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尊严

搜索文档
21书评︱安宁疗护:让临终者决定最后的尊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19:48
老龄化与临终关怀现状 - 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长寿时代,老龄化速度加快、高龄人口比例增大与平均预期寿命持续延长是其显著特征 [2] - 2018年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7岁,但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仅有68.7岁,意味着平均每个老年人有8.3年带病生活 [2] - 随着老龄化加速,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临终阶段照护成为老龄社会最大挑战 [2] 安宁疗护概念与发展 - 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旨在引导老人坦然接受现实,实现优逝善终 [5] - 美国安宁疗护标准为两名医师判定生存期不足6个月,服务由医疗保险覆盖并发展出成熟社会体系 [5] -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临终关怀,1987年创办北京松堂关怀医院,1990年建立首个临终关怀病区 [6] 制度保障与立法进展 - 患者自决权实现需要立法保障,2022年深圳率先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确立生前预嘱法律效力 [6] - 我国临终关怀实践早于自决权保障,当前面临制度化体系不完善的挑战 [7] - 在缺乏正式制度保障下,安宁疗护实践中患者的尊严维护呈现"折中"状态 [7][8] 实践困境与反思 - 当前安宁疗护面临战略、政策、机构、资源、团队、观念等一系列问题 [1] - 临终关怀在中国仍被视为"太超前"的理念,实践中尊严与哀痛常处于中和状态 [7] - 需要从结构到个体层面关注安宁疗护中的挫折与优势,追求更优善的终逝方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