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海外版聚焦中国一汽: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559项
人民网· 2025-08-05 09:17
小众水果市场发展 - 小众水果如黄皮果在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增长迅速,价格约20元/斤,日销量达3000-5000斤 [5] - 广东省将小众水果列为特色支柱产品,推动标准化种植和产业升级,但整体产业化水平仍较低 [3][4] - 广西恭城地区黄皮果种植户通过电商渠道拓展销售,收入显著提升,线上销售占比扩大 [5] - 消费者对小众水果的需求受地域情感驱动,部分人群因怀念家乡口味而购买 [6] - 采购商关注小众水果品质和供应链稳定性,尝试与产地合作建立直采基地 [7] 中国一汽技术创新 - 公司近5年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559项,获专利授权12728件,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达100% [9][10][17] - 自主研发全主动智能底盘技术,实现转弯零侧倾、制动零俯仰,并推出"云妹智绘"平台生成30万张汽车设计图 [10][17] - 成功研制国产空气弹簧,将单车成本从1.5万元降至2000元,打破国外垄断 [17] - 攻克新能源汽车电池低温电芯技术,保障-30℃环境下电量保持率超80%,动力性不下降 [18][19] - 红旗制造中心实现71.4%产线自动化,焊装车间739台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率达100%,单车装配最快54秒完成 [13][16] 产销数据与战略布局 - 2026年上半年整车销量157万辆(同比+6.2%),其中自主品牌销量45万辆(同比+8.5%),自主新能源销量14.5万辆(同比+95.5%) [19] - 提出"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树立民族汽车品牌""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三大目标,聚焦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15][19] - 红旗文化展馆展示1958年手工打造的首辆红旗轿车,体现民族品牌历史传承 [13][15]
中国一汽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559项 自主攻关 向上向新(创新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8-04 05:53
科技创新成果 - 红旗天辇飞行汽车等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公司近5年技术突破,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559项,获得专利授权12728件 [1] - 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国产空气弹簧,将单车成本从1.5万元降至2000元,打破国外垄断 [3] - 新能源车型电驱系统、空气弹簧等核心零部件实现100%国产化,开发出全主动智能底盘技术 [3] - "云妹智绘"平台已生成近30万张汽车设计图,支持快速方案生成和草图渲染 [3] 智能制造能力 - 繁荣厂区整车装配最快仅需54秒,冲压生产线自动化率71.4%,焊装车间739台机器人实现焊接100%自动化 [2] - 焊装车间680多台机器人配备3000多个数据采集点,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焊接质量 [2] - 支持燃油车、电动车、混动车等多车型混线生产,日均产能约1000台 [2] 新能源技术突破 - 攻克汽车电池低温电芯技术,通过漠河极端测试保障低温环境下电量与动力保持 [4] - 低温电芯技术已应用于"红旗·天工"系列产品,解决寒冷地区电量衰减痛点 [4] 市场表现 - 2023年上半年整车销量157万辆(同比+6.2%),其中自主品牌销量45万辆(同比+8.5%) [5] - 自主新能源销量14.5万辆(同比+95.5%),合资品牌销量112万辆(同比+5.4%) [5] 战略方向 - 聚焦"高、精、尖、特"技术领域,推动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5] - 强化自主研发能力,目标实现技术自立自强与民族品牌国际化 [1][3]
国家发展改革委:拟加强政府投资基金 布局规划和投向指导
中国证券报· 2025-07-31 05:31
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与投向指引 - 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两份征求意见稿 旨在优化政府投资基金布局 防止同质化竞争和社会资本挤出效应 促进基金高质量发展[1] - 国家级基金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升级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跨区域重大项目 地方基金需结合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定位[2] - 产业投资类基金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创业投资类基金侧重新质生产力培育 支持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2] 基金投向调控原则 - 基金投向需符合国家生产力布局要求 避免投资结构性矛盾产业 新兴产业领域防止盲目跟风[3] - 同一政府原则上不重复设立同领域基金 但允许市场化接续支持 已设基金覆盖领域原则上不再新增同级基金[3] 基金评价与动态管理机制 - 建立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体系 涵盖政策取向符合性 投向布局优化和政策执行能力三大指标[4] - 设置负面行为清单 违规基金不予评价并采取约束措施 存量不符要求的基金鼓励整合重组或有序退出[5][6] 资金协同与长期资本作用 - 鼓励国家级与地方基金联动 通过联合设子基金等方式形成资金合力[2] - 强调长期资本属性 在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中增强投资延续性 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4]
广州: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打造应急科技硬实力
快讯· 2025-07-15 14:02
应急科技发展 - 广州市强调坚持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相结合,加快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 [1] - 广州市提出要强化应急科技赋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应急科技硬实力 [1] - 广州市计划加速成果转化,打造更多示范工程、应用场景,形成"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1]
拓展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新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7-15 06:04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挑战 - 当前存在"四不"难题:对接环节不协同导致"不能转" 评价环节不精准导致"不好转" 激励环节不到位导致"不想转" 教育环节不配套导致"不协同" [1] 科技创新新范式探索 - 推进基础研究"1820"策源行动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赋予科研自主权 [2] - 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建设三个基础研究中心 实施40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2] - 出台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制度建设实施意见 用好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 [2] 科研攻坚新方式 - 建立全省科研任务统筹协调平台 优化"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机制 [2] - 促进"产学研用金"横向融通和"科学—技术—创新"纵向贯通 [2] - 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 吸引外籍科学家合作 争取央地协同科技项目试点 [2] - 推广"概念验证+拨投结合+科创基金"前沿技术产业化支持模式 [2] 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 建立"孵化—转化—工程化—产业化"全链条贯通机制 [3] - 搭建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推动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 [3] - 实施"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 完善"揭榜挂帅"分类激励 [3] 应用场景新模式 - 编制太空场景、超人场景、泛在智能物联场景等应用规划 [3] - 建立"社会需求+场景应用"牵引模式 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所 [3] - 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 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 [3] 产业创新布局 - 打造"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南京苏州主承载区 三大科创圈 [4] - 构建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 形成"五沿"融合新格局 [4] - 完善"1650"和"51010"产业集群体系 [4] 创新载体建设 - 培育100家"链主"企业 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 10000家专精特新企业 [5] - 建设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的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矩阵 [6] - 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5] 产业升级路径 - 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 推进智改数转网联 [7] -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7] - 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7] - 加快"东数西算"工程建设 发展"数智云网链"数字产业 [7] 创新生态营造 - 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 发挥政府基金作用 [8] - 完善"1+5+13+N"营商环境制度体系 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 [8] - 推进"一件事"全流程线上办理 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 [8]
全球揭榜挂帅 45项关键技术需求发布
苏州日报· 2025-07-11 08:16
2025苏州市产业关键技术全球"揭榜挂帅"榜单发布 - 榜单包含45项关键技术需求,总投入金额达54.12亿元 [1] - 需求涉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领域 [1] - 单条需求最高投入2.5亿元,超1亿元的需求共23个 [1] 产业领域分布 - 涵盖苏州"1030"所有产业集群,包括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高端装备、新兴数字产业、新能源汽车、软件与信息服务、先进材料、高端纺织等 [1] - 项目需求聚焦企业技术升级、科研机构前沿攻关及政策驱动的国产化与绿色创新 [1] 支持政策与项目落地 - 对揭榜成功项目按揭榜金额的50%给予每项最高1000万元支持 [2] - 发布40个落地项目,包括15个区域中心合作项目、15个校企联合攻关项目、10个重大科技招商项目 [2] - 中国科大苏州高研院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牌入驻 [2]
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52
科技创新战略定位 - 创新被定位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和第一动力[1] -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要素[1] - 科技创新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与民族兴衰直接关联[2] 国际科技竞争格局 - 前沿技术呈现群体性突破态势,涵盖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六大领域[2] - 人工智能和量子科技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2] - 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基础研究的突破具有决定性作用[2] 国内科技发展路径 -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成为新动力源[2] - 历史沿革显示科技创新战略持续升级:从"向科学进军"到"创新驱动发展"再到"建设科技强国"[2] - 当前阶段亟需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资源驱动减弱的发展瓶颈[2] 核心技术攻关部署 - 关键核心技术被定义为"国之重器",其自主可控关乎国家经济安全[3] - 技术攻关聚焦四大方向: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3] - 实施路径强调全链条布局,涵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三位一体[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科技成果转化表现为新产业催生和传统产业深度转型[3] - 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3] - 构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转化基础设施,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通道[3]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科技创新通过赋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等六大领域支撑产业升级[3] -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3] - 产业需求导向的科研攻关模式正在形成,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3]
期待更多“鸿蒙时刻”(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09
国产操作系统突破 - 华为发布两款全新鸿蒙电脑 标志着国产操作系统在个人电脑领域实现从内核层自主可控的重要突破 [1] - 全球操作系统市场高度集中 微软Windows和苹果MacOS在PC领域合计市占率接近90% 国产系统面临研发周期长和产业体系不成熟等挑战 [1] - 国内科技界推动国产操作系统从"能用"到"好用"转变 部分产品已展现较强竞争力 [1] 科技领域逆袭案例 - 鸿蒙系统成长为全球三大移动操作系统之一 阿里云"飞天"系统实现百万级服务器协同 [2] - 太钢突破0.02毫米"手撕钢"技术 显示面板产业市占率从依赖进口提升至全球超70% [2] - 国产基因测序仪和RV减速器以超高性价比重塑全球市场格局 [2] 核心技术攻关经验 - 5G发展初期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组 [3] - 国产大飞机研制中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协同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3] - 需持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激发创新活力支撑关键技术突破 [3] 自主创新长期路径 - 实现自主可控需长期积累 明确方向后后发可先至 [3] - 从基础研究到企业实践 创新已深度融入产业生态 [3] - 保持战略定力 预期将出现更多"鸿蒙时刻"和技术逆袭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