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Biotech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创新药能否迎来可持续的“大爆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17:27
核心观点 - 中国Biotech通过BD交易实现创新药出海,创下多项纪录,如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以总金额60.5亿美元授权辉瑞,普米斯生物PD-L1/VEGF双抗以111亿美元转授BMS [1] - BD交易并非"卖青苗",而是风险共担、能力互补的全球化策略,多数授权项目处于早期临床阶段,中国企业保留国内权益 [2][12] - 中国Biotech面临资本紧缩、国际化能力不足等挑战,BD交易成为战略选择,2023年首付款总额超210亿元,首次超越IPO融资 [25][29] - 中国创新药全球化呈现智力输出、能力输出、工业输出三重路径协同发展 [32][35][40] BD交易现状 - 2025年Q1全球医药授权合作总额达568亿美元,首付款比例8%约45亿美元,交易集中在临床II期,首付款中位数1.65亿美元 [3][4] - 恒生创新药指数年内上涨超70%,领涨港股市场,资本市场对中国Biotech热情高涨 [1] - PD-1/VEGF、PD-L1/VEGF等双抗药物是国际BD热点品类,中国Biotech已在关键技术赛道占据一席之地 [4] 产业逻辑 - 全球新药研发成功率仅7.9%,中国头部企业成功率17%,BD交易是锁定确定性收益的理性选择 [9][10] - 中国企业具备临床效率和成本优势,但缺乏全球III期临床、注册报批和商业化能力,需与跨国药企互补 [13][14][15] - 中国拥有工程师红利,研发人员数量超欧洲,人均成本为欧美1/3-1/2,形成"宽基多管线"战略储备 [17][18] - 2023年中国创新药领域融资总额1040.82亿元,较2020年峰值锐减61%,BD交易成为绕开资本周期的战略选择 [21][25] 全球化路径 - 智力输出:中国STEM毕业生2025年突破500万人,在AI药物算法、靶点识别等领域全球领先,成为早期资产重要供给方 [32] - 能力输出:中国凭借审批效率、患者招募优势和试验成本低,成为全球新药"先试水、再出海"的首选场域 [35] - 工业输出:2023年中国原料药出口超400亿美元占全球近30%,控制全球仿制药API供应链约80% [40][43] 未来展望 - 需建立追踪框架验证BD成效,包括III期试验完成率、资源反哺本土研发情况等 [47] - 建议设立"医药创新国家大基金",优化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上市通道,推动产业整合 [49] - BD交易是系统性战略配置,有望推动中国创新药从"管线提供者"成长为全球"策源平台" [46][48]
中国Biotech硬科技全球突围:不再低调的“原研者”
36氪· 2025-06-13 07:26
中国Biotech企业技术出海 - 百奥赛图自主研发的RenMab®全人抗体小鼠平台获得日本专利局发明专利证书,标志着中国Biotech企业在全球知识产权竞争中取得突破 [1] - 该平台利用超大片段染色体工程技术(SUPCE®)实现小鼠抗体可变区基因整段人源化替换,解决抗体药物开发中人源化改造难题 [2] - 技术平台已与德国默克、强生/杨森、百济神州等海内外龙头企业达成授权合作,衍生"千鼠万抗"工程构建超百万全人抗体库 [4] 全球授权交易与商业化进展 - 信达生物IBI3009(DLL3靶向ADC)与罗氏签署全球许可协议,首付款8000万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达10亿美元+双位数销售分成 [5] - 2024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94起,2025Q1达41起,累计金额超369亿美元,涉及PD-1/VEGF双抗、ADC、TCE等热门领域 [6] - Pfizer以60亿美元(含12亿预付款)获得三生制药双抗授权,Merck以28亿美元获得LaNova PD-1/VEGF双抗全球权益 [6] 技术平台与知识产权布局 - 百奥赛图RenMab平台已在近10个国家获专利授权,40项全球专利申请审查中,"千鼠万抗"工程已产出近200个授权/转让抗体分子 [4] - 行业从"产品出海"转向"平台/IP出海",平台技术涉及基因工程、蛋白设计等复杂领域,要求强化研发基础与法律策略 [7] - 头部企业如百奥赛图、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已在技术原创性和全球专利布局上形成系统性能力 [8] 行业竞争范式升级 - 未来竞争焦点转向技术生态构建,AI药物发现、TCR-T等新技术要求平台具备临床验证能力与产业链协同效应 [9] - 行业从"模仿速度"转向"原创能力"比拼,需建立技术护城河并参与全球研发规则制定 [10] - PD-1/VEGF双抗Ivonescimab在中国III期临床显示优于Keytruda的疗效,ADC领域2024年授权金额近100亿美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