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

搜索文档
中华文明影响添新证 蒙扎铁佩遗址出土“五铢”钱和斜纹纬锦
央视新闻· 2025-05-28 14:01
中国社会科学院昨天(27日)发布的"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中,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发掘的蒙扎铁佩遗址,已完成部分实验室考古工作。 通过精细化发掘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发现了一枚铜钱带有"五铢"二字,为中华文明强大的辐射影响力增添新实证。 2024年9月,中乌联合考古队对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蒙扎铁佩遗址展开了考古发掘,共发现6座墓葬、2处建筑基址,为保护好文物,将墓葬整体套箱提取进 实验室。2025年1月,我国文保专家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对2号墓葬展开了实验室精细化发掘和现场应急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韩化蕊:对一个铜钱,还对一些铜镜现场进行了除锈,还有拼对粘接等等的保护处理。然 后发现有一枚铜钱上面有着"五铢"的文字。它这个"五铢"的铭文并不是十分规整,关于它的朝代问题,以及它是否是传入到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还在进行 研究当中。 另外,文保专家清理后发现,铜镜背面有中心钮,带有仿连弧纹,为汉式风格。 据介绍,本次实验室工作,共清理保护22件(套)金属器、21件(套)纺织品残片、2件(套)木器和3组芦苇棺。其中,纺织品大部分为服装构件,织物类 型涵盖绢、缣、锦等, ...
浓浓敦煌情 编织新故事(我在中国·行耕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3 06:01
敦煌文化国际传播 - 敦煌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独特名片吸引国际学者如美国汉学家史瀚文和俄罗斯教师奥莉娅长期扎根甘肃研究传播[2] - 史瀚文发现敦煌壁画与达·芬奇作品存在相似文化符号印证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3] - 史瀚文1987年首次到访敦煌2018年成为敦煌研究院全职研究员专注佛教壁画及建筑空间仪式美学研究[4][6] 国际学者研究成果 - 史瀚文通过讲座纪录片等形式向全球推广敦煌学成果未来将参与乔治·卢卡斯制作的国际纪录片[6][7] - 奥莉娅2015年起每年赴敦煌考察3-4次2019年成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首位俄罗斯籍研究生[8] - 奥莉娅翻译《读者》"敦煌号"俄文版并在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上获好评[9][10] 学术交流与教育 - 奥莉娅在甘肃政法大学举办敦煌藻井讲座并指导留学生制作藻井图案[7] - 奥莉娅组织青年学生参与"丝绸之路"圆桌对话推进甘肃省"百校结好"国际交流项目[11] - 史瀚文认为敦煌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体现中华文明的创造力与包容性[7]
中国打造可视可感的丝路图景 活态展现文化魅力
新华网· 2025-05-02 10:48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持续推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利用,越来越多丝路遗迹在保护基础上对外开放,通过丰富手段活态展现丝路文化魅力,在科技加成、情景演绎中让丝路图景更可感可及 [4][8] 遗址开放情况 - 5月1日,悬泉置遗址景区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游客可在景区体验互动并参观遗址及泉水 [3] - 5月1日,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面向公众开放,开放的5个洞窟集中展示艺术精华 [5][6] - 4月5日,历经一年保护修缮和数字化建设,新疆吐鲁番雅尔湖石窟首次开放 [10] 遗址情况介绍 - 悬泉置遗址是中国唯一经考古发掘的丝路驿站遗址,出土大量2000多年前中西交流简牍文书实证,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 吐峪沟石窟始凿于公元5世纪前后,现存157座洞窟、3座地面寺院和9座佛塔,此前累计投资超7700万元进行保护、修缮和加固,考古发掘从2010年持续至2024年 [5] - 雅尔湖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文化展示方式 - 悬泉置遗址景区按1:1复原“古驿站”,游客可与穿汉服演员互动,了解古驿站形制等 [2][3] - 雅尔湖石窟通过AR等数字技术让褪色壁画重现色彩,游客在虚实结合场景感受艺术魅力 [10] - 交河故城推出夜游项目,通过民族音乐会实景演出让人梦回唐代西域 [11] 各方观点 - 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保护所所长武进文称古邮驿机构文化现代化解读展示离不开30余年保护努力和研究积淀 [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夏立栋表示古丝绸之路是多元文化、宗教遗迹聚集的文化线道,其古老遗迹、故事引人神往 [7] - “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主席凯泽·纳瓦布认为丝绸之路是承载古老精神的文化之路,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展现遗产鲜活且有教育意义 [11] 游客反馈 - 来自山西的“90后”郑帅参观悬泉置遗址景区后仿佛走入历史环境,书面印象具象化 [3] - 来自加拿大的塞缪尔·范宁喜欢吐鲁番的建筑风格和景致,享受在当地的时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