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抗战
icon
搜索文档
海外人士谈抗战丨专访:中国抗战是“整个二战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访美国军事史学家理查德·弗兰克
新华网· 2025-09-06 18:54
新华社美国新奥尔良9月5日电 专访:中国抗战是"整个二战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访美国军事史学家理查德·弗兰克 新华社记者徐剑梅 美国知名军事历史学家理查德·弗兰克日前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表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大的事件之 一",中国战场在二战中亚洲及太平洋战场居于"核心地位"。 位于新奥尔良市的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日前举办了一场关于二战的研讨会,在会议间隙,弗兰克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他说,"中国下定决心抗 战,而且坚持到底、绝不投降,这是整个二战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弗兰克目前正撰写关于二战中亚太战场历史的三部曲作品,其中第一部《骷髅塔》已出版,该书从卢沟桥事变写起,解读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与 贡献,致力于纠正二战后西方国家存在的狭隘的二战叙事框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西方社会对二战历史的认知。 弗兰克指出,不论从全球参与战争的总人数还是总死亡人数来看,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影响都是巨大的。他因此希望能够更全 面、更准确地呈现二战中亚洲及太平洋战场的演变图景,并强调中国抗战在其中应居于核心地位。 弗兰克直言,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直使用的历史叙事,存在可能抹杀历史的严 ...
【省文物局】《改变世界的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阈的中国抗战》专题展览开展
陕西日报· 2025-09-04 09:54
展览基本信息 - 展览主题为《改变世界的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阈的中国抗战》由延安革命纪念馆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联合主办[1] - 展览于8月30日同步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对公众开放 展期持续至12月31日[1] - 该展览于7月被列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推介名单[1] 展览内容架构 -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第二单元为"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第三单元为"让世界听到延安声音" 第四单元为"伟大胜利 历史转折点"[1] - 共展出600余幅历史图片和100余件代表性文物 辅以历史影像与场景组合陈列[1] 展览核心立意 - 通过文物、文献和历史图片等载体呈现正确的二战史观 展示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1] - 重点展现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与舆论支持 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
(抗战胜利80周年)法国医生贝熙叶之子:父亲愤怒于日本暴行 视帮助中国人民为理所当然
中国新闻网· 2025-09-03 07:25
(抗战胜利80周年)法国医生贝熙叶之子:父亲愤怒于日本暴行 视帮助中国人民为理所当然 编辑:董文博 中新社北京9月2日电 (记者 吴侃)法国医生贝熙叶之子贝石涛2日在北京表示,"贝熙叶在写给生活在北 京的法国友人信件中提到,他救治过逃亡到北京的一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对日本人的暴行深感愤怒, 认为这不可接受,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理所当然。"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第三场记者见面会当天在北京举行。5位为 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介绍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认识等方面情况。贝石涛是 其中之一,他讲述了抗战期间贝熙叶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为中国的抗日军民 运送药品、提供救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贝石涛说,早在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时,父亲曾见证过日军的暴行。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深感震 惊。卢沟桥事变后,他第一时间赶往前线救治伤员。 据贝石涛介绍,贝熙叶将位于北京西山的私人宅邸"贝家花园"改建为临时救助所,参与组织救治、运送 重症伤员。"后来有抗日人士找到他,希望他为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提供支持, ...
海外人士谈抗战|专访: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访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拉纳·米特
新华社· 2025-09-01 08:03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美亚关系教授拉纳·米特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应该更多地被看到。 米特说,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军事战略著作之一。今天这本书仍 被世界各地的军事院校师生研读,在学术场合被专家学者研究讨论。 他说,《论持久战》提出游击战等形式在中国可能更有效。在被侵华日军渗透或控制的地区,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部队通过多种方式对侵略者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米特认为,战争应该被理解为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现象之一,"我们应该通过历史来理解如何以持 久、正义和合适的方式缔造和平"。 (新华社纽约8月31日电) 米特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大多数外部观察人士一度认为中国获胜的几率 并不高,但中国进行了坚决抵抗,中国的抗战"改变了一切"。 米特著有《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一书。在他看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 争后,中国坚持抗战具有重要意义。数百万日军被派往中国战场,而非亚太其他地方。如果没有中国的 贡献,反法西斯联盟要取得整体胜利会"特别困难"。 米特 ...
海外人士谈抗战丨专访:中国抗战为世界反侵略斗争树立榜样——访坦桑尼亚学者莫希
新华网· 2025-08-28 11:40
中国抗战历史意义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1] - 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 英勇斗争捍卫主权并为其他国家反抗侵略树立榜样 [1] - 抗战历史展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维护正义的坚强意志 [1] 中国国际关系立场 - 中国始终反对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 坚定维护多边主义与和平发展 [1] -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坚定支持亚非拉国家独立解放进程 成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1] - 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 中国倡导合作与推动和平 [1] 抗战纪念活动意义 - 中国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旨在铭记历史 提醒世界反对侵略和维护正义是人类共同责任 [2] - 学习中国抗战历史可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特别在当前国际关系复杂动荡背景下 [2] - 中国作为和平捍卫者和多边主义维护者正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2]
海外人士谈抗战|专访:中国抗战为世界反侵略斗争树立榜样——访坦桑尼亚学者莫希
新华社· 2025-08-28 10:46
中国抗战历史意义 - 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并捍卫主权 [1]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1] - 中国人民抗战展现反抗侵略维护正义的坚强意志 [1] 中国国际角色定位 - 中国始终反对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并坚定维护多边主义 [1] - 中国坚定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独立解放进程 [1] - 中国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倡导合作推动和平 [1] 抗战纪念活动意义 - 中国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旨在铭记历史反对侵略压迫 [1] - 纪念活动提醒世界维护正义是人类共同责任 [1] - 学习中国抗战历史可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2] 中国全球影响力 - 中国作为和平捍卫者和多边主义维护者作用日益重要 [2] - 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广泛尊重与信任 [1] - 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与榜样 [1]
展现维护和平决心 增强人民爱国热情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19
9月3日,中国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 会,这一重要活动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多家外媒刊发报道认为,纪念大会将展示中国维护战后国际 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俄罗斯东方媒体网近日发表题为《抗日战争:中国对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贡献》的文章说,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覆灭日本 侵略者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抗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 出重要贡献。文章强调,中国抗战对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以及实现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为避免 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全世界都不应忘记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 法国新闻网站"前夜"刊发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关于中国抗战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体现在坚持持久抗战,挫败了日本称霸亚洲的图谋,还于1942年与美、 英、苏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文章最后说,中国将举行盛大阅 兵,隆重纪念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对中国而言,这场胜 ...
这座城市,因不屈而被铭记
新华社· 2025-08-22 15:14
来源:8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韩松 桂涛 白旭 张琴 炮火与厮杀的回忆渐渐沉淀,在杨养正的舌尖凝成话梅糖的味道——酸涩里泛着甜,就像那段交织着苦难与荣耀的岁月。 话梅糖产自上海——杨养正和战友曾拼命守护的城市。1937年,23岁的排长杨养正和数百战友迎战数十倍于己的日军,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弹 痕累累的仓库外壁和孤军血战的"八百壮士"成为中国抗战史上顽强抵抗的象征。 四昼夜激战,杨养正失去左眼。十几天后,国民政府丢掉上海。 淞沪会战后,杨养正辗转抵达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几年间,数十万难民和士兵陆续来到这座群山拱卫、江流环抱的城市——如今它以8D 魔幻之都而闻名于世,却仍有不少人不太知道它的另一段历史。 侵华日军轰炸机编队轰炸重庆后的场景(翻拍)。新华社发 在上海尝到的话梅糖,成为杨养正一生的味觉记忆,直至2010年,96岁的他——"八百壮士"最后一名幸存者——在重庆南岸弹子石的老屋里安 详离世。 弹子石,是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地,在当地传说中坚韧不拔、公而忘私的大禹在此处"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儿子杨建宏眼中,父亲是"母亲崇 拜了一辈子的英雄"。 "爸爸每次要吃话梅糖,再贵、再难她也要 ...
心相近丨“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追寻乔治·何克的足迹
新华网· 2025-08-18 08:36
新华社伦敦8月17日电 心相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追寻乔治·何克的足迹 新华社记者金晶 赵家淞 张代蕾 80年前的夏天,英国青年乔治·艾尔温·何克病逝于甘肃山丹,没能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时刻。 作为记者,他留下对中国抗战的大量报道,他的著作《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至今被人们铭记。他以"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为目标参与创办的 学校,至今薪火相传。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英国期间,深情讲述了何克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感人故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经沧桑岁月,何克同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情谊依然打动人心,激励着传承者从烽火 记忆中汲取力量,赓续和平与正义的信念。 "睿智、高尚的朋友" 7月22日晚,英国赫特福德郡哈彭登镇,何克逝世8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屏幕上,一帧帧画面定格下何克在中国的身影与足迹。讲台 上,何克的外甥马克·艾尔温·托马斯深情讲述80多年前的往事。 今年3月,托马斯所著传记《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中文译本在伦敦书展上发布。书名源自路易·艾黎为何克撰写的墓志铭:"他一生辛勤, 使原本荒芜之地,变得 ...
心相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追寻乔治·何克的足迹
新华社· 2025-08-17 15:12
新华社记者金晶 赵家淞 张代蕾 80年前的夏天,英国青年乔治·艾尔温·何克病逝于甘肃山丹,没能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取得 胜利的时刻。 作为记者,他留下对中国抗战的大量报道,他的著作《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至今被人们铭记。他 以"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为目标参与创办的学校,至今薪火相传。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英国期间,深情讲述了何克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积极投身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感人故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经沧桑岁月,何克同中国人民患难与 共的情谊依然打动人心,激励着传承者从烽火记忆中汲取力量,赓续和平与正义的信念。 新华社伦敦8月17日电 心相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追寻乔治·何克的足迹 "睿智、高尚的朋友" 7月22日晚,英国赫特福德郡哈彭登镇,何克逝世8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屏幕上,一帧 帧画面定格下何克在中国的身影与足迹。讲台上,何克的外甥马克·艾尔温·托马斯深情讲述80多年前的 往事。 7月22日,在英国赫特福德郡哈彭登镇,乔治·艾尔温·何克的外甥马克·艾尔温·托马斯在纪念活动上 发表演讲。新华社记者 吴鲁 摄 1915年,何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