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修正
搜索文档
中国SaaS的价值修正期,还要多久?
36氪· 2025-10-24 16:23
行业现状与核心问题 - 2025年中国SaaS行业呈现双面性,一面是“AI+SaaS”和“全球化”的概念喧嚣,另一面是企业追求“并购”和“利润至上”的务实生存[2] - 行业经历深刻价值修正,超过80%的SaaS企业进行了大范围的“人员优化”,涉及销售和产研团队[2] - 过去依赖融资的增长模式受到质疑,行业需从“TO VC”转向“TO Customer”,聚焦价值交付和客户成功[1][14] “TO VC”模式的弊端 - 2015年前后资本蜂拥而入,SaaS创业公司以“新签客户数量”为唯一增长筹码,复制消费互联网的“融资换增长”模式[2][3] - 该模式在TO B领域引发恶性内卷,包括“零元进场”的价格屠杀、只关注新签客户而忽视客户成功的规模幻觉、以及因低价导致服务资源不足的“签单即烂尾”交付黑洞[3][4][5] - 这种模式被指为饮鸩止渴,损害企业利润、渠道生态和项目交付质量,对SaaS企业和终端客户均有害[5] - 2020年资本市场寒冬导致外部输血中断,行业泡沫破裂,在2020至2024年间出现全面“后撤”,部分明星企业消失[7] 向商业本质的回归 - 不以客户成功为基石、不以健康利润为目标的商业模式被证明不可持续[8] - 部分企业开始构建以“产品、生态、利润”为核心的“新三驾马车”发展路径[9] - 微盟集团在2025年年中实现上市后首次盈利,得益于“AI+SaaS”产品布局提升了客户粘性与单价,形成“技术投入-产品价值-商业回报”的正向循环[9] - 销售易与腾讯战略联手,摆脱资金困扰,重心转向产品打磨与生态协同,并明确拒绝参与“低价竞争”[10] - 北森通过收购酷学院补强AI学习体系,帆软则坚守“单品冠军”逻辑,要求每款产品均需通过PMF验证并实现独立盈利[11] AI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 全球范围内,Salesforce、ServiceNow等巨头已切换至“AI+SaaS”模式并实现增长,中国SaaS行业的进展相对缓慢[11] - 过去“烧钱后遗症”带来双重拖累:厂商侧因长期亏损而无力重投入新技术研发;客户侧因长期被低价策略“喂养”而对体现更高技术价值的新定价体系接受度有限[12] - 行业需先完成“内部革命”,肃清低价竞争乱象,建立基于价值的健康供需链条和企业自我造血能力,才能更好地投身AI和全球化[12] - 中国在AI基础设施(如腾讯、阿里、华为的基础大模型)和全球数据中心布局方面具备优势,可为已走上良性轨道的SaaS企业赋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