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才链与产业链共振
icon
搜索文档
以“柿”为媒,中国三星助力富平湾里村“人才链、产业链”共振
新华网· 2025-10-29 17:24
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归巢筑梦来"。在陕西富平县湾里村,正以柿子为媒,悄然构筑起一个吸 引人才的"强磁场"。 柿子产业红火的陕西富平县湾里村 柿染工坊主理人陈晨,深耕房地产行业十年,2024年以非遗植物染布为起点,通过线上平台打开柿 染产品销路;西安美院教授潘璠、石历丽化身"乡村非遗文创设计师",将学术研究与乡村实践结合,推 动柿染从乡村走向国际艺术舞台。 从"返乡人才"到"外来创客",不同背景的人才在湾里村扎根、生长,让柿子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 满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产业。这场蝶变的背后,是返乡归巢客、外部新创客、本土新农人 的"协同发力",是"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共振",更是中国三星"分享村庄"项目的精准赋能——推 动湾里村从传统村落跃升为富平县特色产业样板和三产融合未来乡村样板,为乡村人才搭建起可干事、 能成长的"舞台"。 新职业兴起:多元人才扎根乡村"各显神通" 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湾里村的人才故事,源自一群"恋家"的归人对柿子产业的执念。而他 们的归来,也让乡村新职业有了具象模样,既带着专业素养与创新思维为村里柿子产业注入活力,更 让"老行当"焕发"新生机"。 柿 ...
发力“引育用留”优化人才布局
经济日报· 2025-06-17 07:12
人才区域布局政策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 [1] - 当前人才分布不均衡问题突出,中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和使用效益较低,需加强"引、育、用、留"体系建设 [1] 人才流动机制优化 - 需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创新突破人才流动壁垒,完善政策引导、市场配置、服务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 [2] - 构建"需求牵引—政策松绑—市场调配—服务赋能"全链条政策体系,探索双向挂职、短期工作等柔性流动方式 [2] 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 - 中西部高端人才占比较低,需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精准绘制产业需求人才图谱 [3] - 实施"强省会"战略辐射周边,支持县域经济围绕特色产业构建差异化"人才池",促进跨区域产业链与人才链共振 [3]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 中西部高校需建立"要素识别—需求转化—教育供给"响应机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对接区域生态、能源等特色产业 [4] - 深化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提升东中西部高校联合培养机制 [4] 区域人才协作模式 - 东部聚焦科技创新人才,中部集聚制造业人才,西部突出特色产业人才,需优化产业转移模式共建飞地园区 [5] - 构建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数据开放,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