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链与产业链共振
搜索文档
以“柿”为媒,中国三星助力富平湾里村“人才链、产业链”共振
新华网· 2025-10-29 17:24
文章核心观点 - 陕西富平县湾里村以柿子产业为核心,通过吸引本土返乡人才与外部新创客,实现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共振,并借助中国三星“分享村庄”项目的精准赋能,从传统村落跃升为三产融合的未来乡村样板 [1] 人才振兴模式 - 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如柿子“主理人”杨维娜于2016年返乡,推动柿饼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并开拓柿染新赛道 [2] - 外部人才如深耕房地产行业十年的柿染工坊主理人陈晨,于2024年以非遗植物染布为起点,通过线上平台打开柿染产品销路 [5] - 高校人才如西安美院教授潘璠、石历丽化身乡村非遗文创设计师,将学术研究与乡村实践结合,推动柿染走向国际艺术舞台 [5] 产业发展与融合 - 产业发展从传统柿饼加工,延伸出柿漆生产、柿染非遗工艺、研学旅游等三产内容,构建起完整的柿子产业体系 [6] - 中国三星“分享村庄”项目于2018年落地,以“多维帮扶、多产互融、多业兴旺”的战略规划产业,推动三产融合 [2][6] - 模式创新建立“合作社及村民主导+爱心企业赋能+社会组织专业化实施”的运作机制,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合作社组织力与农户积极性 [6] 赋能平台与可持续机制 - 中国三星“未来教室”在湾里村落地,成为集培训、教学、服务于一体的空间,为村干部提供产业培训,并支持高校开展微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 [7] - 该空间也作为村里孩子的成长屋,提供自习空间并邀请县城教师辅导学业,以教育为乡村埋下未来的种子 [7] - 中国三星于2025年4月在四川广安市干埝村启动乡村振兴“未来学校”,为乡村人才培育与产教融合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7]
发力“引育用留”优化人才布局
经济日报· 2025-06-17 07:12
人才区域布局政策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 [1] - 当前人才分布不均衡问题突出,中西部地区人才竞争力和使用效益较低,需加强"引、育、用、留"体系建设 [1] 人才流动机制优化 - 需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创新突破人才流动壁垒,完善政策引导、市场配置、服务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 [2] - 构建"需求牵引—政策松绑—市场调配—服务赋能"全链条政策体系,探索双向挂职、短期工作等柔性流动方式 [2] 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 - 中西部高端人才占比较低,需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精准绘制产业需求人才图谱 [3] - 实施"强省会"战略辐射周边,支持县域经济围绕特色产业构建差异化"人才池",促进跨区域产业链与人才链共振 [3]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 中西部高校需建立"要素识别—需求转化—教育供给"响应机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对接区域生态、能源等特色产业 [4] - 深化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提升东中西部高校联合培养机制 [4] 区域人才协作模式 - 东部聚焦科技创新人才,中部集聚制造业人才,西部突出特色产业人才,需优化产业转移模式共建飞地园区 [5] - 构建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数据开放,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