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秸秆换肥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广西大学学子突破农业废弃物转化“卡脖子”技术, 8亿吨“生态包袱”变身“致富黄金”
核心技术突破 - 研发三元深共晶溶剂仿生催化体系,使秸秆腐殖酸提取率从50%提升至90% [2][4] - 采用接枝共聚技术,使腐殖酸产品中氮、磷、钾、硫含量超过行业标准34.5% [4] - 通过配位竞争诱导效应,将肥料利用率提升27%,腐殖酸含量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50% [2][4] - 实现24小时高效转化秸秆,解决了传统堆肥方式误农时的问题 [2] 商业模式与经济效益 - 首创“以秸秆换肥”模式,农民用废弃秸秆即可换取优质水溶肥 [5] - 该模式为农民节省了秸秆处理成本,例如玉米种植户每亩可节省200元雇人运输秸秆的费用,并通过换肥实现额外收益 [5] - 在河池拉并村的200亩甘蔗地应用后,因肥料效果提升使甘蔗长得更粗更甜,实现全村总增收32万元 [5] - 在来宾土办村的300亩水稻田应用,实现增收23万元,并带动军田村甘蔗每亩增收1400元 [5] 团队发展与研发历程 - 团队来自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项目负责人为博士生罗雅丹 [2] - 团队历时四年研发,经过600余次实验失败后最终成功 [2][4] - 研发基于深入的实地调研,团队走访了广西16个村庄的150余户农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