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列研究
搜索文档
中国队列研究站上十字路口:质量、合作与可持续性成破局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2 11:06
中国队列研究的规模与成就 - 截至2024年,中国已累计建成约350个研究队列,覆盖人群迅速扩展至百万级别,标志着其已跻身全球队列研究大国行列 [1][2] -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CKB)通过长达10年的前瞻性随访数据,颠覆了“适度饮酒有益心血管”的既往认知,提示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 [2] - 中国队列研究已开始反哺全球科学界,例如顾东风院士团队发现东亚人群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是血压升高而非血脂升高,并开发的风险预测模型已通过APP等工具覆盖3000多万人 [3] 中国队列研究的质量挑战 - 数据整合与应用存在挑战,仅有16.6%的队列研究实现了超过10年的随访,只有10.6%使用了标准化的数据共享平台 [5] - 队列参与者地理分布严重不平衡,76%的参与者集中在六个发达地区,而占全国人口35%的农村地区仅贡献了12%的参与者 [5][6] - 多数队列依赖3-5年短期项目制经费,缺乏随访阶段的长期投入,导致团队不稳定、数据标准不统一,并增加随访脱落率 [7] 中国队列研究的创新路径与发展建议 - 专家建议中国队列研究应走“国家引导、多方共建、临床驱动、技术赋能”的特色路径,政府应作为规则制定者与平台搭建者 [9] - 具体建议包括加强政府政策指导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建立数据行业标准和框架、形成多样化资助结构、完善数据保护法律框架 [9] - 提升可持续性的核心要素包括高参与者留存率、稳定专业的团队、行政与多源数据的整合,以及多元持久的资助机制 [9] 中国队列研究的国际合作与全球价值 - 中国为全球健康研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舞台,其庞大人口、辽阔地域、独特遗传背景及疾病模式为解答全球性健康问题提供关键线索 [11] - 英国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指出,大型研究的核心在于数据质量与类型的把控,并强调中国队列研究是全球健康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1] - The BMJ国际编辑肯定中国队列研究提升了中国的研究能力并成为国际合作的桥梁,这样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工作在其他国家没有能力开展 [12]
《英国医学杂志》刊发“推进中国和国际队列研究”专辑
央视网· 2025-10-27 17:32
中国队列研究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全国已累计建成约350个研究队列,经历了从早期职业人群队列(1970-1990年)到普通人群研究(1990-2000年),再到近年来大规模研究项目爆发式增长的过程 [1][3]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且社会快速变革,开展大型队列研究具有超强统计效力 [3] - 中国在遗传、民族、生活方式及环境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其队列研究能提供独特的科学证据 [2] 队列研究的核心挑战与应对策略 - 队列研究面临可持续性的核心挑战,这不仅涉及经费问题,还涉及组织运营及如何让已有数据产生持续性价值 [3] - 大规模队列研究的关键在于规模与质量的平衡,需避免队列“大而不精”,未来的研究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融合多学科力量 [4] -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可极大提升数据获取效率,减少患者随访数据的丢失,是应对挑战的关键工具 [4] 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 - 亟须制定可持续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发展战略,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发展多学科联盟和创新筹资战略,建立强有力的数据整合与共享框架至关重要 [5] - 基于社区的队列研究能获取纵向数据,从而促进相关部门出台有效的循证预防措施和公共卫生政策 [5] - BMJ集团将推动中英队列研究交流与合作,建立两国管理和研究机构间的对话沟通机制,并聚焦中国重点队列研究开展深度合作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6] 研究的全球价值与未来方向 - 中国大规模队列研究的独特价值逐渐显现,其成果已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扩大医疗可及性等领域成为多国典范,为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6] - 全基因组测序等高维大数据需求激增,云计算、AI及数据科学成为队列研究的核心支撑,单一机构难以独立运营大型队列,需与国内外科研力量深度协作 [6] - 中国卫生状况已从传染病主导转向非传染病主导,队列研究对塑造人口与公共卫生未来提供关键见解,能助力中国方案融入全球健康治理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