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

搜索文档
小品不小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12
小品书法艺术 - 杨凝式《韭花帖》融合颜真卿点画技法与王羲之间架结构 形成清朗宽绰、简淡萧散的行书典范 [2] - 吴昌硕折扇书法以金石之气开创石鼓文新风 笔墨风格"用笔如铁 泼墨如潮" [2] - 溥心畬文房联作品融合十二月花神题材 展现清明闲静之美与清贵气质 [2] 全国小品书法展览 - 中国书法家协会时隔10余年举办第二届展览 抑制同质化痼疾 多元化风格初现 [3] - 展览出现真正小品书作特征:尺幅更小纸绢 笔简趣浓 纸短情长 但仍有作品存在大作品缩小版问题 [3] - 部分参展作品仍保留装饰拼接 文辞内容动辄数百至上千字 偏离小品书法本质 [3] 书法史经典小品 - 王羲之父子《奉橘帖》《中秋帖》等尺牍小品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入笔墨 [3] - 米芾《珊瑚帖》《箧中帖》展现刷字技法与天真率性的小品风格 [3] - 苏轼《一夜帖》等作品体现行云流水 舒卷自如的小品书法特征 [3] 书法创作趋势 - 当前艺术创作受"展厅效应"影响 普遍向大幅巨幅发展 引发业界警觉 [4] - 优秀书法创作需回归传统 超越功利 实现"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境界 [4]
古都水影:喜龙仁镜头下的老北京
经济观察报· 2025-06-14 09:03
展览活动 - 瑞典驻华大使馆为庆祝中瑞建交75周年,于6月6日至30日在北京大兴宜家荟聚购物中心举办"水上的老北京"喜龙仁摄影展 [1] - 展览精选瑞典汉学家喜龙仁20世纪初拍摄的北京珍贵影像,许多照片为首次公开展示 [1] - 照片生动记录了北京护城河及周边生活的诗意场景 [1] 喜龙仁学术背景 - 喜龙仁(1879-1966)是20世纪欧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先驱学者 [1] - 曾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最初以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研究闻名 [1] - 后转向中国艺术研究并深耕50年,涵盖建筑、雕塑、园林、绘画及城市规划等领域 [1] 学术贡献与著作 - 担任欧美多家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中国艺术品收藏顾问 [2] - 个人也是中国艺术收藏爱好者,中国艺术深刻影响其艺术观和生活方式 [2] - 主要著作包括《北京的城墙与城门》《5-14世纪中国雕塑》《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等 [2] - 七卷本《中国绘画:名家与原理》(1956-1958)是其巅峰之作 [2] - 作为西方学者,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领域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2]
黄建南:在视象与心象之间重构东方美学
经济观察报· 2025-05-23 16:01
艺术创作理念 - 艺术家通过长达10年的行走累计三万八千公里,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心灵图式,完成从"目视"到"心观"的蜕变 [1] - 艺术创作哲学强调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生命意志的显影,融合东西方文化精髓形成独特风格 [1][2] - 作品突破传统程式,尝试将水墨技法融入油彩,重构文化意象,如《大漠孤魂》结合敦煌壁画与梵高风格 [1] 作品风格与技法 - 作品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找到平衡,如《璀璨星河》系列融合天体物理与《周易》哲思,《生命之树》用268种过渡色描绘年轮 [2] - 打破媒材与技法疆界,用油画刀模仿宋代山水"斧劈皴",以钛白颜料营造宣纸"屋漏痕"效果 [4] - 水墨表现拜占庭镶嵌画的金色光辉,如《敦煌遗韵》系列让飞天在生宣上呈现抽象之舞 [4] 市场表现与价值 - 202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宇宙密码·创世纪》以1380万港元成交,反映市场对其作品的认可 [4] - 早期写生作品如1978年《天山雪线》年均增值率达27%,远超同期艺术品市场12%的均值 [5] - 跨界作品如与NASA合作的《星际穿越》系列三年内价格翻涨4倍,纯抽象作品在西方拍场溢价35% [5] 文化影响与全球化 - 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举办"心象自然"特展,策展人评价其解答了后机械复制时代绘画如何保持灵晕的问题 [6] - 艺术发展对应中国艺术全球化三阶段:技术突围、语言重构、价值输出,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装置在威尼斯双年展确立话语权 [6] - 艺术家通过虚实相生的价值体系,如NFT平台同步发售实体画作的数字孪生,构建新的艺术生态 [5][6] 代表作品系列 - 大地系列:如《大地的乐章》《大地密码》《大地情怀》等,展现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1][8] - 星空与宇宙系列:如《璀璨星河》《宇宙密码·创世纪》等,融合科学与哲学思考 [2][4][6] - 跨界合作系列:如《星际穿越》与NASA合作,结合科学影像与禅宗美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