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主动权益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景顺长城再无鲍无可
虎嗅· 2025-06-17 13:41
核心观点 - 景顺长城基金面临核心人才流失问题,价值风格顶流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对公司主动权益实力造成显著冲击 [2][3][4] - 公司当前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占主导但业绩分化严重,价值风格出现断层,投研阵容结构失衡 [11][12][17] - 非货管理规模4300亿元居行业第12位,主动权益规模1415亿元排名前六,但向头部进阶面临人才储备和风格覆盖不足的挑战 [3][5][24] 管理层变动 - 董事长李进因任期届满离任,总经理康乐暂代董事长职务 [2] - 核心投研人才流失:价值风格王牌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其代表作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A任职11年年化收益达15.37% [3][14] 规模与行业地位 - 2025年Q1非货管理规模4300亿元排名行业第12,主动权益规模1415亿元位列第六 [3][5] - 主动权益规模历史峰值出现在2021年达2372亿元,2024年缩水至1409亿元,降幅40.6% [10][11] - 与头部公司差距:易方达主动权益规模2286亿元独一档,中欧/富国1700亿元级,广发1577亿元 [5] 投研团队结构 - 成长风格占优:刘彦春(质量成长)、杨锐文(科技成长)、张靖(均衡成长)等29位基金经理 [7][12] - 价值风格断层:鲍无可离职后仅剩韩文强(金融地产)和邹立虎(周期股)两位局限型选手 [16] - 自主培养短板:主要基金经理多来自外部引进,如刘彦春(博时)、张靖(大摩)、张仲维(宝盈) [22][23] 产品线布局 - 固收+规模583亿元居行业第7,但固收总规模仅列第15位 [26] - 指数产品规模890亿元排名18,跨境ETF264亿元列第7 [26][27] - 多资产战略推进:2018年起布局固收、FOF、指数产品对冲权益规模下滑 [24][2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33.73亿元同比下降11.93%,净利润9.51亿元下滑19.09%,降幅高于行业均值 [29] - 人均管理规模过高:52位基金经理管理4400亿元资产,人均84.6亿元,远超行业建议标准 [27][28] 历史业绩亮点 - 曾诞生多位冠军基金经理:李学文2006年收益182%,陈嘉平/余广2012年收益31% [9] - 刘彦春2021年管理规模达1163亿元,杨锐文482亿元,均为历史高点 [10] - 鲍无可代表作连续6年正收益,2024年Q2管理规模达271亿元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