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搜索文档
王明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搜狐财经· 2025-11-21 07:06
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重要性 -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和维护经济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其稳定性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1] - 产业链本质是竞争力问题,决定全球分工位势,供应链本质是效率与安全的平衡,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 [1]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目标是实现内在稳定性、自主性和柔韧性,以应对外部冲击和封锁打压 [1]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现状与挑战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 [2] - 面临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和国内关键技术依赖外部、产业链存在断点堵点等挑战 [2] - 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已向东南亚转移,贸易战加剧了产业链外移和分化 [3] - 在基础制造工艺设备、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方面仍面临进口依赖度高和“卡脖子”风险 [4]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 - 现代化产业体系需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三大要求 [4] - 完整性指保持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先进性指高效集聚创新要素和拓展新赛道,安全性指实现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 [4] - 已在纺织服装、光伏、风电等产业构建完整产业链并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但结构性短板依然存在 [4] 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战略路径 -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补短板强弱项,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大财税政策支持,集中资源攻关薄弱环节 [5] - 推动短板产业补链,建立产业备份系统,确保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有替代来源 [6] - 着眼创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6] - 优化产业布局,对内打破行政壁垒、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外深化全球协作、融入国际分工 [7]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经济日报· 2025-11-21 06:18
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重要性 -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和维护经济安全的生命线 [1] - 产业链本质是竞争力问题,决定全球分工位势;供应链本质是效率与安全的平衡,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 [1]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体现在内在稳定性、自主性和柔韧性,能在外部冲击后较快自我适应 [1]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状与挑战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 [2] - 面临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美国视中国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并进行打压 [2] - 国内一些重要产业仍依赖外部技术,产业链稳定性不足,关键环节存在断点、堵点 [2] - 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出现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的情况 [3] - 在基础制造工艺设备、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方面仍面临进口依赖度较高、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4] - 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在产业链完整性、技术自主性等方面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 [4] 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战略方向 -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补链,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5] - 推动短板产业补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 [6] - 着眼创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强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6] -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机制 [6] - 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层次有韧性的发展网络,在国内国际两个维度优化布局 [7] - 对内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分工,打破行政壁垒,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7] - 对外深化全球产业协作,积极构建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通过高水平开放增强韧性 [7]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 - 现代化产业体系应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三个重要要求 [4] - 完整性是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 [4] - 先进性是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自主拓展产业新赛道 [4] - 安全性是实现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4]
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展一批高可靠、高强度、高品质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制造工艺
新浪财经· 2025-09-29 15:23
政策核心目标 -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1] -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1] 重点发展领域 - 在工业母机、农机装备、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医疗装备等领域尽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1] 具体实施路径 -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展高可靠、高强度、高品质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制造工艺 [1] - 促进铸造、锻造、电镀、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向绿色化、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1] - 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 [1] 支撑体系建设 - 围绕装备企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共性需求,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计量测试和检验检测中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