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话剧《李白》
icon
搜索文档
雕刻时光的诗意展卷
人民日报· 2025-09-23 07:19
某种意义上,话剧《李白》和《杜甫》可以说分别代表了"有我"和"无我"的心境状态。如何把握"有 我"和"无我"之间的关系和尺度,也是需要创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历经时间考验的《李白》看 起来更加凝练完整,因为李白的行为动机和内在痛苦更加明确有力,但时过境迁,这种较为浓厚的文人 属性,如何更好地跟当下观众实现情绪衔接?《杜甫》主要依托于情节细节,大多呈现的是人情世故, 不乏现实感,因此故事更加好看,更易引发共情,但杜甫的主体人格和内在痛苦难免有所遮蔽。 对中国人来说,李白和杜甫永远都是中华文明璀璨星河中的耀眼星辰,而文人题材历史剧所应有的特殊 质感和诗意神韵,尤为突出地传递了中华美学精神。这场跨越30多年的创作接力,堪称北京人艺雕刻时 光的诗意展卷。1991年话剧《李白》首演时,主演濮存昕38岁,以青壮饰演暮年,却并不违和。话剧 《杜甫》再演,导演兼主演冯远征63岁,跟真实历史中杜甫的年龄相仿,导演尚属试水,表演已炉火纯 青。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李白和杜甫就应该是他们在舞台上呈现的样子。时代变迁如长河奔流,人的 心态和欣赏习惯也在变化,而所有的常与变、取与舍、得与失,都会因跟我们有关而有了新的意义。 《 人民 ...
从单向输出到共情共鸣 中式舞剧全球圈粉
北京商报· 2025-05-25 22:33
文化出海现状与挑战 - 文化出海面临语言翻译、渠道控制、文化理解、法律政策等多重壁垒 [1] - 舞台演出因依赖现场体验而在出海过程中更具挑战性,但也因其独特性更易讲述中国故事 [1] - 舞剧《咏春》通过市场化商演方式突破海外市场,改变传统政府全资保障的文化交流模式 [3][4] 成功案例与市场表现 - 周杰伦吉隆坡和新加坡演唱会门票秒空,新加坡国家体育场连开两场座无虚席 [3] - 舞剧《咏春》2023年9月开启海外巡演,2024年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连续演出9天12场,平均上座率80% [4] - 巴黎会议宫4场演出平均上座率高达97%,截至俄罗斯巡演前已在47座城市演出242场 [4] - 浙江婺剧团出访119次,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40多场 [6] 内容创作与国际化策略 - 《咏春》以中国功夫和中华武术精神为核心,融合咏春拳和香云纱非遗元素 [3][4] - 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交融,如话剧《青蛇》《西游记》《黄粱一梦》取材古典名著或民间传说 [5] - 浙江婺剧团根据海外观众偏好打磨剧目,降低语言障碍并优化道具设计以节省成本 [6] - 海外市场需求受思乡情影响,乐队和艺人出海演出票房表现良好 [6] 跨文化传播与艺术创新 - 话剧《恋爱的犀牛》虽含北京俚语和跳跃剧情,仍打破多国剧场上座率纪录 [7] - 纯肢体戏剧《水生》融合传统傩戏与西方形体戏剧,以肢体语言传递中国故事 [7] - 海外商业演出需完成从"猎奇式观看"到"价值认同"的跨越,注重精准跨文化传播 [8] 长期发展与战略方向 - 文化出海需拓展贸易渠道、加强精准宣传、提高受众触达率,实现有效传播 [8] - 通过美学共振(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提升中国文化全球叙事能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