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
搜索文档
继续坚持铀浓缩,遭遇美国再威胁,重启核谈判伊朗很纠结
环球时报· 2025-07-23 06:35
美伊核问题冲突升级 - 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必要时将再次打击伊朗核设施 [1] - 伊朗外长证实核设施受损严重导致铀浓缩活动暂停 但强调技术能力仍在 [3] - 伊朗坚持和平利用核能权利 将铀浓缩活动与民族自豪感挂钩 [3] 伊朗内部政治分歧 - 强硬派媒体批评外长采访暴露伊朗弱势地位 可能影响核谈判立场 [4] - 改革派支持与西方谈判 强硬派质疑谈判意义 认为西方缺乏诚信 [5] - 伊朗要求欧洲为未谴责美以袭击行为负责 将此作为谈判前提 [5] 伊朗国内民生危机 - 德黑兰因高温达40℃宣布放假 全国多地逼近50℃ [6] - 水资源危机严峻 水库蓄水量降至百年最低水平 [6] - 战后经济困难叠加基础设施压力 导致停水限电物价上涨 [6] 国际外交动态 - 伊朗与中国俄罗斯举行三方磋商 协调核问题立场 [1] - 伊朗计划25日与英法德重启核谈判 聚焦解除制裁议题 [5] - 外媒认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反而增强了对政府的支持 [6]
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伊朗副外长加里巴巴迪表示,动用联合国制裁恢复机制只会使伊朗核问题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快讯· 2025-07-22 14:15
伊朗核问题局势 - 伊朗副外长加里巴巴迪表示动用联合国制裁恢复机制会使伊朗核问题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1]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同法国外交部政治和安全总司长蒙多洛尼通电话
快讯· 2025-07-21 18:35
外交沟通 -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与法国外交部政治和安全总司长蒙多洛尼于2025年7月21日通电话 [1] - 双方重点就伊朗核问题交换意见 [1] - 中法双方同意就外交解决伊朗核问题保持密切沟通 [1] 伊朗核问题立场 - 应坚持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 [1] - 各方应尽快恢复对话谈判并防止局势升级 [1] - 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应得到保障 [1] - 中方愿继续为伊朗核问题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1]
伊朗将与法德英举行核问题会谈 外交部:呼吁有关方面相向而行
快讯· 2025-07-21 15:46
伊朗核问题会谈 - 伊朗、法国、德国和英国将于7月25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伊朗核问题会谈 [1] - 中方一贯主张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1] - 中方呼吁有关方面相向而行,为推动伊核问题重回政治解决轨道作出努力 [1]
美媒爆:美方对伊朗全面打击方案原计划持续数周,但被特朗普否决
环球网· 2025-07-17 22:10
美对伊朗核设施空袭效果评估 - 美方最新评估显示上月空袭仅基本摧毁一处伊朗核设施 导致该设施作业严重倒退 [1] - 另外两处核设施受损较轻 伊朗若有意可在未来数月内恢复铀浓缩活动 [1] - 美以政府正讨论若伊朗拒重启核谈判或试图重建设施 是否追加打击另两处设施 [1][4] 美方军事行动决策过程 - 美国中央司令部原制定更全面打击计划 涉及3处额外目标 行动持续数周 [3] - 特朗普总统否决该方案 因其外交政策倾向 [3] - 美政府持续追踪伊朗核计划 评估结果已通报部分国会议员及盟国 [3] 各方表态分歧 - 白宫坚称空袭"彻底摧毁伊朗核能力" 国防部发言人称三处设施"完全彻底摧毁" [5] - 美国媒体质疑官方说法 报道称伊核设施受损情况各方表态仍不统一 [5] - 伊朗最高领袖警告若再遭袭击将更猛烈反击 [5]
伊朗外长:感谢中方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09:48
中伊双边关系 - 中伊建交超过半个世纪,两国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考验,始终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4] - 中方将继续支持伊方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支持伊方抵御强权政治和霸凌行径 [4] - 中方支持伊方通过政治谈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支持伊方秉持睦邻友好原则同周边邻国改善关系 [4] - 伊方发展对华关系的意志坚定不移,认为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5] 合作与互信 - 中方愿同伊方深化互信、加强合作、扩大交往,推动中伊关系行稳致远 [4] - 伊方支持中方的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工作和天津峰会筹办,愿加强两国高层交往与互利合作 [5] 伊朗核问题立场 - 伊朗明确不发展核武器,同时不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正当权利 [5] - 伊朗愿在平等尊重前提下尽快同各方开展谈判协商,寻求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途径 [5] - 中方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 [5] - 中方重视伊方不发展核武器的承诺,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5] - 中方支持伊朗同各方保持对话势头,愿继续为促进伊朗核问题解决和中东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5]
【王毅会见伊朗外长阿拉格齐】7月16日讯,2025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天津会见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双方就伊朗核问题交换意见。阿拉格齐重申,伊朗明确不发展核武器,同时不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正当权利,愿在平等尊重前提下尽快同各方开展谈判协商,寻求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途径。王毅表示,中方一贯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中方重视伊方不发展核武器的承诺,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赞赏伊朗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和平,支持伊朗同各方保持对话势头,愿继续为促进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和
快讯· 2025-07-16 15:41
中伊外交会谈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天津会见伊朗外长阿拉格齐 [1] - 双方就伊朗核问题交换意见 [1] - 伊朗重申不发展核武器但不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1] - 伊朗愿在平等尊重前提下尽快同各方开展谈判协商 [1] - 中方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 [1] - 中方重视伊朗不发展核武器的承诺 尊重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1] - 中方赞赏伊朗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和平 支持伊朗同各方保持对话 [1] - 中方愿继续为促进伊朗核问题解决和中东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1]
王毅会见伊朗外长阿拉格齐
快讯· 2025-07-16 15:40
中伊双边关系 - 中伊建交超过半个世纪 两国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考验 始终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1] - 中方将继续支持伊方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支持伊方抵御强权政治和霸凌行径 [1] - 中方支持伊方通过政治谈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支持伊方秉持睦邻友好原则同周边邻国改善关系 [1] - 伊方发展对华关系的意志更加坚定不移 伊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 [1] - 伊方支持中方的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工作和筹办天津峰会 愿加强两国高层交往 深化互利合作 [1] 伊朗核问题 - 伊朗明确不发展核武器 同时不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正当权利 [2] - 伊朗愿在平等尊重前提下尽快同各方开展谈判协商 寻求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途径 [2] - 中方一贯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 [2] - 中方重视伊方不发展核武器的承诺 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2] - 中方赞赏伊朗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和平 支持伊朗同各方保持对话势头 [2]
普京呼吁伊朗接受“零浓缩铀”?假的!
证券时报· 2025-07-13 22:16
俄罗斯外交部驳斥普京呼吁伊朗接受"零浓缩铀"的报道 - 俄罗斯外交部严正批驳美国AXIOS网站关于普京呼吁伊朗接受"零浓缩铀"的报道,称其为"假新闻"和"肮脏的政治化运动" [1] - 俄外交部指责西方媒体持续充当政治精英和情报机构的工具,采用直接挑衅和制造假新闻等手段 [1] - 俄方强调必须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并多次表示愿为寻求各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提供协助 [1] 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 -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明确表示伊朗将继续坚持铀浓缩权利,不会接受任何不承认其铀浓缩权利的协议 [2] - 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并未停止",但所有活动和合作都将通过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进行 [2] - 伊朗议会通过法案,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这是在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实施空袭后采取的措施 [2] 伊朗核谈判的态度 -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表示伊朗愿就其核计划进行谈判,但必须确保谈判重启后不会演变为战争 [3] - 伊朗正在权衡可能举行的会谈的时间、地点和模式,但"不急于进行鲁莽的谈判" [3] - 伊朗需得到保证,如谈判不成功,伊朗不会再次受到攻击,目前正在评估一些已表示不会再次发生战争的保证 [3]
普京呼吁伊朗接受“零浓缩铀”?假的!
证券时报· 2025-07-13 20:13
俄罗斯外交部驳斥假新闻 - 俄罗斯外交部严正批驳AXIOS网站关于"普京呼吁伊朗接受零浓缩铀协议"的报道,称其为旨在激化伊朗核计划紧张局势的假新闻 [1][2] - 俄方指责西方媒体成为政治精英和情报机构的工具,特别点名总部毗邻五角大楼和中情局的AXIOS日益成为虚假信息传播中心 [2] - 俄罗斯重申一贯立场,主张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并愿为各方可接受的解决方案提供协助 [2] 伊朗核问题立场 -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明确表示伊朗将继续坚持铀浓缩权利,不接受任何否认该权利的协议 [3][4] - 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转为通过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进行,所有请求将根据伊朗利益逐一审查 [4] - 伊朗议会6月25日通过法案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直接合作,此前以色列6月13日空袭和美国6月21日打击伊朗核设施导致局势升级 [4] 伊朗核谈判态度 - 伊朗表示外交大门保持敞开,但需确保谈判重启后不会演变为战争,正在评估相关保证 [5][6][7] - 伊朗收到美国多种谈判信息,正在谨慎权衡会谈的时间、地点和模式,强调不急于进行鲁莽谈判 [6] - 美伊自4月以来已举行五轮间接谈判,第六轮因以色列突袭取消,双方在核心议题上仍存在突出分歧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