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
搜索文档
雕刻时光的诗意展卷
人民日报· 2025-09-23 07:19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杜甫》再度上演,与1991年首演的《李白》共同构成“双子星”剧目,其跨越28年(至2025年约为34年)的“李杜合璧”之旅备受关注 [1][3] - 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历史剧系列丰富了公司的创作路径,提供了观照历史传统、把握人文脉象的重要创作经验 [1] - 该系列作品传递了中华美学精神,堪称公司雕刻时光的诗意展卷,其创作跨越30多年,与时代变迁和观众心态变化形成互动 [3] 剧目创作特点 - 两部作品均以安史之乱这一改变大唐命运的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截取李杜中晚期的人生情境,探讨人的根本命题 [2] - 创作秉持“传历史之神,传人物之神,传作者之神”的史剧观,塑造李白重在主体人格的神采,塑造杜甫重在现实情态的筋骨,与其性格和诗歌风格吻合 [2] - 《杜甫》的创作难度高于《李白》,创作者跨越几十年的人生感悟在《杜甫》中得到更自然松弛的体现 [2] 艺术风格与观众接受 - 《李白》代表了“有我”的心境状态,行为动机和内在痛苦明确有力,整体更加凝练完整,但浓厚的文人属性需思考如何与当下观众实现情绪衔接 [3] - 《杜甫》代表了“无我”的心境状态,主要依托情节细节呈现人情世故,故事更具现实感且更易引发共情,但杜甫的主体人格和内在痛苦有所遮蔽 [3] - 主演濮存昕在1991年《李白》首演时38岁,以青壮饰演暮年 而2025年《杜甫》再演时,导演兼主演冯远征63岁,与杜甫真实年龄相仿,表演已炉火纯青 [3]
让现代建筑更加体现中华美学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城市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 - 行业需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使现代城市建筑兼具历史风貌与时代活力 [1] - 行业应避免对传统建筑形式进行简单复制,需将传统美学精神转化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语言 [2] - 行业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功能布局、材料选择和意境表达上体现地方特色,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3] 建筑设计与技术融合 - 行业创新设计理念,在空间意境、结构形态、材料色彩等方面深度融入中华美学元素,并运用参数化设计、智能建造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有机融合 [2] -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成功案例,其"凤凰展翼"造型诠释了传统文化意象,并通过大跨度钢结构与绿色节能技术实现了形制与精神的统一 [2] - 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以"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为理念,将建筑分散布局实现与自然有机融合,体现了中国山水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3] 国际化发展与文化传播 - 行业需构建开放包容的交流机制,加强与世界建筑文明对话,在展现中华建筑美学独特魅力的同时吸收各国有益经验与前沿技术 [4] -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项目如中老铁路万象站融合了中华美学与当地文化特色,既满足当地发展需求,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4] - 行业应坚定文化自信,在城市建筑中凸显中华美学价值与特色,避免过分追崇超高层建筑等现代化符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