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书院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传承书院文化 书香浸润乡村(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25 05:52
书院文化传承 - 江西书院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鹅湖书院等历史名院,文宇阁书院延续了这一传统并成为现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 万载县历史上曾有49所书院,如张岩书院、龙河书院等,部分书院如龙河书院已发展为现代教育机构(万载中学),体现书院文化的持续影响力 [4] 文宇阁书院概况 - 书院由80后创始人袁宇建立,现为江西省最大民办公益图书馆,藏书300余万册(含图书260万册、期刊10万册、古籍1000余册),年服务读者超10万人次 [4][10] - 书院免费开放并实现与万载县图书馆通借通还,30万册图书进入全县流通系统,辐射周边31个行政村10万余群众 [5][6] - 政府通过文化产业扶持项目投入575万元资金支持书院建设,提供45亩集体用地,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 [5] 地方文献与学术价值 - 书院收藏30多万种地方文献,包括5.7万种新编地方志(接近国家图书馆数量)、校史校志及家谱,涵盖政治、经济、民俗等多领域,具有"补史之缺"的学术价值 [8] - 国家图书馆专家协助编录《文宇阁藏中国新编地方志(提要)目录》,未来计划推进文献数字化以扩大传播 [8][9] - 红色文化展览馆收藏1万件红色藏品和3万册特色藏书,累计接待15万人次,6万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活动 [13] 社会影响与活动 - 书院开展阅读推广、理论宣讲等活动,2024年举办300余场活动,参与干部群众达2万余人次 [12] - 镇馆之宝为全套1500册文渊阁版《四库全书》(2008年以52万元购得),旨在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12] - 书院理念强调"藏书开放",通过免费借阅和无门槛服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图书丢失率极低印证村民惜书风尚 [5][6]
平陆运河风物志㉖ | 百年铜鱼化龙时
广西日报· 2025-05-10 10:24
铜鱼书院与新教学楼相得益彰。 春夏之交,满目葱茏。午后斜阳如窃读的学童,爬上钦州市小董中学的百年青砖古墙,身影越探越长。 比斜阳更悠长的,是院墙里的琅琅书声。这清越之音已在铜鱼山下、小董江畔萦绕130余载。 记者跟随小董中学办公室主任黄达悦,沿着小路右拐,来到铜鱼路18号——铜鱼书院大门。大门门额及两侧以灰白花岗岩为底,阴刻的"铜鱼书院"四个 大字雄浑遒劲,楹联"铜柱功勋地,鱼龙变化时"仿佛破石欲出。 "此联为清末举人王士宗所书。"黄达悦轻抚楹联,道出典故。"铜柱功勋地",出自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立铜柱的事迹,既暗合书院所在地铜鱼山之 名,又寄托了书院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像马援一样人才的地方;"鱼龙变化时"则引用民间传说,意指这里的学生将会成为国之栋梁。 步入前厅,一面镜式屏风如文化屏障,隔绝尘世喧嚣。 穿过前座,一个小型运动场映入眼帘。"这里原是中座孔圣楼,1988年因年久失修成危房拆除。"黄达悦满是遗憾。 "当年东西包廊各有五个书斋,每斋悬一字,十斋的10个字连起来正好是一副对联: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黄达悦的解说,透着对先贤巧思的叹 服。 采访回程时,夕阳西沉,新校舍与老书斋叠影交织,那些曾在此伏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