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辨证施治
icon
搜索文档
看中医为何也要照B超、做CT?“望诊”融合现代医技
人民日报· 2025-08-25 10:07
中医与现代医疗技术融合趋势 - 中医诊疗中引入CT、B超等现代检查手段 实现更细致准确的诊断 如肺部CT发现早期肺癌案例 [1][2] - 医学检查手段被视为中医"望诊"延伸 从观察表面症状扩展到内部器质性病变诊断 [2][3] - 现代技术补充传统四诊主观局限 发展为"望闻问切查"五诊体系 推动中医诊断可视化 [2]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 - 通过彩超、CTA等技术明确血管斑块数量、血栓位置和管腔狭窄程度 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诊断 [3] - 结合胃镜与CT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 在滋阴养胃基础上加用敛疮生肌药物治疗胃脘胀痛 [3] - 可视化针刀技术在超声引导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数分钟内完成松解软组织粘连操作 [4][5] 技术创新与疗效提升 - 可视化针刀治疗精准性安全性显著提高 解决颈椎横突部临近椎动脉等高风险区域治疗难题 [5] - 智能脉诊仪通过压力传感器将脉象数据可视化 舌诊系统自动分析舌质颜色与裂纹分布特征 [6] - 5G网络支持中医互联网医院实现四诊信息远程采集 现代生物学助力中医经络理论研究 [6]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国家出台《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 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 [7] - 坚持守正创新原则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药物靶向作用 探究中医药作用机制 [7] - 现代科技与中医临床思维相互印证 实现"1+1>2"疗效 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5][6]
看中医,为何也要照B超、做CT(民生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40
行业技术融合趋势 - 中医诊疗中融合现代医疗技术如CT、B超和检验单 以提供更细致准确的诊疗并补充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1][2] -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并非西医专属 中医通过将其作为"查诊"纳入五诊体系 推动诊断可视化发展 [2] - 医学检查手段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 从观察表面症状扩展到探查内部器质性病变 提升诊断全面性 [3] 临床应用与疗效提升 - 通过彩超、CTA等检查明确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血管斑块数量、血栓位置和管腔狭窄程度 显著提升疾病判断和预后评估准确性 [3] - 可视化针刀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实现实时动态监测 使针刀治疗精准性和安全性大幅提高 治疗高风险疾病时间缩短至数分钟 [4][5] - 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显示 在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后结合中药治疗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体现协同疗效 [3] 技术发展与行业创新 - 智能脉诊仪通过压力传感器和算法将脉象转化为可视化图谱 舌诊系统自动分析舌质颜色和裂纹特征 提升诊断客观性 [6] - 5G网络支持中医互联网医院实现四诊信息远程采集 现代生物学和信息科学助力深入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6] - 政策文件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强调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 推动现代化工程部署 [7]
三伏贴乱象追踪:“医院同款”仅为日用品
北京商报· 2025-08-07 07:42
网购三伏贴产品性质与宣传问题 - 网购平台销量超10万件的三伏贴产品实际属于日用品类别 仅执行企业标准而非医疗器械或药品国家标准[1][2] - 商家在商品页面突出中草药成分并标注"医院同款"字样 但产品外包装明确注明"不可替代药品或医疗器械使用"[2][7] - 客服人员采用模糊话术宣称产品"和医院差不多"并暗示"坚持使用可缓解症状" 该表述被专业医生驳斥为纯属误导[1][2][3] 医用与日用三伏贴核心差异 - 医院三伏贴为院内自制制剂需凭处方领取 具有特定中药配方比例 药物浓度及透皮技术 并需由医师根据体质调整贴敷时间与穴位[3][7] - 日用品三伏贴执行以字母"Q"开头的企业标准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科学依据 未经过安全性验证与禁忌症管理[3][4] - 医用三伏贴明确禁忌人群包括皮肤创伤者 过敏体质者 急性发热患者 孕妇及糖尿病患者 而日用品说明书大多未完整标注这些信息[6] 行业监管与标准体系现状 - 艾草三伏贴类产品目前缺乏明确国家标准和监管政策 企业标准由生产企业自行制定并备案 要求低于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4] - 监管部门抽查主要关注包装标注与备案一致性 对产品实际成分是否符合宣称缺乏常态化深度抽检机制[8] - 电商平台跨区域销售特性增加监管难度 网络渠道成为监管盲区 部分产品甚至将普通胶布宣传为"医用三伏贴"[8] 消费者认知与市场影响 - 多数消费者难以区分"药准字" "械字号"和"企标产品"差异 存在将"械字号"误认为药品或认为"有执行标准就安全有效"的认知误区[9] - 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中医药知识认知不足 通过"非遗传承" "医院同款"等虚假背书进行营销 每年三伏天后医院皮肤科均接诊因使用劣质产品导致皮肤过敏的患者[7][9]
三伏贴市场乱象追踪:10万+销量仅为日用品,商家称“和医院差不多”,大夫反驳“纯属误导”
北京商报· 2025-08-06 21:04
网购三伏贴产品性质与宣传问题 - 网购平台销量超10万件的三伏贴产品实际属于日用品类别 但标榜"医院同款"进行宣传[1][4] - 产品执行企业标准Q/NJJJ016 而非国家或行业对医疗器械或药品的强制性标准[4][8] - 商家客服声称产品效果"和医院差不多"并暗示"坚持使用可缓解症状" 但专业医生指出这种说法纯属误导[6][7] 医用与日用三伏贴核心差异 - 医院三伏贴为院内自制制剂 需凭处方领取 其配方比例 药物浓度和透皮技术均有严格标准[7][12] - 日用品三伏贴缺乏科学依据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经过安全性验证和禁忌症管理流程[7][10] - 医用三伏贴明确限定适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性鼻炎等特定人群 而日用品宣传覆盖全年龄段全病种[10][12] 商家营销手法与监管漏洞 - 商家使用"医院同款"和"非遗传承"等虚假背书进行引流 但实际产品与医院制剂成分工艺完全不同[12][13] - 部分产品甚至为普通胶布 在宣传页面标注"医用三伏贴" 但备案用途仅为创面敷料固定[14] - 网络销售存在监管盲区 缺乏对产品实际成分与宣称相符性的常态化深度抽检机制[13] 消费者认知误区与行业现状 - 多数消费者难以区分"药准字""械字号"和企标产品差异 误认为有执行标准即代表安全有效[15] - 企业标准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备案 要求低于国家或行业对药品医疗器械的强制性标准[8][10] - 艾草类产品属于河南地区传统中医产业 目前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和监管政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