄等挑战,但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强化投研力度争取保持优良营收表现 [1][2][3] 经营理念与战略转变 - 浙商银行将“智慧经营”作为提升特色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营法宝”,实现从服务一家企业向服务整个产业生态等四个方面的转变 [2] 业绩表现 整体业绩 - 截至2024年末,浙商银行总资产达3.3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78%;营业收入676.50亿元,增长6.19%;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51.86亿元,较上年增长0.92% [1] 营收构成 - 2024年利息净收入为451.57亿元,较上年下降4.99%;非利息净收入为224.93亿元,较上年增加63.17亿元,增长39.05%,占营收的比例提升至33.25% [2] 资产质量 - 截至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38%,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78.67%,较上年末下降3.93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2.46%,较上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 [1] 应对挑战措施 净息差挑战 - 净息差下行是行业共性和业务转型主动调整后的综合结果,2025年预计净息差仍处下行通道但降幅明显降低 [3] 具体行动 - 资产端夯实弱敏感资产夯基工程,做大“低风险均收益”资产;负债端做好负债结构优化工程,压降高成本负债,做大低成本存款;持续强化投研攻坚,积极提升非息收入 [3]
浙商银行:2024年通过各类方式大力处置不良资产
中证网· 2025-04-03 21:40
文章核心观点 - 4月3日浙商银行召开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回应经营战略、息差走势等问题,面对内外部挑战,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投研力度争取保持优良营收表现,还保持“化风险”力度夯实资产质量 [1] 行业情况 - 近年来在息差承压背景下,增厚非息收入、改善营收结构成为银行业发力重点 [1] 公司战略 - 浙商银行以数字化投研为抓手,全面启动“中收扩大”工程,打造立体式研究生态和全天候研究服务矩阵,增强营收可持续性 [1] - 2025年面对净息差下行等挑战,资产端夯实弱敏感资产夯基工程,做大“低风险均收益”资产;负债端做好负债结构优化工程,压降高成本负债,做大低成本存款;同时强化投研攻坚,积极提升非息收入 [1] 公司资产质量 - 2024年浙商银行保持“化风险”力度,大力处置不良资产,新设产业研究院,加强政策前瞻引领能力,坚持“小额、分散”授信原则,夯实资产质量 [1] - 近年来加大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处置力度,前瞻性压降成果突出,截至2024年末,房地产不良贷款率1.55%,较年初下降0.93个百分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