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京台青年龙舟竞渡共话友谊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5 12:31
活动概况 - 2025京台两岸大学生龙舟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举办,两岸12所高校120余名青年参与[4] - 参赛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高雄师范大学等[4] - 活动地点为北京通州大光楼码头,10支队伍参与竞渡[4] 赛事细节 - 比赛场景描述:鼓点声此起彼伏,桡手呐喊奋楫,船桨翻飞如群鸟振翅,龙舟如离弦之箭[4] - 台湾辅仁大学学生蔡尚麟首次实地参与龙舟赛,此前仅通过电视学习划船技巧[4] - 中国科学院大学龙舟队获得冠军,队长贾辉强调与台湾同学的情谊比名次更重要[5] 两岸交流互动 - 两岸学生赛前相互指导技术,如北大同学教授划桨技巧[5] - 赛后两岸学生合影、互换礼物、共同出游,建立真挚友情[5] - 台北学生孙健珉形容两岸学生互动"像家人一样互相鼓励"[5] 活动意义 - 台胞之家志愿者服务队提供专业服务,让台湾学生感受温暖[6] - 志愿者张立赓认为活动体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心意相通"[6] - 主办方强调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增进两岸青年友谊[6]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华社· 2025-06-30 11:23
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 博物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如环氧树脂胶、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提升文物修复效率和质量 [2] - 2023年与西北大学合作完成38件2级及以下病害青铜器的保护修复项目 [2] - 2024年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修复宝鸡出土的91件青铜器 [2] 数字化与沉浸式展览创新 - 2024年12月底完成数字化改造的"青铜铸文明"展览展出1100余件文物 [3] - 何尊等文物通过投影与三维动画技术实现纹饰动态展示,降低理解门槛 [3] - 参观者可体验西周青铜器铸造全流程,包括选料、制范、熔铸等互动环节 [3] 文创开发与IP打造 - 推出以何尊、鼎、簋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融合青铜器文物元素 [3] - 着力构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IP体系 [3] 教育与文化传播 - 2024年接待1300多批次、超15万名中小学生参观 [4] - 计划联合学校推出覆盖幼儿园至大学的特色课程 [4]
镜观·回响丨之江潮涌 文脉承新
新华社· 2025-06-28 21:54
浙江历史文化资源 - 浙江拥有从万年上山文化到百年红船的厚重历史脉络,形成完整的文明发展序列 [1] - 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早期稻作农业社会聚落形态 [5] - 皇朝墩遗址(距今9300-8000年)发现台地、环壕及水稻田遗迹,揭示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 [7] - 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5300年)出土6700余件文物及大量人工栽培水稻,为研究农业起源提供珍贵实物资料 [10] - 良渚文化遗址2013年入选世界10项考古新发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12] 海丝与运河文化遗存 - 朔门古港遗址(约1000年前)是国内结构最完整、年代最清晰的海丝港口遗址,再现海上丝绸之路节点景象 [18] -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与运河博物馆形成活态文化展示体系 [15][17] 现代文化保护与创新 - 杭州国家版本馆通过"盛世修典"项目数字化收录历代绘画,实现"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18][22]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2024年开放,举办宋画大展系统展示东方美学 [21][24] -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创排现实题材越剧《钱塘里》,推动传统戏曲现代化 [26] - 乌镇景区融合水乡非遗与现代科技打造"水灯会",包含十余组大型灯组及长街宴等活动 [26] - 良渚博物院运用AR技术提升国际展览体验,宋韵花朝节通过古装巡游活化传统文化 [27]
“北京礼物”及非遗文创亮相亚投行年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8 17:23
参展企业概况 - 参展企业包括12家非遗与老字号企业及"北京礼物"试点运营商,涵盖传统工艺、文房四宝、服饰、健康等类别 [1] - 传统工艺类企业包括工美、珐琅厂、菜百,文房四宝类包括荣宝斋、一得阁、戴月轩,服饰类包括瑞蚨祥、盛锡福,健康类包括同仁堂、吴裕泰 [1] - "北京礼物"专区由秀水街、北京华江文化集团两家试点运营商参与,展示专属好物和精品爆款 [1] 非遗体验与互动 - 参展企业引入10余项非遗体验项目,包括工美的京绣和叶画、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吴裕泰的宋代点茶、同仁堂的手工搓丸和阿胶熬制、盛锡福的皮帽制作、戴月轩的湖笔制作 [4] - 互动形式包括"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有效打破文化认知壁垒 [4] - 非遗转化的伴手礼如文创产品、冰箱贴、胸针、景泰蓝饰品、文房用品、茶叶、工艺品等备受欢迎 [4] 产品创新与销售表现 - 展售200余类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产品,融合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 [17] - "北京礼物"专区产品包括明十三陵凤冠造型冰箱贴、中轴线主题文创等 [17] - 一得阁突破传统墨业边界,推出墨汁灵感设计的香薰蜡烛、洗手液、护手霜等生活美学产品 [17] - 珐琅厂的景泰蓝饰品、瑞蚨祥的"国潮美学"蚕丝发簪等饰品销售火爆 [17] - 菜百与颐和园、北京动物园等文化地标合作开发的首饰文创系列产品展现独特魅力 [17] 外宾反馈与市场潜力 - 外宾对非遗及文创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部分参会代表留下企业信息并表示会后将前往门店参观购物 [4] - 外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表示欣慰,认为非遗及文创产品在国际性场合亮相有助于文化传播 [29] - 活动为国际交流搭建桥梁,未来有望通过更多国际会议活动推动非遗及文创产品走向更广阔舞台 [29]
文化和旅游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美好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6-26 05:54
本报北京6月25日讯(记者张雪)国新办25日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来自文化和 旅游领域的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古越是首批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11年来,他致力于传承红岩精 神,讲述红色故事。2024年古越和同事一起创建了红岩精神宣教劳模和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一方面推 动团队从"讲解服务型"到"学术引领型"转变,另一方面创新和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讲解路径。"我们是红 色文化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和英雄烈士的故 事,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的作用。"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25年来始终如一做一件事情——用文化温暖城市的建设者。"文化馆 人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为全民普及艺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市民能够走近艺术,提升国民的艺 术素养。"现在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更多元、更潮流,更注重场景的体验感,黄晓丽认为这要求文化馆 要顺应时代变化,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我们的秘诀是开门办馆,做大家的文化馆,办人民的文 化馆。我们已经构建起市镇村三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分 ...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新华网· 2025-06-25 22:47
文旅行业发展趋势 - 近年来文旅行业呈现"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入民众生活[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度持续攀升,国潮、国风、国货成为新消费热点[4] - 游客需求从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更关注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5] 文化创新与传播模式 - 东莞市文化馆构建"中央厨房"模式,通过总分馆体系覆盖全域,线上平台提供超1000种文化产品实现精准配送[3] - 红色旅游采用沉浸式讲解技术(如《心中的红岩》项目),显著提升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感知度[4] - 舞蹈剧目《只此青绿》等引发"跨城追剧"现象,汉服观众群体扩大显示传统文化演出市场潜力[5] 非遗产业化实践 - 赤水竹编通过"非遗+设计"模式与清华美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6] - 建立"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架构,形成竹编非遗工坊带动就业的乡村振兴路径[6] - 开发"吃用赏玩"全链条竹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研学线路实现非遗价值多元化转化[6] 文旅服务升级 - 导游角色转型为"文化翻译官",通过故事化讲解提升游客文化认同感[5] - 文化馆服务强调个性化定制(群众点单政府买单)与精品内容供给(如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3] - 博物馆利用情景再现技术增强参观体验,使历史事件获得当代情感共鸣[4]
文化融聚科技,经典贯通古今——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出版
新浪财经· 2025-06-19 13:14
丛书出版概况 - "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于2025年6月面世,包含5部著作:《〈孟子〉通识》《〈水经注〉通识》《〈周髀算经〉通识》《〈梦溪笔谈〉通识》《〈文心雕龙〉通识》[2] - 该系列自2022年推出第一辑以来,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出版,第四辑累计达20种,第一辑图书已实现6印、5印等多次加印[6] - 丛书定位为"聚合高校优秀学者最新研究成果,赓续传统文化、更新大众知识的大项目",每本约七八万字[6] 内容特色与主题 - 第四辑主题为"文化融聚科技 经典贯通古今",包含3部科技类(《周髀算经》《梦溪笔谈》《水经注》)和2部思想文化类(《孟子》《文心雕龙》)著作[6] - 《水经注通识》运用GIS系统建立数字高程模型,3D建模复原古代水利工程,实现"经典可视化"[12] - 《周髀算经通识》颠覆传统认知,揭示其本质为融合希腊天文学与印度宇宙模型的天文著作[14] - 《梦溪笔谈通识》创新性将作者沈括定位为"理工男"形象,降低阅读门槛[16] 学术价值与创新 - 作者团队均为领域权威学者:江晓原(天文学)、李晓杰(历史地理学)、王家葵(跨学科)、徐兴无(经学)、周兴陆(文论)[8] - 丛书突破大学通识教育范畴,将通识理念推广至全社会,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知识共识"[10] - 《文心雕龙通识》结合高考优秀议论文案例,回归文章写作学视角,提升现代读者写作能力[18] 出版意义与社会影响 - 中华书局坚持长期主义出版策略,体现"为民族传承文脉、为社会积淀文明"的使命担当[6] - 丛书被评价为"目前最权威、最适合一般读者的经典普及读物",兼具学术前沿性与大众可读性[21] - 采用夹注形式平衡专业性与流畅度,配图设计增强语境呈现,形成完整阅读体验[21] 未来发展计划 - 主编陈引驰透露将持续推进丛书出版,"至少还有一个五年计划"[24] - 未来将保持多样性特色,鼓励读者根据兴趣选择阅读,不要求掌握全部内容[23]
第三十一届北京图博会开幕,山东1700多种图书与全球展商见面
大众日报· 2025-06-19 09:04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文脉绵延,收藏古籍约12万部近200万册,约占全国古籍总存量的 7.3%。近年来,山东各出版机构在古籍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砥砺深耕,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项 目。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儒典》,体系庞大、卷帙浩繁,是山东积极打造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还 是"山东文脉"工程——《齐鲁文库》的首部系统文献。2022年9月,该书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亮相以 后,得到学界高度关注,被多家图书馆收藏。 山东展区经典文献展台上,《儒典》《齐书》等12种280余册图书深受专业观众喜爱。这些图书不 仅集中展示了山东立起新时代文化泰山的扎实工作和阶段性成果,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 多形式、多形态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一直以来,出版鲁军深耕主业,在创作和制作上精益求精, 不断推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好书。在精品图书展台,《写给青少年的红色战典》《国家记忆》 《中国北斗》《血梅花》等图书书写了红色记忆;丝路书香及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展台上,《中国北 斗(日文版)》《我的国家史(俄文版)》《初心如炬(斯瓦西里文版)》《国色(哈萨克文版)》等 鲁书"走出去"的精彩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丨“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新华社· 2025-06-16 13:36
文化传承与保护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强调要在物质形式和心里传承好文化 [3][4] -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展现江南水乡独特韵味,拥有千年历史,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6] - 街区包含1处世界文化遗产和2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116.5公顷 [6] 非物质文化遗产 - 苏州拥有昆曲、古琴、宋锦等七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1] - 苏绣传承人卢建英展示技艺,总书记称赞其体现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 [8][10] - 苏绣世家已有第四代传人,强调技艺传承的精神力量 [10] 传统与现代融合 - 总书记指出平江街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需保护、挖掘和运用 [12] - 苏州探索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结合,推出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 [12] - 平江路融合传统与现代,形成"姑苏繁华图"的新景象 [12]
敦煌召唤着我们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敦煌,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正以年轻的方式重焕新生。这一年来,参与中国国家话剧院音乐话剧《受到 召唤·敦煌》的创排与演出,我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召唤,是如何在当下引发共鸣、唤 起情感的。 记得自己最初与敦煌结缘,是一次音乐创作。2021年,我创作了歌曲《飞天》,想用流行音乐重新诠释 敦煌壁画自由、灵动、超然的美。没想到,年轻人留言热烈,他们说以这首歌为切入口,第一次认真地 走近敦煌、了解敦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恰当的"打开方式"。 我始终相信,文化传承离不开"动人",而动人的前提是"走心"。让年轻人靠近,讲述传统文化便不能板 着面孔,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只有当年轻人觉得"这与我有关""我听得懂""我愿意表达",传统文化才会 更加生机勃勃。 这也是我参演《受到召唤·敦煌》的初心。剧中我一人饰演1935年的常书鸿与2035年的张燃。常书鸿放 弃巴黎生活,只身奔赴西北大漠,燃尽一生接续文化的薪火;张燃则是未来的数字文保工程师,用科技 手段点亮壁画生命。一个是"燃尽",一个是"点亮",两个人物跨越百年,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守护敦煌。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精神资源,是因为它穿越时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