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敦煌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敦煌文化传薪者:张大千的破壁风波与常书鸿的守窟人生
经济观察报· 2025-06-30 15:11
敦煌艺术大展 - 北京展览馆举办"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首次公开展出复刻的盛唐第217窟特窟 [1] - 展览吸引大量观众,复刻洞窟内壁画上的石青与朱砂矿物颜料在幽暗灯光下闪烁 [1] 张大千的敦煌艺术探索 - 张大千1941年抵达敦煌,原计划停留3个月,最终延长至2年多,系统编号309个洞窟,成为首位全面编号的中国学者 [1][2] - 其团队完成276幅壁画临摹作品,在兰州首展时引发内地艺术界轰动 [2] - 临摹过程中采用传统工艺,亲手研磨矿物颜料并使用土法处理粗布 [2] 张大千的争议事件 - 1943年因"剥离壁画"行为遭历史学家向达弹劾,指控其故意剥离宋、西夏表层壁画以临摹底层盛唐壁画,导致部分文物永久损毁 [3] - 争议涉及第465窟(西夏)和第20窟(宋/盛唐),张大千解释为"破壁"研究断代 [4] - 教育部迫于舆论压力要求甘肃省政府查办,最终促成驱逐决策 [3] 常书鸿的敦煌守护 - 常书鸿1943年接替张大千抵达敦煌,放弃法国艺术生涯,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 [4][6] - 初期面临极端生存条件,饮食仅"白面拌醋",带领团队临摹第254窟北魏壁画《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以自勉 [6] - 坚守60余年,被称为"敦煌守护神",其妻因无法忍受艰苦环境离去 [6] 两位大师的传承与影响 - 张大千离开时赠予常书鸿莫高窟周边可食用蘑菇分布图及研究成果,成为敦煌艺术研究所首批核心资料 [5][6] - 张大千后续创作融入敦煌元素,如《明月清荷》以壁画莲花宝座为灵感,2015年拍卖亮相 [7] - 常书鸿的坚守带动段文杰、樊锦诗等后继者,形成数字化保护等新传承方式 [8]
暑期文旅市场热力全开 创新与经典并存撬动文化消费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6-25 14:49
央视网消息:暑期来临,在北京,各类传统文化演出不断"上新"。老舍剧场上演精彩曲艺,钟鼓楼内民乐奏响,古韵与现代交融,丰富了北京 市民的文化生活。 还原经典 北京人艺《骆驼祥子》7月亮相 这两天,曲艺舞台剧《小羊圈胡同》在老舍剧场盛大开幕。该剧在老舍《鼓书艺人》《骆驼祥子》等5部小说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描绘小人 物在战争年代的坚守与抗争。《小羊圈胡同》将话剧与曲艺有机结合,融合了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北京琴书、单弦、快板等多种曲艺形式, 表演生动鲜活,展现了浓郁的京味儿元素。 北京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杨菲介绍,经过不断打磨,不断对人物的塑造,她完全投入到"虎妞"的人物。老舍先生的戏都是京味文化的代表,在 服装、化妆、演员、道具,包括台词都往京味儿上提炼。 同时,北京钟鼓楼联动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古典音乐研究院,举办了一场钟鼓楼音乐会。音乐会以"中国时间"为主线,串联起中国传统古典民乐 曲目。琵琶、古琴等中国传统古典民乐与钢琴、大提琴等西方乐器融合演出,现场还演绎了福建南平南词、北京京西太平鼓两种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 夏日炎炎,演出市场也逐渐升温。各大国有文艺院团精心准备,推出多种题材的优质作品。 近期,北京人民 ...
年轻舞姿跳“活”敦煌壁画(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每当演出结束、灯光亮起,台下年轻观众的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原来你就是'英娘',好飒!""想去 实地感受敦煌文化"……这是观众在网上的留言。 1999年出生的席佳丽是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第二十六位"英娘"扮演者。作为这部舞剧最年轻的女 主角,她时常觉得,自己扮演的角色离同龄人"很近"。 1979年,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丝路花雨》成功创排首演,讲述古丝绸之路上敦煌画工"神笔 张"和女儿"英娘"搭救外国商人的故事。40多年来,舞剧历经两次改版,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超过4000场,观众累计超545万人次。 "《丝路花雨》有'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之称,即使没有一句台词,用舞蹈的形式展现敦煌风 采,讲述中国故事,也受到国际观众的赞誉和欢迎。"席佳丽说,作为青年舞蹈演员,希望通过自己的 演绎,让更多人喜欢民族舞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国际舞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05日 13 版) 《丝路花雨》中,"反弹琵琶"这一舞姿极具观赏性。其形象来源于莫高窟第112窟,由表演者低头弯 腰、勾脚出胯,高举琵琶,反背在身后"演奏",动作难度大。为练好这个动作,席佳丽在跟随指导老 ...
车仆敦煌时空系列联名香薰,打造车内气味艺术馆
消费日报网· 2025-05-28 19:59
驼铃清脆,淌过时光的流沙,延续近2000年的敦煌文化,伴着阵阵梵音,携着氤氲香气与 你"香"遇,飞天衣袂翩跹,九色鹿灵动跃然。车仆携手敦煌艺术馆,重磅推出时空系列联名香薰,以香 为介,融合敦煌美学,让每一程旅途皆成「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丝路香韵,传承千年之美 「乌木沉香」深邃神秘 恍若推开一扇尘封的敦煌佛窟木门,瑰丽壁画在面前徐徐铺开。顿时沉香弥漫、余韵悠长,让人沉 浸在一种安宁、静谧的氛围中,悠然漫步、乘香游心。 仿佛漫步在敦煌市集,各种浓郁清新的花果香扑面而来,一呼一吸间活力满满;又似乎看见美丽的 西域少女正翩翩起舞,以其灵动的舞姿和飘逸的绸带,展现出飞天翱翔的优美,让氛围更加热烈。 「禅茶空间」清静悠然 一上车便闻见淡淡茶香,此刻喧嚣被隔在窗外,拂去世俗浮躁,忘却工作疲惫,感受内心的禅静。 随后,层次丰富的香味绵延铺开,将漫长的敦煌历史化作一缕缕清香,让你在宁静自在中彻底放松身 心。 新品从敦煌壁画中汲取灵感,将飞天舞姿的飘逸、九色鹿传说的灵韵凝练于设计之中,打造兼具美 观时尚与文化底蕴的车载香薰;在香味上,车仆携手全球十大香料企业之一的德之馨,与多位国际调香 师合作,打造车内气味艺术馆,让每一缕芬 ...
在辽宁遇见敦煌
辽宁日报· 2025-05-20 10:42
260余件(组)莫高窟珍品亮相沈阳 在辽宁遇见敦煌 5月18日,"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开展。在历时3个月的展览中,观众可通过"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 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4个部分内容尽赏敦煌文物之美。 百件珍贵写本首次"开箱" 5月19日,虽逢周一,但辽宁省博物馆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闭馆。在"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展厅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三三 两两,静赏来自河西走廊上的明珠——敦煌的文物。5月18日,该展览在国际博物馆日这天正式开展,这是东北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敦煌文化展,将历 时3个月。 此次展览共分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4个部分。在260余件(组)展品中,辽宁地区收藏的藏经洞流散珍贵写本以 及李浴手稿,乌密风、周绍淼的敦煌壁画临本等共计110件(组),其中90%以上系首次展出。此外,展览还展出敦煌研究院所藏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文 物文献、壁画临摹品,包括多件国家一级文物。"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与"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成果也在展览中亮相。 敦煌藏 ...
辽博新推敦煌文化展 《圣历碑》等珍贵藏品悉数亮相
新华网· 2025-05-20 10:33
展览分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四个部分。展出的敦煌研究院藏《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出土于莫高 窟第61窟,为元代著名碑刻。碑石已残,但正面文字基本完好,上额自右往左横刻"莫高窟"三字,碑心刻四臂观音坐像,坐像上方及左右两侧 各刻"六字真言"二行,计有梵文、藏文、汉文等六种文字。此碑另刻有功德主、立碑人等82人的题名,均使用汉字,其中有蒙古、汉、党项、 回鹘等族人,反映了元代敦煌地区多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于5月1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共展出260余件(组)展品,其中包括辽宁地区收 藏的珍贵敦煌文献及相关文物、手稿等共110余件(组)。 此次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展期3个月。展览从敦煌研究院调集了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文献,如《圣历碑》《莫高 窟六字真言碑》等珍贵藏品。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恪法师第一抄》。(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展览还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恪法师第一抄》。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郭丹说,从内容上看,此抄是针对窥基撰 《法华经玄赞》第一卷论文 ...
浓浓敦煌情 编织新故事(我在中国·行耕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3 06:01
敦煌文化国际传播 - 敦煌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独特名片吸引国际学者如美国汉学家史瀚文和俄罗斯教师奥莉娅长期扎根甘肃研究传播[2] - 史瀚文发现敦煌壁画与达·芬奇作品存在相似文化符号印证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3] - 史瀚文1987年首次到访敦煌2018年成为敦煌研究院全职研究员专注佛教壁画及建筑空间仪式美学研究[4][6] 国际学者研究成果 - 史瀚文通过讲座纪录片等形式向全球推广敦煌学成果未来将参与乔治·卢卡斯制作的国际纪录片[6][7] - 奥莉娅2015年起每年赴敦煌考察3-4次2019年成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首位俄罗斯籍研究生[8] - 奥莉娅翻译《读者》"敦煌号"俄文版并在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上获好评[9][10] 学术交流与教育 - 奥莉娅在甘肃政法大学举办敦煌藻井讲座并指导留学生制作藻井图案[7] - 奥莉娅组织青年学生参与"丝绸之路"圆桌对话推进甘肃省"百校结好"国际交流项目[11] - 史瀚文认为敦煌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体现中华文明的创造力与包容性[7]
国网酒泉供电公司:电力“双引擎”,助力敦煌文化数字化新飞跃
中国能源网· 2025-05-01 16:39
4月30日,国网酒泉供电公司顺利完成110千伏五墩变111五飞线竣工投运,助力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二期)对外开 放,为多元展示敦煌文化注入强劲"电力引擎"。 近年来,随着"敦煌旅游热"的持续升温,旅游旺季游客持续增加,现有游客接待设施以无法满足参观需求,莫高窟数字中 心(二期)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游客接待能力,丰富游客参观内容,为游客展示多元的敦煌文化。 "供电公司在数字中心(二期)供配电设施建设过程中,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指导,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对 于我们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举办大型数字展览等活动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相关 负责人表示。 国网酒泉供电公司将持续关注敦煌研究院用电需求,加强供电设施运维管理,不断优化供电服务,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与 传承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电力保障,让古老的敦煌文化在现代科技与充足电力的助力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据悉,该项目总用电容量5860千伏安,由111五飞线和114五游线双电源供电,数字中心(二期)所有供配电设施均具有高 度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能够实时监测所有重要负荷与故障快速隔离,有效提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