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才培养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待定义的大湾区大学 湾大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央视网· 2025-09-14 10:14
9月2日,大湾区大学首届开学典礼举行,在师资、待遇、教学模式上全方位"出圈"。本期节目邀请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湾区大学创校负责人田刚,分享"待定义"背后,大湾区大学在人才培养、校企合 作、教学创新等方面的新理念与新举措。 ...
齐翔腾达“三招”为新职工成长筑基
中国化工报· 2025-09-08 10:31
人才培养机制 - 公司实施双导师制度 为新职工配备业务导师和政治导师 业务导师传授专业技能与实战经验 政治导师关注思想动态并引导职业观价值观 [1] - 构建立体化培训赋能体系 覆盖全员并贯穿全程 结合线上线下及理论与实践 打造党委加支部等多维度思政课堂 [1] - 通过新职工座谈交流会及工匠人才培养座谈会 建立公司领导与青年职工的沟通桥梁 [1] 实践与能力提升 - 将新入职大学生安排到关键岗位和重点工程项目 采用一对一带徒方式进行深度实践 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工况 [2] - 开展技术比武 岗位练兵和青工技能大赛 全面检验新入职员工综合素质 发掘高技能人才并树立标杆 [2]
“香江学者计划”和“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获选结果公布 广东29名博士后入选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05 16:02
项目入选情况 - 广东共有29名博士后入选2025年度计划 其中26人入选湾区项目 3人获中央资金资助 [1] -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入选数居前列 [1] - 佛山 东莞 湛江 横琴等地实现入选零的突破 湛江入选3人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次入选 [1] 项目实施背景 - 香江学者计划和澳门青年学者计划分别于2010年 2018年起实施 在海内外知名度较高 [1] - 2025年四方机构联合实施湾区项目 支持不超过30名广东优秀博士后赴港澳开展2年研究 [1] 项目合作成效 - 港澳高校提出399个博士后项目岗位 全面覆盖港澳知名高校 [2] - 广东省收到343个博士后申报 占全国总量超三分之一 [2] - 入选项目覆盖港澳名校优势学科 与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契合 [2] 重点领域分布 - 先进制造 医学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占比超80% [2] - 通过项目+港澳导师+博士后模式打通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与产业落地壁垒 [2] 合作成果转化 - 实现粤港澳三地人才培养 科研资源 产学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互补共赢 [2] - 开辟粤港澳博士后联合培养新通道 [2]
启迪控股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政府、阿斯塔纳IT大学签约
证券时报网· 2025-09-04 10:35
公司合作动态 - 启迪控股与阿拉木图市签署合作备忘录 聚焦创新载体与科技园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领域务实合作 [1] - 公司与阿斯塔纳IT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围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 联合科研和学术会议举办展开合作 [1] - 合作旨在为两国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 [1] 行业合作方向 - 中哈企业家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推动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双边合作 [1] - 合作聚焦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 通过人才交流和联合科研促进技术转化与产业孵化 [1] - 科技园建设成为合作重点 旨在构建跨国创新载体 深化产业与学术界的务实合作 [1]
TCL科技: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坚持走精细化人才培养路线
证券日报· 2025-09-02 18:40
公司人才战略 - TCL科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并坚持走精细化人才培养路线 [2] - 公司不断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并贯彻以一流人才成就全球领先的人才理念 [2] - 人才战略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2]
打造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华日报· 2025-09-02 06:20
农科教育改革背景 - 我国农科人才培养体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存在结构性适配问题[1] - 2010年起扬州大学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地政府首创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 - 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鼓励校地合作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2] 区域人才需求特征 - 江苏省苏南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呈现"高龄化、低学历、高流失"特征[3] - 张家港市2010年率先启动合作计划破解农业转型人才瓶颈[3] - 常熟市2014年跟进实施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3] - 昆山市2023年加入合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3] 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 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实现政策联动、资源互通和过程共管[4] - 地方政府出台学费全免、定向就业等激励政策[4] - 学校配套实施弹性学制、学分互认等灵活措施[4] - 地方农业专家参与教学 学校教授担任地方科技顾问形成人才双向流动机制[4] 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 构建"三维融合"育人格局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5] - 打造"双链耦合"课程体系按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思路构建基础通用+岗位定制模块化课程[5] - 创新"经纬纵横"训练模式以"三田"为载体构建全程化实践体系[5] - 实施"大田种植训练计划"学生分组负责耕—种—管—收—售全流程管理[5] 质量保障机制 - 创新"双导师+双课堂+双论文"质量闭环系统[6] - 理论课与田间课学时比达到1∶1[6] - 学术论文考察科研能力 调研报告评估实践水平[6] 人才培养成效 - 学生获得多项国省级奖项[7] - 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8个月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60%[7] - 近90%毕业生扎根"三农"领域[7] - 50余人成长为农业农村局骨干、村"两委"负责人等管理人才[7] - 240余人成为农技站、村委会等一线骨干力量[7] 模式创新价值 - 制度创新将政策保障、资源整合、过程共治融为一体形成可持续协同治理框架[8] - 路径创新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发展成长路径[8] - 文化创新将传统耕读教育赋予新时代内涵重塑知与行相统一、学与用相结合农科文化[8] 模式推广条件 - 依赖地方政府强烈需求与政策支持[8] - 需要高校农科优势与改革意愿[8] - 依托区域经济支撑能力[8] - 江苏省已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8] - 欠发达地区需调整政策力度与资源投入方式[8]
2025中瑞商业大奖隆重揭晓:表彰卓越商业成就,共庆中瑞建交75周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8 20:01
活动背景与意义 - 中瑞商业大奖于8月27日在北京揭晓2025年度五大奖项获奖名单 旨在庆祝瑞士企业在华商业成就及纪念中瑞建交75周年 [2] - 活动由中国瑞士商会主办 联合瑞士驻华大使馆共同呈现 吸引超过400位政商界嘉宾出席 包括瑞士联邦院议长安德烈亚·卡罗尼和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郭树清 [2] - 该大奖自2013年首次举办 第七届聚焦创新、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和中瑞商业合作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 [4] 奖项设置与评选机制 - 本届新设传承奖 授予具有瑞士品牌标识且在中国持续运营超过20年的企业 象征中瑞长期互信合作精神 [6] - 共45家企业入围提名 评审结合公众投票和独立专家评审团意见 专家来自学术界、政府机构及商界 [15] - 评审团高度评价参评企业在创新、可持续发展与商业卓越方面的努力 称获奖者为领域先锋 [15] 获奖企业名单 - 创新先锋大奖:中小企业彼岸(Bien-Air)和大型企业布勒(Bühler) [17] - 可持续发展大奖:中小企业瑞妍(Cellcosmet)和大型企业雀巢(Nestlé) [17] - 数字化转型大奖:中小企业缔瑞(TeamWork)和大型企业瑞士再保险(Swiss Re) [17] - 人才发展大奖:中小企业瑞斯丽(Swisstouches)和大型企业苏尔寿(Sulzer) [17] - 中瑞合作伙伴大奖: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日内瓦分行 [17] - 传承奖获奖企业包括ABB、奥赛能(Accelleron)、布勒(Bühler)、雀巢(Nestlé)、瑞银(UBS)等32家瑞士企业 [18] 政商界致辞要点 - 瑞士联邦院议长安德烈亚·卡罗尼强调75年来中瑞基于对话与务实精神合作 瑞士是首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 当前关系深化至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8][9] -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郭树清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将继续改善营商和投资环境并为双边经贸提供法治保障 [11] - 中国瑞士商会主席张志强指出商业是双边关系核心 推动两国联系、知识共享和价值创造 [13]
2025中瑞商业大奖在京揭晓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8 16:46
活动背景与规模 - 2025中瑞商业大奖由中国瑞士商会与瑞士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 吸引中瑞两国政商界400余名人士参与[1] - 该奖项自2013年首次举办 每两年一届 本届为第七届评选[1] 奖项评选维度 - 聚焦企业在创新 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转型 人才培养和中瑞商业合作方面的突出表现[1] - 新设传承奖 嘉奖在中国运营超过20年且具有鲜明瑞士品牌特质的企业[1] 双边关系发展 - 2025年正值中瑞建交75周年 瑞士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1] - 两国关系从自贸协定发展为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瑞士驻华企业通过创新与长期投入促进共同繁荣[1] 经济合作环境 - 中国经济被描述为韧性强 潜力大 活力足 是外资企业投资兴业沃土[2] - 中国将继续加强与瑞士立法机构交流合作 改善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 为双边经贸关系提供法治保障[2]
天职国际获会计知识大赛“双冠”
中证网· 2025-08-26 22:13
公司荣誉与成就 - 天职国际在北京市第四届会计知识大赛决赛中以绝对优势夺冠并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 多名队员荣获个人优秀奖 [1] - 天职国际在财政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中以显著优势斩获行业第一 实现全国与北京市大赛"双冠" [1] - 双冠成绩彰显公司在全国会计领域的领军地位和卓越的人才培养实力 [1] 人才培养体系 - 公司制定中长期高端人才提升规划 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1] - 实行员工导师制 针对不同职级 业务部门打造系列培训课程 [1] - 坚持最大限度把优秀年轻员工提携到重要岗位的人才战略 培养出年轻化 专业化 国际化高素质财会人才队伍 [2] - 已培养出百余位行业高端人才 2025年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入选名单中有4名人员成功入选 [2] - 合伙人团队已有多位90后 一批85后合伙人任职分所所长 [2] 专业研究能力 - 设有专业技术委员会 由资深合伙人牵头对会计准则 审计技术 风险管理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2] - 完成国资委 财政部 中注协等权威部门多项科研课题 参与编写多部专业著作和准则释义 [3] - 搭建职行作业系统 职巡预警系统 职慧AI应用平台等高效数智化系统赋能专业能力建设 [2] 发展理念与未来规划 - 公司创立于1988年 奉行专业立所 人才强所 以人为本理念 将人才视为发展核心动力 [1] - 秉持专业创造价值理念 未来将继续深化人才战略和专业建设 [3] - 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专业服务 [3]
山东能源单县能源:厚植人才“新沃土”
齐鲁晚报网· 2025-08-26 19:31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 公司探索"选、引、用、育、留"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 通过搭建平台和创新方法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及复合型技能人才队伍 [1] - 开展新入职大学生"一对一"及"一对多"师带徒活动 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方式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2] - 制定针对性师徒培训计划和目标 确保轮岗见习结束后熟悉岗位并掌握技能 [2] 年轻干部选拔机制 - 建立健全年轻干部选拔、培育、管理、使用机制 实施青年"蓄水池"培养计划并通过给岗位压担子激发人才积极性 [3] - 组织高校毕业生公开竞聘演讲答辩会 9个岗位18人次进入答辩环节 通过公开选拔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3] - 延伸"人才强企"战略 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 技能培训与竞赛体系 - 将人才队伍建设融入安全生产和创新创效工作 依托红色工匠研培基地和红色创客联盟开展技能比武与岗位练兵活动 [4] - 以"战训结合、实操锻炼、以考促学"为途径 结合提高全员素质与培育骨干人员深化岗位练兵活动 [4] - 对技能竞赛个人和团体前三名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经济奖励 包括"单能工匠""技术标兵""技术能手"称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