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结构

搜索文档
最重要的六大都市圈,抱团了
虎嗅APP· 2025-10-14 21:39
文章核心观点 - 长三角地区通过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合肥、宁波六大都市圈的“抱团”联动,以“同城化”和“一体化”为目标,旨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其发展模式强调市场选择下的“强都市圈”协同竞争,而非行政力量主导的“强省会”[4][5][14][15][22][23][24][28][30] 长三角都市圈的格局与特点 - 长三角城市群横跨三省一市,包含41个地市,面积35.8万平方公里,GDP总量33万亿元,人口2.38亿人,体量超过绝大多数国家[10] - 都市圈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发展目标为“同城化”,依赖地铁、市域快轨等基础设施;城市群则范围更大且多跨省域,以“一体化”为目标,依赖城际铁路、高铁等[8][9][10] - 都市圈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嵌套、多向交叉,例如上海大都市圈囊括苏锡常和宁波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合肥、杭州都市圈也与安徽多地市存在交叉[16][18][19] “强都市圈”模式的优势 - 与中西部地区常见的“强省会”模式不同,长三角的“强都市圈”模式依赖于市场选择和中心城市的辐射溢出效应,形成了竞争的正向激励[22][23][24] - 普通地级市因此不必画地为牢,可以融入多个都市圈“左右逢源”,如滁州、马鞍山同时融入南京和合肥都市圈,宣城融入南京、杭州都市圈,嘉兴融入上海、杭州都市圈[25][26][27]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具体举措 - 交通一体化方面,建设跨市地铁(如上海延伸至苏州、杭州对接绍兴)、高铁环线(串联上海、苏锡常、南京、合肥、杭州等都市圈)以及跨江跨海大桥,实现“硬联通”[32][34] - 都市圈联动方面,方案强调依托宁合(南京、合肥)双圈、唱好杭甬(杭州、宁波)“双城记”,并加强上海大都市圈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互动[35][36][37][38] - 产业与创新协同方面,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杭合创新带等“廊”“带”建设,形成协同发展格局[39][40] - 方案列出了“七个一”的施工图,涵盖跨区域协调、基础设施互联、创新协同、市场环境、开放合作、生态联治和民生共享等多个维度[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