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京剧电影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当水袖遇见蒙太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9 06:04
京剧电影工程概况 - "京剧电影工程"是国家级工程,自2011年启动,历时10余年完成21部经典京剧剧目电影化,集结全国16家京剧院团及28名京剧界和电影界权威人士参与艺术指导[2] - 国家京剧院承担《龙凤呈祥》《穆桂英挂帅》等5部影片创作,北京京剧院完成《状元媒》《赵氏孤儿》等6部影片,其中《红鬃烈马》联合吉林、贵州、台湾等地名家拍摄[3] -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出品发行12部影片,采用"京剧为本,电影为用"原则,通过电影语言升华戏曲意境[5] 艺术与技术融合 - 影片创作结合现代科技:如《四郎探母》运用虚拟拍摄技术构建场景,《文姬归汉》通过电影手法精炼冗长唱段,《大闹天宫》采用多角度镜头展现武打细节[6] - 《满江红》《红鬃烈马》使用CG动态国画背景和电影视效,如黄河岸边场景推动剧情,寒窑18年时光通过山水画卷流转呈现[7] - 导演团队注重表演细节捕捉,多景别拍摄演员神态、身段,例如于魁智饰演岳飞时通过镜头强化表演特征[7] 传承与传播 - 工程覆盖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从80岁的叶少兰到中生代于魁智、李胜素,再到青年演员王艳,记录京剧艺术代际传承[8] -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多元传播:2025年"五一"期间在6城市露天放映6部影片,全国120家影院长线展映12部作品,大观楼影院定点放映21部影片[10] - 影片国际影响力显著: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连续10年展映)、海南国际电影节,并在美、日、欧等地获奖,如《大闹天宫》在德国文化交流活动中获赞誉[10][11] 文化价值与创新 - 21部剧目涵盖200年京剧史精华,包括《锁麟囊》等传统经典、《满江红》等新中国剧目、《贞观盛世》等改革开放后新创作品,体现艺术价值与精神传承[2] - 电影化创新突破舞台局限:演员调整程式化表演使其更贴近生活,如李胜素在拍摄时"收"表演力度,于魁智适应镜头表现[8] - 中国电影博物馆设立专题展览展示创作历程,计划数字化升级以增强沉浸感,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11]
书写京剧光影的新故事(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5-08 07:00
京剧电影工程背景 - 2011年启动的国家级工程 由中央领导倡导 中宣部支持 旨在弘扬民族文化 记录京剧表演艺术 [2] - 依托中影全产业链优势 以年均1部节奏完成12部经典剧目改编 包括《四郎探母》《红楼二尤》等 [2] - 工程核心在于融合京剧程式化表演与电影视听语言 保留虚拟动作等传统元素同时增强现代观众接受度 [2] 艺术融合创新实践 - 《满江红》拍摄中通过特效还原黄河实景 多机位捕捉表演细节 如岳飞面部特写 平衡舞台写意与电影真实感 [3] - 采用电影技术弥补舞台局限 如将风波亭还原为古建筑 增强画面冲击力 [3] - 创作过程强调"一棵菜"精神 老艺术家叶少兰80岁仍坚持练功 带伤完成《群英会·借东风》高难度舞剑片段 [3][4] 市场推广与文化活动 - 2025年"五一"期间 中影在120家影城长线放映12部京剧电影 重点覆盖银发观众群体 [4] - 4月28日启动"运河梨园夜"活动 在京杭大运河沿线6城露天放映6部影片 通过二级市场平台扩大传播 [4] - 放映活动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强化传统艺术与现代传播的时空联结 [4] 产业价值与社会意义 - 构建京剧影像档案系统 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表达路径 [2] - 电影载体有效扩大京剧受众 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如叶少兰所述"守正与创新"的实践典范 [4] - 中影作为实施主体 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传播的双重目标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