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绩至上主义
搜索文档
特别策划 | 愿我们不被流量所困
新浪财经· 2025-09-30 18:20
社会现象批判 - 儿童乐队“萝卜白菜”的核心竞争力是“大流量”标签而非音乐技艺,在音乐节上能唱7首歌而其他踏实学习的乐队只能唱一首 [1] - 社会运转逻辑如同相互咬合的齿轮,构建了一个“你为我搭台,我为你喝彩”的没有真实观众的剧场 [1] - 艺术家与户外品牌在生态敏感地带进行的“艺术”爆破,背后是资本与名声的强强联合,体现精英主义傲慢 [1] 个体应对策略 - 建立以家庭亲密度、个人成长、内心安宁为标准的自我评价体系,以抵御外界以财富、地位、流量衡量的成功标准 [2] - 采取“选择性参与”策略,在必须参与的领域遵守规则,同时坚决保护不被系统逻辑入侵的个人空间 [2] - 通往美好生活的路径被重新定义为在广阔土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丰盛风景,而非向上攀爬金字塔 [2] 倦怠社会分析 - 现代社会的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被诊断为“梗阻症”,源于过量的肯定性、过度生产、超负荷劳作和过量信息所导致的暴力 [3] - 竞争性、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影响着每个人,多任务处理等技术在制造混乱,导致普遍不安情绪,使人们丧失沉思的幸福 [3] - 主张通过文学、哲学等发掘新可能,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为自我重建闲适空间和友邻社会 [4] - 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使生命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获得超越性存在和闲暇 [5] 精英主义批判 - “美国梦”所代表的优绩至上主义伦理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成功者遗忘时机和运气的作用,轻视不幸者 [9] - 优绩的霸权阻碍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兴起 [9] - 思辨方向包括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 [10] 文化消费与社会区分 - 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是各阶级内部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并再生产社会的区分与差异 [12] - 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分类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12] 自我反思与方法 - “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提法意味着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自我中包含他者,需要对多元自我拉开距离观察 [15] - 个人成长到一定阶段,自己会成为最大障碍,原有的特质决定能走多远,因此反思是必要的 [16] - 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是核心命题 [16] 内生动力与目标管理 - 目标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工具,应依据最终收益而非付出成本去锁定目标,例如“找到工作”而非“申请工作” [19] - 设定抽象目标能强调行动背后的意义,例如“探索职业机会”比“读招聘启事”更有驱动力 [19] - 区分趋向型目标(努力接近的理想状态)和回避型目标(远离希望避免的状态),以在不同情境中发挥更好作用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