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预防

搜索文档
在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气下,如何预防中暑和热射病发生?医生提醒……
央视网· 2025-08-22 17:11
热射病与中暑风险 - 热射病是最危险的中暑类型 死亡率高达30%—70% [1] - 湿热型天气比干热型更容易中暑 因汗液蒸发困难导致散热效率降低 [1] - 平均气温超过33℃时开始出现中暑病例 [1] 中暑识别与预防措施 - 中暑症状包括头晕 乏力 体温超过38℃ [1] - 室内外温差不应超过7℃ 26℃是适宜空调温度 [5] - 需避免从高温环境直接进入低温环境或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 [3][5] 中暑急救处理原则 - 急救需遵循脱离高温环境 快速降温 补充电解质溶液 及时就医四步骤 [5] - 出现意识模糊 抽搐或体温持续高于40℃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5] - 空调环境每2-3小时需通风 高温场所转换需逐步过渡 [5] 常见急救误区 - 掐人中不仅无效且会延误降温处置 [7] - 冰水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引发血压飙升和心血管疾病 [10] - 仅喝白开水会稀释电解质导致肌肉痉挛或虚弱 [12] - 退烧药对中暑无效且会掩盖病情延误救治 [15]
日本多地发布“中暑警报” 驻日本大使馆提醒注意出行安全
央视网· 2025-07-24 10:29
高温天气与防暑措施 - 日本超100处观测点测得35℃以上高温 且多地空气湿度超65% 加剧中暑风险 [1] - 日本气象厅和环境省连续发布"中暑警报" 提醒民众避免高温天气出行 [1] 防暑建议 - 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关注天气预报 高温天气非必要不外出 室内及时打开空调降温 或到配备冷气的场所避暑 [1] - 确需出门时做好防暑措施 避开正午高温时段 避免长时间暴晒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穿着宽松透气衣物 携带防暑品并使用遮阳工具 [1] - 出现轻微中暑症状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至阴凉通风处 采取降温措施 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1] 紧急联系方式 - 日本紧急求助电话:119(急救、消防)、110(警察)、118(海上事故、海难) [2] -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24小时):+86-10-12308、+86-10-65612308 [2] - 驻日本各使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 [2]
申城高温“控场”谨防中暑
解放日报· 2025-07-01 09:39
高温天气与中暑情况 - 上海出梅后高温持续 7月上旬极端最高气温预计达39℃至40℃ [1] -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急诊已接诊4名中暑患者 包括高龄老人和户外工作者 [1] - 92岁老人步行2小时后未开空调出现高热症状被确诊中暑 [1] - 60多岁户外工作者王先生劳作后出现乏力头晕恶心症状确诊为热痉挛 [1] 中暑高发人群与预防措施 - 户外工作者和高龄老人是夏季中暑高发人群 [1] - 出现头晕口渴出汗多等中暑先兆时应及时补充水分 休息后不见好转需尽快就医 [1] - 仁济医院嘉定分院提醒持续高温下工地多需未雨绸缪预防中暑 [1] 解暑急救方法 - 第一招是移步至空调房间 低温有助于皮肤散热和汗液蒸发 [1] - 第二招是脱掉不透气衣物 提高散热效率避免汗液蒸发受阻 [2] - 第三招是冰敷 将冻硬矿泉水放腋下大腿根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快速降温 [2]
高温来袭 专家提示这三类人群要重点防护
新华社· 2025-06-29 16:40
热相关疾病概述 - 热相关疾病由高温、高湿及空气不流通三大因素共同诱发,临床表现呈递进式发展,包括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以及致死率极高的热射病 [1] - 早期预防与症状识别是阻断病情恶化的关键 [1] 重点预防人群 - 第一类为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 [1] - 第二类为孕妇、老人、儿童等敏感人群 [1] - 第三类为患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 [1] 户外劳动者预防措施 - 及时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尽量避免高温时段作业、外出活动 [3] -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喝淡盐水及电解质饮料 [3] - 不能等到感觉口渴的时候再喝水,而是要定时补充一定的水分 [3] - 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等症状可能是中暑先兆,此时要及时休息、补水 [3] 儿童中暑预防与处理 - 儿童新陈代谢快,体内产热多,皮肤汗腺发育不成熟,散热能力较差,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更易中暑 [5] - 发现儿童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后,应及时移到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擦拭等方法物理降温 [5] - 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必要时及时送医 [5] 老年人中暑预防 - 关键预防措施是"要舍得开空调",避免因不舍得开空调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而中暑 [5] - 空调温度建议保持在26℃左右,避免直吹 [5] - 没有空调可用风扇代替,或开窗通风,最好做到空气对流 [5] - 高温期间,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需加强基础疾病监测,注意饮食,适当补水,尽量减少高温时段出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