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临终关怀
icon
搜索文档
这场展览,让我们重新思考临终时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1 14:11
每经记者|谢陶 每经编辑|唐元 10月18日,一场以"将死亡带回生活"(Bringing Death Back into Life)为主题的展览在时代美术馆·成都馆启幕,集中呈现来自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医学 等领域29位创作者的影像、装置、绘画、互动媒体与文献等作品。 该展览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发起。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支持,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长期致力于探索中国人的死亡观念与社 会文化的深层互动。"大家可以毫无束缚地去想象、去思考关于死亡的种种问题,更为关键的是,我们鼓励大家毫无忌惮地把这些思考表达出来。我想这也 是我们做这样一个展览的目的。"景军说。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据悉,本次展览的概念源自《柳叶刀》死亡价值学术委员会于2022年发布的同名报告。该报告呼吁重新思考临终关怀与社会对死亡的态度,强调临终时光应 被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在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的周雯静看来,"死亡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涵盖医疗、家庭、情感与制度等层面,而艺术则为其提供 了进入公共视野的独特路径。" 在本次展览中,周雯静、张沐辰、路桂军、宋敏、郑确与向芷琳的作品聚焦抗生素、疾病告知、医疗决策、临 ...
21书评︱安宁疗护:让临终者决定最后的尊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19:48
老龄化与临终关怀现状 - 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长寿时代,老龄化速度加快、高龄人口比例增大与平均预期寿命持续延长是其显著特征 [2] - 2018年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7岁,但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仅有68.7岁,意味着平均每个老年人有8.3年带病生活 [2] - 随着老龄化加速,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临终阶段照护成为老龄社会最大挑战 [2] 安宁疗护概念与发展 - 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旨在引导老人坦然接受现实,实现优逝善终 [5] - 美国安宁疗护标准为两名医师判定生存期不足6个月,服务由医疗保险覆盖并发展出成熟社会体系 [5] -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临终关怀,1987年创办北京松堂关怀医院,1990年建立首个临终关怀病区 [6] 制度保障与立法进展 - 患者自决权实现需要立法保障,2022年深圳率先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确立生前预嘱法律效力 [6] - 我国临终关怀实践早于自决权保障,当前面临制度化体系不完善的挑战 [7] - 在缺乏正式制度保障下,安宁疗护实践中患者的尊严维护呈现"折中"状态 [7][8] 实践困境与反思 - 当前安宁疗护面临战略、政策、机构、资源、团队、观念等一系列问题 [1] - 临终关怀在中国仍被视为"太超前"的理念,实践中尊严与哀痛常处于中和状态 [7] - 需要从结构到个体层面关注安宁疗护中的挫折与优势,追求更优善的终逝方式 [8]
清华教授公开喊话90、00后:这件事,要早做准备
36氪· 2025-08-13 08:22
老龄化社会与养老危机 - 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2001年7%增至2021年14% 标志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翻倍时间仅21年 远快于欧洲国家的六七十年[14] - 90后及00后因低生育率缺乏兄弟姐妹支持 面临未来养老送终危机 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有效覆盖[12][14] - 家庭养老负担极重 案例显示7人团队仍难以承担1名90岁老人的日常护理 反映传统家庭照护模式不可持续[10] 临终关怀与死亡质量现状 - 中国每年仅不到30万人获得安宁疗护服务 与300多万癌症逝者数量形成巨大缺口 多数患者面临剧痛死亡[19] - 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 禁止赤脚医生使用注射性高效止疼剂 导致患者"打着滚死"的极端痛苦情况[19][21] - 多元临终关怀模式正在探索 包括医院安宁疗护 医学社工模式 街道家庭模式 佛教助念团等 需多路径并行发展[21] 医疗决策与死亡观念冲突 - 70%正常死亡者将最终医疗决策权交给他人 家庭普遍选择过度抢救 造成不必要的临终痛苦[28] - 孝道文化导致生命权归属错位 个人尊严死愿望难以实现 生命常被视为家庭而非个体所有[30] - 生前预嘱制度在中国面临实施困境 西方个人主义医疗决策模式与本土家庭集体主义文化存在根本冲突[30] 死亡教育与社会文化转变 - 死亡话题在社会中存在严重禁忌 连医疗从业者家庭也回避讨论 传统丧葬符号如黑箍已逐渐消失[33][34] - 清华大学死亡社会学课程显示 年轻一代对死亡议题存在深层心理需求 包括创伤疗愈和意义追寻[5] - 通过艺术展览等创新形式推动死亡教育 单周吸引数千人参观 表明公众对死亡话题存在潜在关注度[7] 反向关怀与传统文化资源 - 中国临终者普遍展现反向关怀行为 包括拒绝治疗节省家庭开支 无声关怀医护人员 器官捐献等感人事例[23] - 传统文化中转经轮 长明灯等意象为死亡提供多元解释 需挖掘传统资源丰富现代死亡文化内涵[36] - 死亡质量提升成为最低社会要求 核心诉求是减轻临终疼痛 需从医疗系统和文化观念双路径推进[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