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

搜索文档
看中医为何也要照B超、做CT?“望诊”融合现代医技
人民日报· 2025-08-25 10:07
中医与现代医疗技术融合趋势 - 中医诊疗中引入CT、B超等现代检查手段 实现更细致准确的诊断 如肺部CT发现早期肺癌案例 [1][2] - 医学检查手段被视为中医"望诊"延伸 从观察表面症状扩展到内部器质性病变诊断 [2][3] - 现代技术补充传统四诊主观局限 发展为"望闻问切查"五诊体系 推动中医诊断可视化 [2]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 - 通过彩超、CTA等技术明确血管斑块数量、血栓位置和管腔狭窄程度 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诊断 [3] - 结合胃镜与CT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 在滋阴养胃基础上加用敛疮生肌药物治疗胃脘胀痛 [3] - 可视化针刀技术在超声引导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数分钟内完成松解软组织粘连操作 [4][5] 技术创新与疗效提升 - 可视化针刀治疗精准性安全性显著提高 解决颈椎横突部临近椎动脉等高风险区域治疗难题 [5] - 智能脉诊仪通过压力传感器将脉象数据可视化 舌诊系统自动分析舌质颜色与裂纹分布特征 [6] - 5G网络支持中医互联网医院实现四诊信息远程采集 现代生物学助力中医经络理论研究 [6]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国家出台《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 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 [7] - 坚持守正创新原则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药物靶向作用 探究中医药作用机制 [7] - 现代科技与中医临床思维相互印证 实现"1+1>2"疗效 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5][6]
看中医,为何也要照B超、做CT(民生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40
行业技术融合趋势 - 中医诊疗中融合现代医疗技术如CT、B超和检验单 以提供更细致准确的诊疗并补充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1][2] -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并非西医专属 中医通过将其作为"查诊"纳入五诊体系 推动诊断可视化发展 [2] - 医学检查手段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 从观察表面症状扩展到探查内部器质性病变 提升诊断全面性 [3] 临床应用与疗效提升 - 通过彩超、CTA等检查明确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血管斑块数量、血栓位置和管腔狭窄程度 显著提升疾病判断和预后评估准确性 [3] - 可视化针刀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实现实时动态监测 使针刀治疗精准性和安全性大幅提高 治疗高风险疾病时间缩短至数分钟 [4][5] - 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显示 在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后结合中药治疗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体现协同疗效 [3] 技术发展与行业创新 - 智能脉诊仪通过压力传感器和算法将脉象转化为可视化图谱 舌诊系统自动分析舌质颜色和裂纹特征 提升诊断客观性 [6] - 5G网络支持中医互联网医院实现四诊信息远程采集 现代生物学和信息科学助力深入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6] - 政策文件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强调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 推动现代化工程部署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