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搜索文档
河海报国
中国青年报· 2025-11-05 06:36
10月27日,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纪念日。从建校时"应导淮工程之急 需"而开设两年制"特科",到新中国成立时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再到三峡工程、南 水北调、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一系列大国工程,河海人一直在"与国家共进,和时代同行"。 今天,这所大学培养了30多万名毕业生。他们秉持"大哉河海奔前程"的气概,续写"哪里有水,哪里就 有河海人,哪里就有河海大学贡献"的时代篇章。 10月27日,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纪念日。 110年前,以"养成河海工程之技师"为宗旨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南京成立,在国家积贫积弱之时探求 治水兴邦之路。 今天,这所大学培养了30多万名毕业生。他们秉持"大哉河海奔前程"的气概,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续写"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哪里就有河海大学贡献"的时代篇章。 应时代之需 河海大学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寄托着一位爱国实业家的救国理想。 数百年来,因黄河、淮河决口、改道,黄淮流域诸省一年数灾,国家和民众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江苏南 通人、晚清状元张謇曾目睹黄河决口的惨状,还乘船勘查黄河水情,寻 ...
邢建榕解读近代上海金融业:银行家如何塑造远东金融传奇
新浪财经· 2025-11-04 22:12
中国档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级档案专家、研究馆员邢建榕近日做客行知读书会,以上海银行家为中心,漫谈近 代上海金融业。 近代上海金融档案资料大都集中保存在上海市档案馆,这也成了邢建榕研究近代上海银行家的宝贵资料库,根据自己的研究,他写成《上海银行 家:民国金融往事》一书。 讲座中,那些尘封的银行档案、书信、地图,在邢建榕口中仿佛重新被唤醒,成为一页页鲜活的城市记忆。读者们既了解了近代金融如何参与塑 造社会与文化,也看到了银行家的抉择与担当。 邢建榕给读者签名 上海银行家以自身能力和资源,出任多种政府职务,奔走于抗战第一线,为国效劳功勋卓著。"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银行家具有的家国情怀、历 史责任感、开拓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是上海最终领先于其他城市,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的内在因素。"邢建榕认为。 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 邢建榕 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城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和远东金融中心。其标志是四 行二局总部全部落户上海。而在这背后,是一代银行家的崛起——他们不仅具备现代金融理 ...
李兆前:“十五五”时期民营经济要发挥更大作用
搜狐财经· 2025-11-01 22:15
一要厚植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民营企业和国家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民 营企业才有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不断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听党 话、感党恩、跟党走,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把自己企业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人民的福祉结合在 一起,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李兆前。人民网记者 任峰涛摄 人民网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杨曦)11月1日,"2025人民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举 办。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李兆前在致辞中表示,"十五五"期间是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 手、推动中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住有利时机,从多方面着手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发挥更大作用。 二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自觉融入新 发展格局和国家发展战略,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 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有条件的企业要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要筑牢诚信守 法经营底线,加强行业自律,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三要 ...
下好盘活存量的“绣花功夫”(微观)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在缅怀中唤醒记忆,在感受中传递真情,有利于点燃人们心中的精神火炬 从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到进一步讲好已有文物背后的故事,再到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在缅 怀中唤醒记忆,在感受中传递真情,有利于点燃人们心中的精神火炬,激发全社会的爱国情怀与英雄精 神。 近5万把观礼座椅重新"上岗",折射发展理念、治理智慧,也承载集体记忆、家国情怀。面向未来,我 们要充分用好纪念活动激发的强大正能量,持续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如此,方能将 活动所激发的自信心、自豪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奋斗,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31日 09 版) 高效复用,彰显绿色节俭理念。在纪念活动筹备阶段,党中央明确要求,防止形式主义,力戒铺张浪 费,确保既隆重热烈又务实简朴。从向群众借用礼宾车、和平鸽,到复用地毯、长城年号台等景观元 素……物尽其用的每一个细节,生动体现了厉行节约、务求实效的价值取向。 绿色节俭,不意味着降低标准,而是要尽可能地提升实用效果。"水立方"变"冰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 实现从篮球到冰球的赛场转化……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存量场馆办会,避免大拆大建。第七届进博会鼓 励展商在展 ...
杨振宁先生的“渗透式学习法”,才是年轻人该学的顶级认知模型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30 21:16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回顾了杨振宁先生跨越世纪的波澜壮阔人生,旨在超越公众对其“老夫少妻”等肤浅标签的关注,深入展现其作为世界级科学家的卓越成就、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2] - 通过介绍《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一书,文章揭示了杨振宁先生科学成就之外的人生注脚,包括其改变中国人“不如人”心理作用的自我认知,以及用半生践行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承诺的赤子之心 [2][6][8] - 文章强调,杨振宁先生的生命轨迹是一个完整的圆,其人格底色与学术风骨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终在归根居完成了一个世纪的闭环,诠释了“归来仍是少年”的心境 [10][39]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地位 - 杨振宁是荣获诺贝尔奖的开拓者,为中国人在世界科学殿堂实现“破冰”,其最重要的科学贡献包括荣获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和奠定现代物理基石的“杨—米尔斯理论” [2][6] - 他在爱因斯坦、费米身旁讨论物理,登顶世界科学巅峰,其“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视为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是十多年心血换来的成果 [2][37] 家国情怀与人生选择 - 杨振宁自认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其人生选择充满深沉的家国情怀 [6] - 1971年他冲破阻碍成为首位回到新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并铭记挚友邓稼先“千里共同途”的赠言,用此后五十年人生践行这一承诺,包括资助中国学者、创立科学基金、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科院等 [6][8] - 2021年百岁华诞时,他自信回应邓稼先“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 [8] 家庭教育与人格塑造 - 杨振宁的生命圆起点深植于家庭教育,父亲杨武之的理性启蒙围绕“不着急”的耐心与“文理兼修”的视野,采用不灌输、重引导的“渗透式学习”理念 [12][14][16] - 母亲罗孟华虽未受新式教育,却以勤俭朴实和坚忍意志赋予其精神根基,使他深刻体会到坚强意志能产生无比力量 [19][21][23] - 父母的影响共同塑造了其人格底色与学术风骨,父亲的影响在学术知识,母亲的影响在精神气质 [19][39] 成长历程与学术淬炼 - 童年一次“邂逅”英国物理学家金斯的《神秘的宇宙》中译本,激发了他对物理的兴趣,中学时从《中学生》杂志接触到“对称”观念,为日后科研埋下伏笔 [26] - 1938年16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艰苦岁月中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体会到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和重要的研究途径 [29][33] 治学之道与研究方法 - 在学习方法上,他推崇“渗透式学习”与“兴趣驱动”,认为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是多半研究工作的三步曲 [36] - 在学术态度上,他秉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其重大成果均非速成,而是长期坚守、反复推演的结果,例如花20个月做实验物理,与李政道从大量数据中嗅出破绽推导宇称不守恒 [37] - 他强调合作讨论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能帮助在研究走不通时找到新方向 [33][36]
阿联酋将举办全球海外华侨华人春晚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29 14:20
活动升级与规模 - 第十二届"迪拜春晚"将升级为全球海外华侨华人春晚 [1] - 届时将有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的华侨华人业余演出团体聚集迪拜 [1] - 在迪拜举行的华侨华人春晚活动是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参与国家地区数量最多之一的活动 [1] 活动主题与内容 - 马年华侨华人春晚节目围绕"日月同辉长征路,万马奔腾向未来"主题展开 [1] - 活动分为四个篇章:万马奔腾欢乐迎春、日月同辉长征精神、赤子情怀血脉相连、乘风好去世界和平 [1] - 多国华侨华人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颂伟大祖国发展成就 [1]
浙江桐乡:“漫”游世界 子恺文化聚侨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7 09:00
活动概况与核心目标 - 活动通过“云上颂家书”子恺散文诵与读形式 收到来自全球各地华侨华人及留学生的朗读音频或视频 [1] - 核心目标是依托丰子恺名人效应 深挖“子恺艺术”价值 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文化品牌 [1] - 具体抓手包括“文化寻根”“艺术浸润”“长效机制” 以持续深化“子恺文化进侨界”品牌建设 [1] 文化内涵与情感联结 - 丰子恺作品中的“童真”“美育”“家国情怀”是跨越时代并引发普世共鸣的精神内核 成为侨界人士情感连接的出发点 [2] - 通过“侨海寻根”等活动 让海外年轻一代理解并认同子恺文化中蕴含的“家乡味” [2] - 为加深情感联系 公司联合丰子恺研究会和海外侨团在新加坡 法国等国家举办丰子恺海外艺术展 [2] 活动载体与实践形式 - 线下活动包括“同心护童心”侨爱满六一和“侨爱润童心”公益市集 例如14家侨资企业开展爱心义卖 收益用于购置子恺美育包捐赠给特殊教育学校 [3] - 线上活动包括“云游故里”线上直播和虚拟漫游 以及丰子恺漫画教学的线上线下课程 突破时空界限传播子恺文化 [3] - 即将有6个装满丰子恺作品的“漂流书箱”被送至日本 加拿大 丹麦等国家的华文学校 [3] 合作机制与品牌建设 - 行业积极探索统战与教育 文旅 外事等部门及海外侨团 华文学校的长效合作机制 为品牌注入持续动力 [4] - 公司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子恺文化当代价值与海外传播路径 构建“启幕—浸润—体验—实践—升华”五位一体活动体系 [4] - 未来计划通过打造“名人文化矩阵”和完善部门协同 侨界参与机制来凝聚侨力 为地方发展注入动能 [5]
“内卷”时代,读懂杨振宁父亲百年前的教诲“慢慢来,不着急”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26 12:34
杨振宁的公众形象与自我认知 - 公众常将其简化为"最伟大的华人物理学家之一"、"诺贝尔奖得主"、"82岁迎娶28岁妻子"等符号 [6] - 其本人最看重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6] - 1971年成为首位回到新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并开启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的半世纪承诺 [6][8] 践行"千里共同途"的具体行动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十余年间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 [8] - 1992年参与创立"求是科学基金",用个人影响力募集资金奖励年轻科学家 [8] - 1999年起近80高龄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 [8]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称"此举非一时冲动,乃一生所愿" [8] - 2021年百岁华诞演讲中自信回应邓稼先"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 [8] 家庭教育的影响 - 父亲杨武之的启蒙围绕"不着急"的耐心与"文理兼修"的视野两个核心 [12][14] - 父亲采用"渗透式学习法",在杨振宁询问数学符号时不急于解答,只说"慢慢来,不着急" [16] - 母亲罗孟华虽未受新式教育,但以勤俭朴实和坚忍意志为其铸牢精神底色 [19][21] - 杨振宁坦言个性与作风受父母影响很大,学术知识来自父亲,精神气质来自母亲 [21] - 母亲在其四岁时开始教认字,一年时间认识三千多个字,并严格要求书写工整 [21] 自我启蒙与学术成长 - 不满11岁时读到金斯《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激发物理兴趣 [26] - 中学时通过《中学生》杂志一篇探讨"十五子游戏"的文章,首次领略"对称"数学观念的精妙 [26] - 1938年16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艰苦环境中完成关键淬炼 [29] - 在西南联大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通过课余讨论深刻体会"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 [33] 治学之道与研究方法 - 推崇"渗透式学习"与"兴趣驱动",认为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是多半研究工作的必经三步曲 [36] - 强调"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治学态度和人生态度 [37] - 重视合作研究,认为"和别人讨论往往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33] - 其重要科学成果如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均是长期坚持、反复推演的结果,而非速成之作 [37] 生命轨迹与精神传承 - 生命轨迹始于清华园的文化浸润,成于中西交融的学术淬炼,最终在归根居完成世纪闭环 [10] - 总结生命历程为"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吸取了两种教育方式的好处" [39] - 一生清晰呈现三条主线:攀登世界巅峰的科学成就、贯穿百年的家国情怀、超越世俗成见的生命热忱 [39] - 其"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的理念诠释了真正的"少年"精神——永远好奇、真诚,有拥抱生命的勇气 [39]
台湾这座古宅所有正房大门都“坐东朝西”向着大陆 原因让人动容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5 16:37
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其后,台湾同胞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武装和文化抗日斗争,一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 降,台湾光复。曾在台北亲历台湾受降仪式的《大公报》记者李纯青曾说:"每个台湾人寻找祖国的经历,都是一部千万行的叙事诗。" 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总台央视记者寻访抗日史迹,追述家国往事。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光复80载 抗日卫家国》。今天,我们跟随记者去到台湾 的台中市雾峰区,探访因家族几代人保台卫国而名留青史的雾峰林家。从武装抗日到非武装抗日,从在台湾抗日到赴大陆抗日,日本殖民统治50年,林家也 抵抗了整整50年。 薄雾微雨中的雾峰林家,宅邸古意盎然,三院落、五进深、十一开间的宏大规模仍可见当年的兴盛。作为近代台湾最显赫家族之一,其故事可追溯到1746年 林家开台祖林石自福建渡海来台。第五代林文察受左宗棠重用,官至福建陆路提督,不幸战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少保,林家宅邸因此得冠"宫保第"之名, 而"宫保第"在台湾只此一家。 总台央视记者 朱若梦:如今雾峰林家保存着全台最庞大最精致的古建筑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有建筑的正房大门都是坐东朝西,朝向大陆,为的 就是 ...
校馆弦歌丨从家书中感受时代记忆的回响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央视新闻· 2025-10-22 06:16
博物馆概况与馆藏 - 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家书主题博物馆,珍藏超过80,000封家书 [1] - 常设展览包含古代家书文化纵览、民国家书、两岸家书等九个单元 [1] - 馆藏涵盖从抗战时期到现代的家书,包含英雄与普通民众的书信 [8] 教育功能与育人实践 - 博物馆作为育人实践基地,组织新生参观并开展《抗战家书》阅读等主题活动 [12] - 通过学生志愿者的讲解,使参观者从家书这一微观视角触摸历史脉络 [1] - 邀请家书后人及专家学者与学生对话,让文字背后的精神内涵生动呈现 [12] 家书内容与精神内涵 - 家书记述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与日常心情,其生活气息使蕴含的家国情怀更为动人 [12] - 英雄家书展现了为民族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抉择,是民族前进的持续动力 [14] - 家书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对亲人的真挚情感交织在一起 [8] 学生参与与个人感悟 - 青年学子在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参与讲解服务并协助整理家书 [8] - 讲解过程被视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学生从中收获独特而深刻的心灵感受 [3][8] - 学生从家书字里行间读懂家风,感受代代相传的正直、勇敢、善良等品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