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育用留
搜索文档
宁夏“引育用留”全链条激活人才活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1:06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 职称评审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行,对45个系列(专业)评审条件进行全面修订,不再将论文、学历作为申报硬性门槛,转而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和实际贡献[1] - 改革创新推出突破层级限制的评审办法,打破户籍、身份、档案等制约,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满7年可直接申报中级职称,满15年可参评副高级职称[1] - 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至今已有416名农民获评高、中、初级职称,并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双定向”职称政策,实现县市全覆盖[2] 人才队伍规模与结构 - 宁夏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42.8万人[1] - 依托“两山一院”建设预引进在读优秀博士56名,使宁夏博士总量达到2488人[2] - 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42家,累计招收149人,目前在站69人,专项投入超过1000万元[2] 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 - 新修订的《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认定目录》将人才分为A至E五类,经认定者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并享受“绿色通道”医疗、子女入学等服务[2] - 截至目前,已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3376人[2] - 落实21项高层次人才优厚待遇,全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2]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 持续推进人社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建成“塞上江南”人才温馨服务站和外国人工作居留联办服务站,提供16项暖心服务事项[3] - 设立20个灵活就业人员职称代理评审机构,方便人才就近申报[3] - “互联网+人才服务”加快推进,人才认定、选拔、职称评审等业务逐步实现在线办理,服务效能持续提升[3]
发力“引育用留”优化人才布局
经济日报· 2025-06-17 07:12
人才区域布局政策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 [1] - 当前人才分布不均衡问题突出,中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和使用效益较低,需加强"引、育、用、留"体系建设 [1] 人才流动机制优化 - 需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创新突破人才流动壁垒,完善政策引导、市场配置、服务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 [2] - 构建"需求牵引—政策松绑—市场调配—服务赋能"全链条政策体系,探索双向挂职、短期工作等柔性流动方式 [2] 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 - 中西部高端人才占比较低,需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精准绘制产业需求人才图谱 [3] - 实施"强省会"战略辐射周边,支持县域经济围绕特色产业构建差异化"人才池",促进跨区域产业链与人才链共振 [3]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 中西部高校需建立"要素识别—需求转化—教育供给"响应机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对接区域生态、能源等特色产业 [4] - 深化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提升东中西部高校联合培养机制 [4] 区域人才协作模式 - 东部聚焦科技创新人才,中部集聚制造业人才,西部突出特色产业人才,需优化产业转移模式共建飞地园区 [5] - 构建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数据开放,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