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敦煌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在深圳开展
人民网· 2025-07-26 22:51
敦煌文化艺术大展概况 - 展览于7月26日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正式开幕 [2][4][6][8][10][12] - 展览主题为"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 [2][4][6][8][10][12] 展品构成 - 展品总数达205余件/套 [2][4][6][8][10][12] - 包含数字复原洞窟6个 [2][4][6][8][10][12] - 包含临摹彩塑4件 [2][4][6][8][10][12] - 包含壁画临摹品60余幅 [2][4][6][8][10][12] - 包含珍稀文物真迹80余件套 [2][4][6][8][10][12] 展览内容架构 - 展览分为六个主题部分:"丝路明珠""佛国圣境""人间万象""石室宝藏""考古探秘""众心一念" [2][4][6][8][10][12] - 采用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展示方式 [2][4][6][8][10][12] 展览特色 - 全方位、深层次呈现敦煌文化的深邃内涵 [2][4][6][8][10][12] - 为观众打造跨越千年的文化艺术体验 [2][4][6][8][10][12]
敦煌文化传薪者:张大千的破壁风波与常书鸿的守窟人生
经济观察报· 2025-06-30 15:11
敦煌艺术大展 - 北京展览馆举办"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首次公开展出复刻的盛唐第217窟特窟 [1] - 展览吸引大量观众,复刻洞窟内壁画上的石青与朱砂矿物颜料在幽暗灯光下闪烁 [1] 张大千的敦煌艺术探索 - 张大千1941年抵达敦煌,原计划停留3个月,最终延长至2年多,系统编号309个洞窟,成为首位全面编号的中国学者 [1][2] - 其团队完成276幅壁画临摹作品,在兰州首展时引发内地艺术界轰动 [2] - 临摹过程中采用传统工艺,亲手研磨矿物颜料并使用土法处理粗布 [2] 张大千的争议事件 - 1943年因"剥离壁画"行为遭历史学家向达弹劾,指控其故意剥离宋、西夏表层壁画以临摹底层盛唐壁画,导致部分文物永久损毁 [3] - 争议涉及第465窟(西夏)和第20窟(宋/盛唐),张大千解释为"破壁"研究断代 [4] - 教育部迫于舆论压力要求甘肃省政府查办,最终促成驱逐决策 [3] 常书鸿的敦煌守护 - 常书鸿1943年接替张大千抵达敦煌,放弃法国艺术生涯,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 [4][6] - 初期面临极端生存条件,饮食仅"白面拌醋",带领团队临摹第254窟北魏壁画《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以自勉 [6] - 坚守60余年,被称为"敦煌守护神",其妻因无法忍受艰苦环境离去 [6] 两位大师的传承与影响 - 张大千离开时赠予常书鸿莫高窟周边可食用蘑菇分布图及研究成果,成为敦煌艺术研究所首批核心资料 [5][6] - 张大千后续创作融入敦煌元素,如《明月清荷》以壁画莲花宝座为灵感,2015年拍卖亮相 [7] - 常书鸿的坚守带动段文杰、樊锦诗等后继者,形成数字化保护等新传承方式 [8]
暑期文旅市场热力全开 创新与经典并存撬动文化消费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6-25 14:49
传统文化演出市场升温 - 暑期北京各类传统文化演出不断"上新",老舍剧场和钟鼓楼成为重要演出场所,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 [1] - 曲艺舞台剧《小羊圈胡同》在老舍剧场开幕,融合5部老舍小说元素,结合京韵大鼓、快板等曲艺形式,展现京味儿文化 [3] - 北京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杨菲深度投入"虎妞"角色塑造,从服装化妆到台词全面提炼京味元素 [6] 经典剧目复排与创新 - 北京人艺启动"经典保留剧目恢复计划",1957年版《骆驼祥子》将于2025年7月复排,还原舞美灯光等经典原貌 [12] - 复排版《骆驼祥子》选用与原著角色年龄相仿的年轻演员,更贴近时代真实感 [14] -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运用AI技术融合多艺术形式,实现巴黎与敦煌的时空交织,进行文物保护活态化展示 [15] 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 - 钟鼓楼音乐会以"中国时间"为主线,融合琵琶古琴与钢琴大提琴,演绎福建南词、京西太平鼓等非遗项目 [9]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戏剧晚会汇集豫剧、歌剧、芭蕾舞剧等多元剧目,包括《红灯记》《黄河大合唱》等经典选段 [17] - 行业通过精品剧目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强化舞台艺术传播力 [19] 国有院团暑期演出布局 - 夏日演出市场升温,国有文艺院团推出多题材优质作品 [10] - 北京人艺、中国国家话剧院等机构通过经典复排与科技融合创新双线推进演出内容升级 [12][15]
年轻舞姿跳“活”敦煌壁画(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传承与创新 - 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 讲述古丝绸之路上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的故事 自1979年首演以来历经两次改版 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超4000场 累计观众超545万人次 [1] - 舞剧开创了全新的敦煌舞 核心动作"S形"曲线由头、肩、胯弯曲形成 富有民族特色 演员需长时间练习 单个动作需保持两小时 [2] - 近些年舞剧创新编排音乐 融入现代舞元素 运用数字技术增强感染力和观赏性 [2] 演员席佳丽的表演与成长 - 席佳丽是《丝路花雨》第26位"英娘"扮演者 也是最年轻的女主角 为融入角色观看电影版不下20遍 反复琢磨人物表演和情绪转换 [1] - 为掌握高难度"反弹琵琶"舞姿 席佳丽3次前往莫高窟观看壁画原型 并在演出中邀请观众上台体验该动作 [2] - 席佳丽已参演《丝路花雨》近200场次 跟随团队到访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逐渐形成个人舞蹈风格 [2]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丝路花雨》以舞蹈形式展现敦煌风采 被称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 即使无台词仍受国际观众赞誉 [3] - 通过青年演员的演绎 舞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激发观众对敦煌文化的兴趣 [1][3] - 演出后观众常表达对敦煌文化的向往 如留言"想去实地感受敦煌文化" 并热情模仿剧中舞姿 [1][2]
车仆敦煌时空系列联名香薰,打造车内气味艺术馆
消费日报网· 2025-05-28 19:59
产品合作与设计理念 - 公司与敦煌艺术馆合作推出时空系列联名香薰产品,融合敦煌美学元素如飞天舞姿和九色鹿传说[1][2] - 产品设计从敦煌壁画中汲取灵感,兼具美观时尚与文化底蕴[2] - 新品旨在通过香薰将敦煌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美学,让历史活在当下[10] 产品研发与技术支持 - 公司与全球十大香料企业德之馨合作,联合多位国际调香师共同开发香味[2] - 香味设计围绕敦煌文化主题,打造车内气味艺术馆体验[2] 产品系列与特色 - 「国色天香」系列以浓郁花果香为主调,营造活力热烈的氛围[4] - 「禅茶空间」系列以茶香为主,帮助用户放松身心,感受禅静[6] - 「乌木沉香」系列以沉香为主调,营造安宁神秘的氛围[8] 市场定位与价值主张 - 产品针对现代快节奏生活,提供车内短暂逃离喧嚣的体验[10] - 通过香薰产品传承和发扬中国千年文化底蕴,展现东方香韵特色[10]
在辽宁遇见敦煌
辽宁日报· 2025-05-20 10:42
敦煌文化特展概况 - 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敦煌文化展"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于5月1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展期3个月[4][5] - 展览分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4个部分,展出260余件(组)莫高窟珍品[4][5] - 辽宁省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旅顺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等机构支持[7] 展品亮点 - 辽宁地区收藏的110件(组)展品中90%以上首次亮相,包括藏经洞流散珍贵写本、李浴手稿及乌密风、周绍淼的敦煌壁画临本[3][5] - 敦煌研究院提供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并展示"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与"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成果[5] - 辽博新发现的《菩提达摩碑文》全本首次展出,该写本内容完整且保留标题,对佛教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7] 重点文物解析 - 辽博镇馆之宝《恪法师第一抄》以草书写就,融合章草与今草风格,笔法自然流畅,是敦煌写经中的草书经典[10] - 《老子道德经序诀》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2596、P2435号敦煌写本原属同一文献,此次缀合可追溯藏经洞文献初始状态[8][9] - 圣历碑(李君莫高窟佛龛碑)残石证实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现存2600余字含武周新字,为国家一级文物[11] 文献收藏背景 - 辽宁省博物馆是国内敦煌文献收藏重镇,其藏品价值超越京津、江浙沪及甘肃地区[6] - 敦煌文献主要流散于中国北京、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全球多地机构[6]
辽博新推敦煌文化展 《圣历碑》等珍贵藏品悉数亮相
新华网· 2025-05-20 10:33
展览概况 - "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于5月1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展期3个月 [1] - 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共展出260余件(组)展品 [1] - 展品包括辽宁地区收藏的敦煌文献及相关文物110余件(组),以及敦煌研究院调集的代表性文物如《圣历碑》《莫高窟六字真言碑》等 [1][4] 展览内容结构 - 展览分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四个部分 [4] -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为元代碑刻,出土于莫高窟第61窟,碑文包含梵文、藏文、汉文等六种文字,反映元代敦煌多民族文化交融 [4] - 碑刻题名包含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82人,均使用汉字 [4] 重点展品分析 -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恪法师第一抄》为唐代草书作品,内容是对《法华经玄赞》的疏解 [5] - 该抄本笔法类似西晋陆机《平复帖》,保留章草古朴风格,体现唐代草书发展水平 [5] - 与敦煌藏经洞其他草书写经相比,《恪法师第一抄》笔法更自然流畅,具有极高书法价值 [5] 学术研究背景 - 辽宁省博物馆自2019年起系统整理馆藏敦煌文献,此次展览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5] - 展览是辽宁省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学术合作的重要成果转化 [1][5]
浓浓敦煌情 编织新故事(我在中国·行耕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3 06:01
敦煌文化国际传播 - 敦煌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独特名片吸引国际学者如美国汉学家史瀚文和俄罗斯教师奥莉娅长期扎根甘肃研究传播[2] - 史瀚文发现敦煌壁画与达·芬奇作品存在相似文化符号印证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3] - 史瀚文1987年首次到访敦煌2018年成为敦煌研究院全职研究员专注佛教壁画及建筑空间仪式美学研究[4][6] 国际学者研究成果 - 史瀚文通过讲座纪录片等形式向全球推广敦煌学成果未来将参与乔治·卢卡斯制作的国际纪录片[6][7] - 奥莉娅2015年起每年赴敦煌考察3-4次2019年成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首位俄罗斯籍研究生[8] - 奥莉娅翻译《读者》"敦煌号"俄文版并在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上获好评[9][10] 学术交流与教育 - 奥莉娅在甘肃政法大学举办敦煌藻井讲座并指导留学生制作藻井图案[7] - 奥莉娅组织青年学生参与"丝绸之路"圆桌对话推进甘肃省"百校结好"国际交流项目[11] - 史瀚文认为敦煌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体现中华文明的创造力与包容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