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艺术
icon
搜索文档
《数字世界的生命体》艺术展览落幕
环球网资讯· 2025-06-24 13:24
展览概述 - 全球首展「数字世界的生命体The Digital Wild」于6月初落幕 主题聚焦数字艺术与科技交融 探索数字生命形态 [1] - 展览设置五大展区 通过沉浸式体验呈现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吸引院校及媒体机构组织学生研学 [3][9] 核心展品与技术亮点 - 黄炜《矿野之息》以机械水母影像装置虚构AI生命体终结场景 探讨算法取代自然有机体的伦理命题 [3] - Philipp Artus《水生物》通过交互动画构建生成式水下生态 观众可设计生物行为参数 呈现人工生态的多样性 [3] - 吴子薇团队《拟态》交互装置结合摄像头捕捉与算法生成 支持新闻文字输入干预演化机制 链接技术与社会议题 [5] - Genetic Moo《微世界》包含动作捕捉投影与游戏模块 全球超50万人次互动 观众可调节生物行为参数 [5] - fuse*《梦境》视听装置将28,748个真实梦境转化为影像流 通过机器学习解析睡眠阶段视觉叙事 [7] 教育与行业影响 - 深圳技术大学 深圳国际预科书院 嘉兴大学等院校学生参与研学 研究作品技术理念并记录创新思路 [9][11][13] - 深圳国际预科书院同步展出学生艺术展《春醒计划》 融合传统材料与数码像素进行艺术表达 [11] - 广东嘉佳卡通卫视小记者团队以媒体视角探访展览 采访艺术家及观众 [16] 行业意义 - 展览展现数字艺术在深圳的创新土壤 揭示其无限潜力与广阔前景 [15][18]
科技赋能艺术创作,华为天生会画数字艺术展亮相文博会
搜狐财经· 2025-05-29 15:07
文博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22日开幕,是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展会之一 [1] - 展会吸引了来自上千家文化企业和机构参展,涵盖数字文化、创意设计、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 [1] 华为数字艺术展 - 华为天生会画数字艺术展在文博会核心展区亮相,展出2024 GoPaint天生会画数字创作大赛优秀作品,成为观众焦点 [2] - 展区热度空前,文化界嘉宾、科技爱好者及普通民众纷至沓来,排起长队打卡参观 [4] - 数字艺术作品用独特绘画语言诠释自然之美,例如融合东方美学的《春潮》作品细腻还原宋代美学和山河层峦叠嶂 [5] - 新华社对展览进行直播报道,文博会官方账号复播线上数字艺术展直播,知名演员万茜担任导览嘉宾 [5] 天生会画赛事生态 - GoPaint天生会画数字创作大赛已连续举办多年,2024年主题为"共绘自然",鼓励从自然万物汲取灵感 [7] - 2024年大赛由华为联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中国动画学会及多所高校共同举办,评委包括贾樟柯、韩璐等知名人士 [7] - 赛事累计收到超6000件投稿作品,彰显创作群体热情参与和行业辐射力 [7] - 2025年大赛即将展开,将持续推动数字艺术变革 [10] 技术支撑与产品 - 天生会画App搭载方天绘画引擎2.0,支持8K超大画布与超多图层操作,提供专业画笔引擎和拟真画布效果 [7] - App提供快捷操作手势、S曲线修正、魔棒选区等高效编辑工具,帮助创作者提升效率 [9] - 华为MatePad Pro 13.2英寸柔光版配备柔性OLED云晰柔光屏,通过纳米蚀刻技术模拟纸张纹理,机身仅5.5毫米厚、580克重 [9] - 平板支持鸿蒙5系统,提供自由多窗、全景多窗、隔空传送等交互功能,小艺助手可快速完成信息提取等任务 [9] 行业影响 - 华为数字艺术展为文博会注入数字活力,展示科技与艺术深度交融的创新范式 [9] - 展览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新思路,推动数字文化新图景构建 [10]
首届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开幕
中国经济网· 2025-05-27 14:41
据悉,本届博览会设置"重施魔法"、"超级联想"、"艺术未来式"、"科技重构艺术"四大主题展区,覆盖 6000平方米展出面积,吸引了十余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故宫博物院及20余家科技企业参与,科技与艺 术的共生关系被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体验。"艺术未来式"展区呈现数字技术如何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并 催生新的艺术范式。比如,观众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数字艺术技术沉浸式游览故宫博物院;"科技重构艺 术"展区通过联想、华为、京东方等企业和机构展示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感 受到科技对艺术创作带来的深刻影响;"超级联想"展区呈现2025DASHOW国际数字艺术联想大赛的获 奖作品。观众在这里可以亲眼见证科技如何为青年先锋艺术家提供支持,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意的作 品。 据介绍,博览会为期8日,将以主题展区、高端演讲、圆桌论坛、艺术课堂等活动,为观众呈现一场跨 越时空与界限的艺术"盛宴"。开幕式上,广东省委横琴工委副书记、省横琴办主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 区执委会副主任聂新平指出,数字艺术作为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 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方式。它打破传统艺术的边界,让创意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自由 ...
华为天生会画数字艺术展亮相文博会 人在画中“坐” 心在屏中“游”
深圳商报· 2025-05-27 01:18
数字艺术展览亮点 - 华为天生会画数字艺术展在文博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亮相,展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1] - 展览通过沉浸式大屏呈现传统文化与神话故事,打造兼具创意与科技色彩的视觉体验 [1] - 《春潮》系列作品运用华为平板拟真笔触还原传统水墨风格,展现北宋南宋女性群体的跨时代想象 [1] - 《三星堆·轮回之韵》以数字艺术重构古蜀文明,通过星际背景和青铜器元素实现古今对话 [1] 科技赋能艺术表现力 - 《航天印象&共绘自然》通过动态光影效果展现宇宙探索主题,凸显数字艺术在宏大叙事中的优势 [2] - 华为平板精准压感技术与色彩还原能力使数字笔触与传统毛笔气韵相通,推动中国艺术语言的当代延续 [2] 行业趋势与展望 - 数字艺术展的呈现加速了该领域向大众传播的进程 [2] - 科技与艺术融合创新有望为数字艺术带来更多突破,拓展其表现边界 [2]
黄建南:在视象与心象之间重构东方美学
经济观察报· 2025-05-23 16:01
艺术创作理念 - 艺术家通过长达10年的行走累计三万八千公里,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心灵图式,完成从"目视"到"心观"的蜕变 [1] - 艺术创作哲学强调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生命意志的显影,融合东西方文化精髓形成独特风格 [1][2] - 作品突破传统程式,尝试将水墨技法融入油彩,重构文化意象,如《大漠孤魂》结合敦煌壁画与梵高风格 [1] 作品风格与技法 - 作品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找到平衡,如《璀璨星河》系列融合天体物理与《周易》哲思,《生命之树》用268种过渡色描绘年轮 [2] - 打破媒材与技法疆界,用油画刀模仿宋代山水"斧劈皴",以钛白颜料营造宣纸"屋漏痕"效果 [4] - 水墨表现拜占庭镶嵌画的金色光辉,如《敦煌遗韵》系列让飞天在生宣上呈现抽象之舞 [4] 市场表现与价值 - 202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宇宙密码·创世纪》以1380万港元成交,反映市场对其作品的认可 [4] - 早期写生作品如1978年《天山雪线》年均增值率达27%,远超同期艺术品市场12%的均值 [5] - 跨界作品如与NASA合作的《星际穿越》系列三年内价格翻涨4倍,纯抽象作品在西方拍场溢价35% [5] 文化影响与全球化 - 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举办"心象自然"特展,策展人评价其解答了后机械复制时代绘画如何保持灵晕的问题 [6] - 艺术发展对应中国艺术全球化三阶段:技术突围、语言重构、价值输出,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装置在威尼斯双年展确立话语权 [6] - 艺术家通过虚实相生的价值体系,如NFT平台同步发售实体画作的数字孪生,构建新的艺术生态 [5][6] 代表作品系列 - 大地系列:如《大地的乐章》《大地密码》《大地情怀》等,展现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1][8] - 星空与宇宙系列:如《璀璨星河》《宇宙密码·创世纪》等,融合科学与哲学思考 [2][4][6] - 跨界合作系列:如《星际穿越》与NASA合作,结合科学影像与禅宗美学 [5]
文旅市场掀起“科技+”体验热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4 04:44
文章核心观点 “五一”假期北京文旅市场掀起“科技 +”体验热潮,众多科技文旅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平台和场景创新释放假日文旅消费新动能,近年来北京市文旅局积极支持文旅与科技融合发展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和新兴业态 [1][2] 分组1:“五一”假期科技文旅活动案例 - “触界·未来朋友圈”科技嘉年华在五道口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广场开启“科技 +”沉浸式狂欢,有 AR 画笔、VR 神舟飞船返回舱等前沿科技产品,还有人形机器人互动和“黑悟空”CosPlay Show,海淀区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尖端成果走出实验室 [1] - 东城区艺云数字艺术中心常设展《灵境:未来灵感世界》通过古、今、未来 3 大篇章构筑观展动线,在沉浸互动式数字光影中让展品触手可及 [3] - “2025 亚洲数字艺术展”在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以“多智能社群”为主题,汇聚国内外艺术家与 AI 共创作品 [3] - 朝阳区蓝色港湾爱神广场“元宇宙光波市集”以虚实结合、数字分身等技术打造“科技+新消费”主题市集 [3] - “巴黎圣母院沉浸式 VR 展”在朝阳区 798·751 园区无界之境科技艺术中心举办,以第一视角探索巴黎圣母院,360 度视角观赏经典元素并感受巨钟齐响震撼 [3] 分组2:文旅与科技融合发展成果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支持文旅 + 科技融合发展,迄今已评选优秀案例 88 项 [2] -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沉浸式体验、智慧导览等多元化消费场景,孕育出数字文创、虚拟演出等新兴业态 [2] -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借助数字化技术挖掘壁画价值,让游客近距离欣赏“动”起来的明代壁画 [2] -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融合 5G、数字光影、VR 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夜游船体验 [2] - 泡泡玛特城市乐园结合三维渲染、数字人技术,提供沉浸式交互游乐体验 [2] - 北京城市图书馆“元宇宙体验馆”构建虚拟与现实交融的阅读世界,数字孪生技术复刻实体场馆至云端 [2]
从两端激发科艺融合的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4-13 06:00
亚洲数字艺术展发展历程 - 展览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配套项目,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7届,成为科艺融合领域的持续火爆品牌 [2] - 初始目标为搭建全球数字艺术家交流平台,聚集中国数字艺术创作者能量,并在科技艺术领域构建自主话语体系 [2] - 近年来从纯艺术家参与扩展到科学家和大众共同参与,体现双向进化趋势 [4] 数字艺术行业特征 - 数字艺术媒介本质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消解传播时间延迟,呈现泛在性特征(如冬奥开幕式、城市LED光影等) [2] - 相比传统艺术更具参与性,互联网"原住民"可通过平板/手机等设备成为创作者,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数字创作能提升前额叶与颞顶联合区神经耦合强度 [3] - 表现形式多元:涵盖图像、视频、互动游戏、3D打印物品、智能织物、沉浸式环境及虚拟现实等 [3] 科艺融合创新实践 - 通过科研机构艺术家驻地计划推动科学家参与,2025年参展机构包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 [4] - 面向青少年开展公共教育计划,将历年作品开发为课程,海淀区教委2025年选送中小学生AI生成作品参展 [4] - 团队协助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创办《创新》杂志,负责封面设计及版式设计,显著提升科学传播效果 [5] 区域创新能力建设 - 数字艺术活跃度直接反映地区技术积累厚度与运用广度,是综合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5] -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区通过持续举办该展览正构筑数字艺术新高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