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话剧《李白》
icon
搜索文档
雕刻时光的诗意展卷
人民日报· 2025-09-23 07:19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杜甫》再度上演,与1991年首演的《李白》共同构成“双子星”剧目,其跨越28年(至2025年约为34年)的“李杜合璧”之旅备受关注 [1][3] - 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历史剧系列丰富了公司的创作路径,提供了观照历史传统、把握人文脉象的重要创作经验 [1] - 该系列作品传递了中华美学精神,堪称公司雕刻时光的诗意展卷,其创作跨越30多年,与时代变迁和观众心态变化形成互动 [3] 剧目创作特点 - 两部作品均以安史之乱这一改变大唐命运的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截取李杜中晚期的人生情境,探讨人的根本命题 [2] - 创作秉持“传历史之神,传人物之神,传作者之神”的史剧观,塑造李白重在主体人格的神采,塑造杜甫重在现实情态的筋骨,与其性格和诗歌风格吻合 [2] - 《杜甫》的创作难度高于《李白》,创作者跨越几十年的人生感悟在《杜甫》中得到更自然松弛的体现 [2] 艺术风格与观众接受 - 《李白》代表了“有我”的心境状态,行为动机和内在痛苦明确有力,整体更加凝练完整,但浓厚的文人属性需思考如何与当下观众实现情绪衔接 [3] - 《杜甫》代表了“无我”的心境状态,主要依托情节细节呈现人情世故,故事更具现实感且更易引发共情,但杜甫的主体人格和内在痛苦有所遮蔽 [3] - 主演濮存昕在1991年《李白》首演时38岁,以青壮饰演暮年 而2025年《杜甫》再演时,导演兼主演冯远征63岁,与杜甫真实年龄相仿,表演已炉火纯青 [3]
从单向输出到共情共鸣 中式舞剧全球圈粉
北京商报· 2025-05-25 22:33
文化出海现状与挑战 - 文化出海面临语言翻译、渠道控制、文化理解、法律政策等多重壁垒 [1] - 舞台演出因依赖现场体验而在出海过程中更具挑战性,但也因其独特性更易讲述中国故事 [1] - 舞剧《咏春》通过市场化商演方式突破海外市场,改变传统政府全资保障的文化交流模式 [3][4] 成功案例与市场表现 - 周杰伦吉隆坡和新加坡演唱会门票秒空,新加坡国家体育场连开两场座无虚席 [3] - 舞剧《咏春》2023年9月开启海外巡演,2024年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连续演出9天12场,平均上座率80% [4] - 巴黎会议宫4场演出平均上座率高达97%,截至俄罗斯巡演前已在47座城市演出242场 [4] - 浙江婺剧团出访119次,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40多场 [6] 内容创作与国际化策略 - 《咏春》以中国功夫和中华武术精神为核心,融合咏春拳和香云纱非遗元素 [3][4] - 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交融,如话剧《青蛇》《西游记》《黄粱一梦》取材古典名著或民间传说 [5] - 浙江婺剧团根据海外观众偏好打磨剧目,降低语言障碍并优化道具设计以节省成本 [6] - 海外市场需求受思乡情影响,乐队和艺人出海演出票房表现良好 [6] 跨文化传播与艺术创新 - 话剧《恋爱的犀牛》虽含北京俚语和跳跃剧情,仍打破多国剧场上座率纪录 [7] - 纯肢体戏剧《水生》融合传统傩戏与西方形体戏剧,以肢体语言传递中国故事 [7] - 海外商业演出需完成从"猎奇式观看"到"价值认同"的跨越,注重精准跨文化传播 [8] 长期发展与战略方向 - 文化出海需拓展贸易渠道、加强精准宣传、提高受众触达率,实现有效传播 [8] - 通过美学共振(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提升中国文化全球叙事能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