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
icon
搜索文档
景顺长城再无鲍无可
虎嗅· 2025-06-17 13:41
核心观点 - 景顺长城基金面临核心人才流失问题,价值风格顶流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对公司主动权益实力造成显著冲击 [2][3][4] - 公司当前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占主导但业绩分化严重,价值风格出现断层,投研阵容结构失衡 [11][12][17] - 非货管理规模4300亿元居行业第12位,主动权益规模1415亿元排名前六,但向头部进阶面临人才储备和风格覆盖不足的挑战 [3][5][24] 管理层变动 - 董事长李进因任期届满离任,总经理康乐暂代董事长职务 [2] - 核心投研人才流失:价值风格王牌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其代表作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A任职11年年化收益达15.37% [3][14] 规模与行业地位 - 2025年Q1非货管理规模4300亿元排名行业第12,主动权益规模1415亿元位列第六 [3][5] - 主动权益规模历史峰值出现在2021年达2372亿元,2024年缩水至1409亿元,降幅40.6% [10][11] - 与头部公司差距:易方达主动权益规模2286亿元独一档,中欧/富国1700亿元级,广发1577亿元 [5] 投研团队结构 - 成长风格占优:刘彦春(质量成长)、杨锐文(科技成长)、张靖(均衡成长)等29位基金经理 [7][12] - 价值风格断层:鲍无可离职后仅剩韩文强(金融地产)和邹立虎(周期股)两位局限型选手 [16] - 自主培养短板:主要基金经理多来自外部引进,如刘彦春(博时)、张靖(大摩)、张仲维(宝盈) [22][23] 产品线布局 - 固收+规模583亿元居行业第7,但固收总规模仅列第15位 [26] - 指数产品规模890亿元排名18,跨境ETF264亿元列第7 [26][27] - 多资产战略推进:2018年起布局固收、FOF、指数产品对冲权益规模下滑 [24][2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33.73亿元同比下降11.93%,净利润9.51亿元下滑19.09%,降幅高于行业均值 [29] - 人均管理规模过高:52位基金经理管理4400亿元资产,人均84.6亿元,远超行业建议标准 [27][28] 历史业绩亮点 - 曾诞生多位冠军基金经理:李学文2006年收益182%,陈嘉平/余广2012年收益31% [9] - 刘彦春2021年管理规模达1163亿元,杨锐文482亿元,均为历史高点 [10] - 鲍无可代表作连续6年正收益,2024年Q2管理规模达271亿元 [3][15]
均衡基金经理正在陆续离开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04 14:57
公募基金行业老将流失与均衡风格稀缺 - 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新老交替时代,周海栋、曹名长、鲍无可等均衡风格老将相继离职,继任者风格差异大且难以延续老将投资理念 [1] - 鲍无可产品由邹立虎(周期)、张仲维(科技)、王勇(大类资产配置)等不同风格基金经理接管,仅刘苏风格相近但更侧重食品饮料(2018年起该行业持仓持续高于其他行业) [1][2] - 周海栋继任者同样存在风格分化现象,包括行业比较型、科技成长型和相对均衡型等多种类型 [4] 老将稀缺性与市场表现 - 全行业3850名基金经理中仅27.58%从业超7年,超10年者更稀缺 [6] - 周海栋管理的华商新趋势优选混合2019-2024年年化收益27.82%,远超沪深300的4.16%,2022-2023年市场低迷期仍保持正收益 [8] - 2019年以来连续6年正收益的主动权益产品仅14只,其中8只未更换基金经理,5只由鲍无可和周海栋管理 [8] 老将流失原因分析 - 规模增长困境:华商新趋势优选混合耗时6季度份额从2.26亿份增至14.57亿份,而鹏华碳中和成长基金单季度份额就从10.51亿飙升至69.13亿份 [9] - 职业晋升受阻:2020-2022年68%的副总晋升案例中,鲍无可业绩优于高管但未获晋升,周海栋止步于权益投资总监 [11][12] - 行业激励机制变化:限薪政策与赛道型基金经理更易获得规模增长形成双重压力 [12] 均衡风格基金经理培养困境 - 新生代基金经理倾向选择已验证的成长股路径,2019年后新发产品中成长风格占比从65.29%升至76%,均衡风格从27.67%降至18.58% [14][15] - 多基金经理制度兴起,通过专业分工组合替代单一均衡型基金经理,降低培养全能型人才动力 [17] - 历史数据显示均衡风格基金经理牛市表现稳定(如大成徐彦、中泰姜诚连续5年战胜基准),但新生代知名度远不及成长股明星 [18][20] 行业格局变化与历史经验 - 主动权益基金风格从多元化走向单一化,成长股集中度提升挤压均衡基金生存空间 [14] - 均衡风格基金经理能带来品牌增值:中泰资管2022-2024年规模逆势增长,安信基金人事变动引发行业关注 [20] - 历史教训表明押注单一赛道的主动权益基金波动剧烈,而均衡风格产品舆情风险更低 [20]
知名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接任者都是什么水平?
市值风云· 2025-05-21 18:36
多为市场老将,但风格迥异。 | 作者 | | 破浪 | | --- | --- | --- | | 编辑 | | 小白 | 上个周末,公募界发生了不少事——张坤卸任易方达副总,选择专注投资,同时4月份就传出离职的 鲍无可也正式官宣了。 4月初,鲍无可在管的多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且增聘的多是市场老将,这一风向被市场解读为鲍师 傅要离职了,毕竟"增聘"这一举动几乎是基金经理离任前的"标配"。 因而,鲍无可的离职是意料之中,但走的这么快风云君还是有些稍感意外,业内不少人猜测他的下一 站或为私募。 这两年,不少绩优基金经理纷纷卸任出走,公募基金难道真要变成"私募的黄埔军校"? 注:如无特殊说明,全文数据截至2025年5月16日。 年化回报超15%的十年老将退场 鲍无可是市场里少数的"双十"基金经理之一,即基金经理从业年限超过10年、年化回报高于10%,他 目前只服务过景顺长城一家公募,而且一干就是15年多。 2009年12月,鲍无可加入景顺长城,先后担任研究部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职务,2014年6 月开始管理基金,后做到投资部投资副总监。 净值走势上,鲍无可管理的基金整体走势平稳向上,是业内为数不多、确实能让 ...
张坤卸任高管、鲍无可离职,公募告别明星时代,基金经理团队制或成主流
搜狐财经· 2025-05-20 15:54
出品|搜狐财经 作者|汪梦婷 "现在监管鼓励基金经理团队制,相当于大家比较公开透明,相互之间策略能够分享。"业内人士表示,"其实这样也好,只要基金公司能保证团队架构的基 本稳定,走一两个人没事。" 公募行业"去明星化"加速。 近期,百亿基金经理鲍无可正式离职,"公募一哥"张坤官宣卸任易方达副总,过去基金行业"投而优则仕"的潮流出现逆转。 据统计,截至5月19日,今年已有141位基金经理离任,超过去年同期。过去的2024年,基金经理离任数量续创新高,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任,包括中 庚基金丘栋荣等知名基金经理。 知名基金经理离职传闻落地 5月17日,景顺长城基金连发8条公告,宣布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于离职,其管理的8只基金产品也同时卸任。 公告还透露,鲍无可不会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并已按规定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注销手续。此前的4月12日起,鲍无可旗下8只基金产品接连增聘基金经 理,已引起业内人士以及投资者的猜测。 公开资料显示,鲍无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具有 17 年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验,曾担任平安证券行业研究员,2009 年 12 月加入景顺长城基金,历任研 究部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14 年 ...
景顺长城名将出走,知名基金经理变动频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8 17:16
景顺长城基金经理变动 - 景顺长城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辞职,卸任旗下8只在管基金,管理规模合计超150亿元 [1] - 鲍无可管理的8只产品合计规模达162.07亿元,其中景顺长城价值边际A任职回报62.60%,年化回报10.87%,同类排名前2% [2] - 景顺长城基金在管公募产品规模为6151.45亿元,其中货币基金1843.87亿元,非货基金4307.58亿元 [3] 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鲍无可管理的景顺长城能源基建A任职回报374.35%,年化回报15.36% [2] - 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A任职回报185.32%,年化回报12.39% [2] - 华商基金周海栋离任前管理资产规模达293亿元 [4] 行业变动趋势 - 2025年开年至今已有138位基金经理离任,远高于去年同期 [1] - 华夏基金周克平3月8日卸任全部在管产品,随后从公司离任 [4] - 工银瑞信基金"FOF一哥"蒋华安4月17日卸任9只FOF基金经理 [5] 基金公司应对策略 - 景顺长城在鲍无可离职前已陆续为其在管产品增聘基金经理 [3] - 行业普遍采用提前增聘再卸任的策略减少基金经理变动冲击 [5] - 公募基金转向团队化运作,持续"去明星化" [1]
景顺长城名将鲍无可离职,年内超百位基金经理“出走”
环球网· 2025-05-18 10:21
基金经理变动 - 景顺长城基金核心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于5月16日离职,其管理的8只基金产品同日卸任 [1] - 鲍无可2009年12月加入景顺长城基金,2014年6月起担任基金经理,离职前担任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投资经理年限近11年 [1] - 截至卸任前,鲍无可管理规模达162.07亿元,旗下在管产品包括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价值领航两年持有混合等多只明星基金 [1] 投资业绩表现 - 鲍无可代表产品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任职回报374.75%,年化回报15.37% [3] - 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任职回报185.82%,年化回报12.42% [3] - 景顺长城价值领航两年持有混合任职回报97.09%,年化回报14.08% [3] 市场观点 - 鲍无可在今年一季报中表达对AI的关注,认为DeepSeek的出现对全球股票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3] - 他指出Transformer技术红利已被充分挖掘,后续AI行业技术发展需寻找新迭代点 [3] - 若缺乏新突破,AI能力或止步当前,这对大部分AI相关公司不利 [3] 离职影响 - 今年4月12日,景顺长城已为鲍无可管理的多只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包括刘苏、张仲维、王勇等 [3] - 年内已有135位基金经理离职,反映出基金行业人才流动加剧 [4] - 资深基金经理离职可能给原基金公司带来投研团队衔接、投资策略延续等挑战 [4] 行业趋势 - 市场关注景顺长城后续投研团队衔接安排,考验公司投研体系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团队化建设延续投资策略稳定性 [4] - 基金行业需要解决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完善投研体系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的问题 [4] - 投资者需要更加关注基金经理变动后基金产品的后续表现 [5]
传言落地!明星基金经理确认离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7 19:53
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 - 景顺长城基金于2025年5月17日发布8则公告,宣布鲍无可卸任包括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型基金在内的8只产品,离职原因为个人原因 [1] - 离职前管理基金总规模达162.07亿元,最佳任期回报率为375.01%,累计任职时间10年又326天 [9][10] - 接管其产品的四位接任者均为从业超过15年的资深基金经理 [4] 投资业绩与风格 - 最近5年产品最大收益率94.31%,最大回撤仅11.31%,波动率和回撤控制优于90%同类产品 [5] - 持仓风格强调低估值,重仓股市盈率、市净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牛市表现平稳但熊市抗跌能力突出 [11] - 长期重仓紫金矿业并精准把握其上涨周期,2022年四季度开始布局并在2023年一季度后逐步减仓 [11] - 明确回避AI概念股,认为Transformer技术红利已见顶,需等待新迭代点出现 [11] 公募行业变革影响 - 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叠加2023年费率改革和降佣政策,对券商研究所收入造成连续冲击 [13] - 公募佣金率从万八降至万四,倒逼基金提升产品收益能力,市场更青睐能穿越周期的资深研究员 [13] - 年轻研究员晋升首席机会减少,行业首席高薪挖角现象将集中于资深专家群体 [14]
多名公募老将同日卸任引关注,年内基金经理离职潮持续发酵
南方都市报· 2025-05-17 17:30
公募基金行业人事变动概况 - 5月17日多家公募基金密集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涉及景顺长城、华夏基金、鹏华基金等14家基金公司,单日共有27只基金变更基金经理 [2][3] - 年内公募基金经理变动已达138起,同比增幅22.1%,行业人才流动加速趋势显著 [2][5] - 2024年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任,较2023年增加15.71%,连续四年离任人数超300位 [5]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案例 - 景顺长城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卸任8只在管基金(总规模162.07亿元),其代表作景顺长城能源基建A任期回报374.75%,年化回报15.37% [3] - 华夏基金郑鹏离任2只QDII基金(华夏全球股票QDII任期回报44.23%,华夏海外聚享混合QDII任期回报63.98%),其离职被视为公司QDII业务重要调整 [3] - 鹏华基金刘涛、宝盈基金侯嘉敏(任期亏损53.93%)、中航基金汪应伟等资深人士同日卸任 [4] 行业变动驱动因素 - 市场波动加剧导致明星基金经理业绩压力增大,部分因考核未达标被动离职 [6] - 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收益基金经理物质回报与付出不匹配 [6] - 行业"去明星化"趋势加速,如张坤、杨谷等副总级基金经理回归投资一线,反映对专业能力的重新重视 [6] 投研体系转型方向 - 基金公司需完善平台型、团队制投研体系,提升研究覆盖深度和市场响应速度 [6] - 通过体系化运作替代个人明星效应,强化投研整体能力 [6]
官宣!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
证券时报· 2025-05-17 16:03
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事件 - 景顺长城基金核心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于5月16日离职,卸任管理的8只基金产品 [1][3] - 鲍无可管理总规模达162.07亿元,包括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价值领航两年持有混合等明星产品 [1][4] - 其代表产品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任职回报达374.75%,年化回报15.37%,展现长期价值投资有效性 [6] 基金经理业绩与市场影响 - 鲍无可管理的多只产品实现超额收益,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价值领航两年持有混合任职回报分别为185.82%和97.09% [6] - 鲍无可在一季报中表达对AI技术发展的关注,认为DeepSeek能力追平OpenAI后行业需寻找新迭代点 [7] - 其离职前已有增聘基金经理动作,市场对景顺长城投研团队衔接与策略稳定性存关注 [7] 行业离职潮与政策背景 - 2024年截至5月16日,全行业135位基金经理离职,较去年同期108人增长25% [9] - 华安基金李欣、华商基金周海栋(管理规模293.47亿元)等百亿级基金经理年内相继离职 [9]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化基金经理考核,薪酬与长期业绩挂钩加速职业调整 [10][11] - 行业转向"去明星化"与团队化转型,头部公司弱化个人品牌依赖 [11]
官宣!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
券商中国· 2025-05-17 13:10
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事件 - 景顺长城基金核心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于5月16日离职,并卸任管理的8只基金产品 [1][3] - 鲍无可离职前担任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投资经理年限近11年,管理规模达162.07亿元 [1][6] - 其管理的8只基金包括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价值领航两年持有混合等多只明星产品 [4] 鲍无可的投资业绩 - 鲍无可代表产品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任职回报达374.75%,年化回报15.37% [5][6] - 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任职回报185.82%,年化回报12.42% [6] - 景顺长城价值领航两年持有混合任职回报97.09%,年化回报14.08% [6] 鲍无可对AI行业的观点 - 鲍无可在一季报中表达对AI行业的关注,认为DeepSeek能力追平OpenAI意味着Transformer技术红利已被吃透 [7] - 他指出AI行业需要找到新的技术迭代点,否则能力可能止步于当前状态 [7] 基金经理离职潮 - 截至5月16日,年内已有135位基金经理离职,较2023年同期增长25% [8][9] - 离职的知名基金经理包括华安基金李欣(管理规模未披露)、华商基金周海栋(管理规模293.47亿元)、华夏基金周克平等 [9] 行业转型与考核机制调整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基金经理薪酬与长期业绩深度挂钩 [10] - 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应明显下降 [10] - 行业正从依赖个人品牌转向投研团队协作模式,加速部分从业者的职业调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