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

搜索文档
艺博会上的画廊和艺术家们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15:47
艺术博览会概况 - 2025年5月22日至25日北京同时举办当代艺术博览会与ART021 BEIJING双展 汇聚全球逾200家艺术机构 [1] - 两场博览会呈现科技赋能艺术 女性视角创作 跨媒介实验等前沿方向 [1] - 活动作为北京艺术季核心项目 构建跨越物理与虚拟边界的文化盛事 [1] 香格纳画廊参展策略 - 公司同步参与双博览会 以群展形式展示2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 涵盖绘画 摄影 装置等媒介 [2][3] - 参展阵容包括陈问村 耿大有 杨福东等跨代际艺术家 突出学术脉络与市场敏锐度并重的定位 [1][4] - 通过经典个案(如耿建翌1999年《漏光》)与新兴实践(如牟雪2025年《BD_斗转星移5》)交织 构建市场话语体系 [3][4] 重点艺术家及作品 - 胡项城展出《实验-E07A》等综合材料作品 突破画框限制 延续2024年个展"疑似"的解构逻辑 [2] - 杨福东《雍雀》系列以电影化黑白影像探讨知识分子精神困境 成为展位视觉锚点 [2][3] - 高磊《晚餐》结合丙烯绘画 琉璃及2014年生产的火腿 实现多材料跨界创作 [3] 展览主题与行业影响 - ART021 BEIJING主画廊单元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从观念实验到影像叙事的完整维度 [2] -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以"凹凸"为主题 公司通过跨代际阵容强化本土艺术生态深耕 [3] - 双展并行策略体现公司对学术脉络的梳理野心 以及在市场波动中的稳健运营思路 [4]
曾梵志:中国当代第一个突破亿元的艺术家
经济观察报· 2025-05-19 14:52
艺术家曾梵志的市场表现 -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1亿港元刷新亚洲当代艺术拍卖纪录 [2] - 2025年中国嘉德春拍上,其作品《星空》以368万元人民币(51.18万美元)成交 [3] - 作品总成交额超过35.8亿元人民币,常年占据中国当代艺术家榜首 [9] 艺术创作风格演变 - 表现主义时期(1990-1994):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创作《协和医院》《肉》系列,用腥红色彩隐喻生命残酷 [5] - 面具系列(1994-2004):转向象征主义,通过面具人物反映都市人际关系疏离 [6] - 乱笔时期(2004-2015):右手受伤后改用左手创作,形成抽象与写意结合的乱笔风格 [7] - 东方美学探索(2015至今):将宋元山水意境融入抽象语言,如《江山如此多娇》系列 [7] 艺术市场现象 - 早期西方藏家低价购入作品,后成为中国新富阶层身份象征与文化投资标的 [10] - 2008年《面具系列1996 No.6》以7536万港元创纪录,2013年《最后的晚餐》1.81亿港元,2022年《协和医院系列之三》4845万港元 [8][10] 艺术创作理念 - 创作核心始终围绕"人的生存状态",从医院题材到面具系列都在解剖人性 [3] - 将中国传统书法用笔融入油画创作,强调笔墨承载的心性修为而非西方表现主义的情感外显 [3] - 近年尝试将金属粉末融入油彩,创造随光线变化的"闪烁绘画"效果 [10] 行业影响与评价 - 构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话语体系,面具符号被解读为全球化下的身份焦虑 [10] - 艺术史学者认为其作品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价值超越商业范畴 [10] - 频繁跨界合作,如与冯小刚共创油画、为刘德华绘制海报、与马云合作《桃花源》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