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美援朝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祖国从未忘记 人民永远铭记
人民日报· 2025-09-13 06:16
航空工业与国防装备 - 空军运-20专机与4架歼-20战斗机组成编队执行烈士遗骸接运任务 体现军用航空装备的高规格部署能力 [1][2]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员工手持自主研制军机模型参与迎接仪式 展示航空装备研发成果 [4] - 运-20使用"跨江50"呼号 歼-20使用"凯旋"呼号 体现空军对装备符号体系的专业化设计 [2] 国家级仪式与公共事务 - 迎回仪式采用最高礼仪"过水门" 70辆警用摩托车护卫 6辆军用运输车转运 体现国家层级的资源调配能力 [1] - 从机场到烈士陵园29.7公里路线设置近3500面国旗 公共空间部署大规模国家象征物 [3] - 退役军人事务部主导遗骸鉴定比对工作 累计完成981位烈士遗骸鉴定 其中28位成功确认身份 展现国家机构的数据管理能力 [5] 纪念设施与文化活动 -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办"最可爱的人"主题展 由国家博物馆、退役军人事务部等国家级机构联合承办 [5] - 展览分为特级英雄、一级英雄及英雄集体三部分 全国多地群众参与献花活动 形成规模化公众参与 [5] - 陵园内95岁志愿军老战士程茂友提及九三阅兵现场观礼 国家盛大仪式与纪念活动形成联动效应 [6]
山川同念 英雄回家!《铭记》MV致敬志愿军忠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2 11:30
70余载光阴流转,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们跨过鸭绿江,以热血护家国,用生命写忠诚,铸就了伟大的抗 美援朝精神。 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央视新闻致敬英烈主题MV《铭记》,用歌声 追忆志愿军的无畏征程,重温那段"保家卫国,义不容辞"的峥嵘岁月,致敬每一位为和平牺牲的英烈。 ...
这封72年前写下的战地家书,送到了
新华社· 2025-09-11 22:06
文章核心观点 - 一封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程可忠于1953年在朝鲜战场写下的家书 在72年后通过韩国学者和互联网的帮助成功送达其后人手中 [1][3] - 这封家书因跨国寄送不便而未能及时寄出 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志愿军战地家书之一 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3][4] - 家书内容展现了烈士为国出征的决心和对家人的深切挂念 连接了家国情怀 [1][5] 历史背景与人物信息 - 程可忠烈士1928年出生于浙江建德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担任某师某团通信连步话员 [1] - 他于1953年5月15日在朝鲜金化郡战斗中牺牲 牺牲前一日写下了这封不到200字的家书 [2] - 1928年至2008年间 建德市共有275名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 其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于朝鲜的烈士有124人 [5] 家书的发现与传递过程 - 韩国国立公州大学副教授金相圭于2018年底接触到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档案文件 并整理出300余封战地家书 [3] - 金相圭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布家书信息 程可忠的家书是其公开发布的第一封 [3] - 借助浙江大学校友网络的力量 家书信息在2025年夏迅速传递 仅用不到3天时间就联系到烈士后人 [3] 家书内容与细节 - 家书写于横格纸上 语言简洁 带有错别字和涂改痕迹 显示了书写时的仓促 [3] - 信中表达了“为人民立功”“为家族争光”的决心 并坦然交代后事 包括对纪念章 前线节约下来的旧币35万元(合新币35元)等财物的分配叮嘱家人“决不能闹意见” [1][4] - 落款为“程可宗情笔” “情笔”可能为“亲笔”之误 但一个“情”字连接了家国情怀 [5]
辽东学院师生暑期开展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活动
新华网· 2025-07-29 09:42
活动概况 - 辽东学院抗美援朝老战士示范寻访团一行20余人跨越1600余公里到河南开展暑期寻访活动 [1] - 自2016年起连续10年开展"千名大学生行万里路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活动 [1] - 累计已组织2380名学生在全国14个省份寻访510位志愿军老战士 [1] 具体行程 - 7月22日在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博物馆举行活动启动暨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1] - 7月23日在新密寻访郑长遂、郑三兴、金国太等老战士 [1] - 7月24日在开封寻访张德银、王群森、张文成等老战士 [1] - 此次河南行共实地寻访24位老战士 整理形成寻访记录150余页 [1] 活动规模 - 今年暑假除河南外还组织130余名学生寻访54名老战士 [2] - 寻访足迹遍布辽宁、四川等6省20个地级市 [2] 活动意义 - 寻访活动已成为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实践载体 [1] - 通过实地走访慰问老战士采集口述史 丰富学校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的红色资源 [2] -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 活动意义重大 [2]
精神长河奔流不息(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7-01 09:10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品格的精神谱系,这一谱系由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包含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不同时期的精神坐标[2][3] - 精神谱系通过思想引领、信念塑造、奋斗感召和牺牲昭示等方式形成,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3] - 每个精神坐标反映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历史脉络和面貌,并影响现实和未来的发展[3] 精神谱系的时代特征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象随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变化表现出鲜明特征,不同奋斗阶段的精神坐标各有侧重和特色[3] - 精神坐标之间既有共性连接也有个性区别,共同构成一条长波万里的精神长河[3] 精神谱系的实践属性 - 精神谱系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立体呈现,如井冈山精神中的毛泽东革命道路和刘仁堪烈士事迹,长征精神中的血战湘江和"半条棉被"故事[5] - 抗美援朝精神通过杨根思、黄继光等英雄事迹体现,脱贫攻坚精神通过十八洞村、黄文秀等典型案例展现[5] - 精神谱系因落小落细的地点、人物和事件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6] 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弘扬 - 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重点是研究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4] - 传承方式需结合理论研究和立体细节研究,通过生动实践让精神伟大起来并永恒延续[5][6]
特写:青春放歌 致敬英雄
新华网· 2025-04-27 09:18
纪念活动概况 - 辽东学院举办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五四运动106周年主题歌曲展演,1800余名师生参与[1] - 活动通过合唱、情景剧、历史影像等形式重现抗美援朝历史场景,如《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配合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影像[2] - 现场演绎《战地日记》情景剧,展现志愿军出征前的家国情怀[2] 节目内容与表现形式 - 化工与机械学院学生演唱《英雄赞歌》,荧幕同步展示"冰雕连"战士、志愿军分食苹果等历史画面[2] - 管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分别合唱《最可爱的人》《歌唱祖国》,新华社记者全程记录[3][6] - 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结合电影《上甘岭》情节演绎《我的祖国》,强化艺术感染力[7] - 旅游与文化学院学生通过《勋章》歌词"你的名字是我胸前的勋章"传递荣誉感[8] 精神传承与教育实践 - 人文与教育学院学生分享采访92岁老战士徐庆林的经历,提及其在炮战中坚持作战的细节[4] - 纺织服装学院学生讲述老战士严迎发战友牺牲时口袋仅存半块冻土豆的故事[4] - 93岁抗美援朝老战士刘吉惠现场寄语青年"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4] - 辽东学院通过"红色家书诵读""战地日记分享"等沉浸式活动,将抗美援朝精神从课本延伸至舞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