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

搜索文档
流量之下,刘诗利还好吗?
虎嗅· 2025-09-22 11:48
像身边所有人一样,刘诗利也没想到,"看书"这件事儿会"火"。 很早以前,刘诗利从《小学生作文》里读到过一篇描写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文章,那个时候的他20多 岁,在老家河南省濮阳县的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几十年后,五十多岁的他来北京打工,第一次站在图 书大厦里,望着浩如烟海的书籍和川流不息的人,那些梦里揣摩过无数次的文字瞬间具象化,"那么 大,比县城里最大的新华书店还大上许多"。 在北京,刘诗利大多数时间在打日结工,日子过得相对自由,"有活就干,累了也可以自己歇两天"。只 要有完整的时间,他都会去看书,从顶层逛到一层,晃晃悠悠看到晚上九点,才跟着闭馆前最后一批人 流匆匆离开。 "哇,那您是什么学历?""初中。"说完,又不好意思地笑了。 一周之后,"爱读书的农民工"相关话题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发酵,在某头部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000万次。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各种采访、活动接踵而至,铺天盖地的关注、评价、邀约像雪花一样,让刘诗利 的人生"换了季节"。有人要他接住"泼天的流量",有人干脆说这是"作秀"。 生活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去,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去图书大厦安静地看一天书了。 看书有"瘾" 刘诗利看书有"瘾",并不只是近几 ...
流量是双刃剑!胡锡进谈罗永浩与西贝之争,却夹枪带棒暗讽司马南
新浪财经· 2025-09-16 08:20
首先,胡锡进预言这场论战"将要告一段落",但显然,他却是言之过早了。 因为,此后就爆出西贝老总贾国龙的一段话,他虽然前面先承认应对有误,并将予以改正,但最后,却 仍怒骂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云云。 这下子,再次激怒了确实说过"要将此事告一段落"的罗永浩,老罗也立即宣称将会反诉贾国龙——看 来,二人都要高举高打走向"法律战"了。 其实,老胡在这段话中,隐晦地嘲讽了另一个人——"几年前把联想往死里整的那个大V",并将其与罗 永浩相比较,得出老罗要比"那个大V"明显强得多的结论。 不明就里的一些网友或会问了:胡锡进此处所言的"那个大V",又是谁呢? 9月14日,胡锡进再度跟进近几天的一大热点新闻——"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之争": "……即使中国所有餐饮企业联合起来为西贝和预制菜申辩,与罗永浩战斗,他们也决打不过后者"。 "客观的说,罗永浩与几年前把联想往死里整的那个大V还真的不一样,(罗永浩)他只是骂出了几句 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比较克制,没朝着要命的方向穷追猛打,或者抛出一个个攻击性问题逼西贝自证 清白。昨晚罗永浩还主动说了要告一段落,不再说西贝的事了……"。 其实,不难猜测到,此人就是与胡锡进在某 ...
流沙上的金阁
搜狐财经· 2025-09-14 21:56
流量本质与商业根基 - 流量是资源但非商业根基 单纯依赖流量而缺乏用户留存和内在价值支撑的流量属于无效资源 [4] - 流量具有速朽本性 海量信息环境中用户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热点更替速度极快导致流量快速失效 [10] - 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在精准推送同时加速用户审美疲劳和兴趣转移 进一步削弱流量可持续性 [10] 市场波动规律 - 市场变化反映资本理性与群体非理性的交织 资本逐利天性使其对边际增长变化高度敏感并快速反应 [10] - 市场变脸本质是人类贪婪与恐惧情绪的周期性循环 表现为狂热期推高泡沫与恐慌期践踏价值的反复交替 [10] - 任何依赖外部注意力和短期情绪支撑的价值体系都缺乏稳定性 如同流沙上的宫殿难以持久 [10] 核心价值构建 - 商业是复杂模型 单个变量变化会影响整体效果 不能简单将问题归因于流量 [1] - 缺乏存量支撑和内在价值的流量无法实现有效转化 最终会如朝露遇烈日般快速消散 [4][10] - 唯有锻造超越时间侵蚀的核心价值与创新生命力 才能在周期波动中保持持续竞争力 [10]
流量的本质和根源是什么?中小微商家必看的网络拓客引流秘诀
搜狐财经· 2025-09-13 10:41
流量的本质和源头 - 流量的本质是用户,公司通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取目标用户以实现转化[1] - 抖音等平台拥有海量流量的根源在于强大的优质内容持续输出能力,采用UGC模式刺激用户创作[3] - 平台通过聚集用户智慧、经验、见识和阅历,产出新奇、有趣、有用的内容,吸引数以亿计网民并形成用户依赖[3] 内容创作与流量获取 - 中小公司可通过在营销内容中呈现专业价值来改变用户认知、辅助消费决策和产生情感共鸣[4] - 各领域知识博主(包括公司创始人或高管)通过持续高频输出优质内容,借助平台扶持赢得精准用户并实现流量自由[4] - 流量存在源头即内容,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3] 网络运营投入策略 - 行业头部机构普遍在网络运营推广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目的是抓住商机并建立先发优势[5][6] - 商业机构应优先用金钱而非时间成本解决问题,因时间是最昂贵的资源且行业周期可能短至5年[6][7] - 在竞争不充分阶段,应以付费效果广告为主快速拓展精准流量;在竞争充分阶段,需转向软性内容运营和品牌建设[9][10][11] 低成本营销的局限性 - 所谓低成本营销渠道虽直接广告投入少,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极高且对运营人员能力要求苛刻[7][8] - 仅依靠免费渠道成功概率极低(类比中彩票),因平台优先将流量分配给付费用户[7][8] - 成功案例存在幸存者偏差,实际成功数量稀少且依赖多重先决条件[8] 品牌与效果的战略选择 - 网络营销重点从引流转向品牌塑造,反映市场竞争进化和从业者思维提升[9] - 竞争不充分时需快速抢占市场和客户;竞争充分时需通过内容运营传递价值主张并积累用户认同[9][10][11] - 前端网络运营成功可提升后端效率,发挥营销引流和品牌塑造的双重作用[11]
“制造”网红村支书
虎嗅· 2025-08-25 12:54
村支书网红现象背景与动因 - 村支书通过搞笑、蹭饭等短视频内容频繁出圈,并尝试直播带货模式,代表人物包括山东省昌乐县埠南头村王江堂和北京市延庆区四海镇"乡村振兴天团"村支书群体 [1] - 村支书成为网红的动因包括疫情催化的线上化需求、农产品滞销压力以及政策引导(如区农业农村局自2022年推动电商助农) [4][21] - 媒介变革与职能转变推动村支书主动拥抱流量,部分案例中镇级政府通过定主题拍摄、流量矩阵等方式规范化引导 [4][21] 流量获取与变现模式 - 王江堂以直播带货农产品为主,2023年首场直播销售额达1000万元,主要销售合作社产品及区域品牌"火山农八鲜" [4][7][8] - 四海镇村支书以内容型短视频吸引游客为主,直播带货为辅,通过花海夜市、民俗民宿等内容形成抱团发展模式,带动跨区域定居和旅游消费 [9][10] - 平台算法升级推动内容池与交易池融合,具备娱乐性的农产品直播更易获得流量推荐,但村支书需平衡娱乐性与干部形象 [20] 农产品供应链挑战 - 季节性供应限制导致直播断档,例如王江堂销售的葫芦因自然生长周期短缺,需通过外地产品维持粉丝黏性 [14] - 物流成本高企制约山区农产品变现,四海镇因地块分散、物流成本高(如红薯运输)而不鼓励大规模带货 [15] - 品控问题导致重大损失案例频发:田志彬因外包选品失误导致店铺评分骤降,王江堂因姜品问题赔偿客户并补发5斤/人,贝贝南瓜批次亏损600多单 [17] 资源与能力瓶颈 - 缺乏年轻人才阻碍运营优化,王江堂因普通话不标准损失东南沿海高端客户群三分之二潜力,且无法有效维护私域流量 [23] - 技术能力不足限制内容质量,葛良因缺乏剪辑能力和文案创作支持,难以有效传递产品优势 [23] - 供应链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田志彬退播后转向建设4000平方米大棚基地,整合直播间与仓库,通过订单种植模式将收购价提高0.5-1元/斤 [22][23] 政策与组织支持作用 - 区镇两级政策主动引导,昌乐县组织村支书培训电商知识,四海镇通过创客直播间和主题拍摄形成规范化流量矩阵 [4][21] - 村支书身份背书增强信任度,多数账号名称突出"村支书"标识,内容接地气易引发情感共鸣 [18] 风险与身份平衡 - 娱乐化内容与干部形象存在张力,部分村支书通过搞笑视频获取流量但面临公众质疑 [19][20] - 网络安全问题造成个人风险,田志彬因真实信息泄露遭遇PS色情图像恐吓,最终退出短视频平台 [22] - 流量波动性与不可控性带来经营风险,村支书群体既担忧流量不足又害怕爆单后的供应链承压问题 [17][20]
三英战吕布,我叫Labubu
虎嗅· 2025-07-10 11:22
消费趋势变化 - 新一代消费者(95后00后)成长于物质丰富环境,消费心理与60-80后存在代际差异,更注重情绪价值和炫耀属性而非单纯省钱 [1][4] - 高流量内容集中在展示高客单价消费场景(如高端餐厅、潮玩),薅羊毛类内容难以积累长期粉丝价值 [2][4] - 用户需求从功能性满足转向社交认同,通过消费行为获取关注和掌声成为核心驱动力 [1][4] 互联网平台竞争格局 - 抖音、小红书等第三代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内容生态占据用户时长,将传统电商大战转化为自身流量红利 [2][4] - 算法驱动的陪伴经济崛起,平台通过内容连接用户时间形成商业闭环,直播打赏和社交购物成为变现核心 [4][5] - 传统补贴大战(如外卖平台)可能陷入三败俱伤,新兴平台以轻资产模式获取更高边际收益 [4][5] 潮玩行业案例分析 - 泡泡玛特市值达4000亿,其成功依赖小红书/抖音的内容出圈而非传统电商渠道 [2] - 潮玩产品通过隐藏款机制和情绪价值创造远超成本的溢价(成本不足10元),满足用户模仿明星生活方式的欲望 [3] - 行业本质是制造"美丽的梦",利用用户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实现高毛利销售 [3][4] 互联网产品演进方向 - 未来产品核心竞争力在于帮助用户高效赚钱而非省钱,自驱型使用时长将决定商业价值 [5] - 信息传递方式从功能导向转向社交展示,AI算法通过满足"被看见"需求增强用户粘性 [4] - 补贴难以改变用户行为惯性,最终仍回归内容平台获取主要注意力 [5]
全网想看的爆款内容,她写累了
虎嗅· 2025-06-27 08:47
行业现状与工作模式 - 新媒体内容行业将数据视为唯一目标,写作被流水线化,作者需按固定模式生产内容[4][13] - 流量成为核心评价标准,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标题、打开率、转发率等指标形成模板化写作方法[13] - 公司采用定薪制但实际考核以流量为导向,选题通过率取决于主编对流量潜力的主观判断[14] - 内容生产节奏高压,作者需每周完成一篇稿件,长期处于找选题、写稿的循环中[13][15] 组织管理与职业发展 - 职业晋升路径从作者转向编辑/主编,但管理岗位实际决策权有限,需执行公司既定制度[16][21] - 线上作者承担主要撰稿任务,公司通过扩充线上作者规模维持业务量,正职作者职业发展空间受限[16] - 管理层面临多重压力,需协调商业项目、稿件质量与人员管理,但系统性矛盾难以解决[25][26] 内容生产与创作者状态 - 初期作者可基于个人兴趣选题,后期被迫转向社交媒体热点追踪,独特表达被市场偏好取代[13][19] - 长期高压工作导致创作者思维钝化,出现信息过载与情绪耗竭,娱乐方式降级为低质量刷视频[22] - 职场文化抑制情感表达,情绪问题被要求"职业化"处理,反抗行为可能增加额外工作量[26] 行业影响与个体反思 - 工业化内容生产模式影响创作者价值观,例如撰写焦虑话题强化自身焦虑,形成认知闭环[27][28] - 流量机制催生工具化写作,作者自主性丧失,陷入"生命体征维持"式的工作状态[23][24] - 离职后创作者通过脱离流量体系恢复表达本能,经历两年"身心脑复健"重塑写作意义[5][41] 行业变革与历史对比 - 2012年微信订阅号功能开启自媒体浪潮,吸引大量年轻人进入内容创作领域[8][9] - 当代白领的异化状态与20世纪工厂工人相似,均面临思考被禁止、动作机械化的困境[23][24] - 新媒体行业重复工业化生产逻辑,将内容创作简化为可量产的标准化产品[13][16]
爆款AI视频越来越多,但本质我觉得跟炒股没区别。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06-23 03:12
AI视频爆款现象分析 - 动物奥运会AI视频在Tiktok获290万点赞,引发X和Tiktok平台模仿潮[1][2] - Veo3制作的卡皮巴拉Vlog在6月初爆火,带动大脚怪自拍、三国战地记者等衍生内容[8] - AI ASMR视频8天涨粉17万,播放量达5000万,推动该类型达到高潮[10] - AI唱Rap科普视频成为新爆款形式[12] 爆款复制价值探讨 - 跟风模仿AI视频格式易陷入短期流量陷阱,类似唐朝张大麻追逐潮流却失败的故事[20][24][26] - 流量本质具有不确定性,"流"代表变化性,"量"代表可测量但短暂的状态[33][35] - 表层模仿价值有限,核心在于构建独特叙事能力与IP宇宙,如将动物奥运会升级为连续剧式内容[43][44] 流量获取与留存挑战 - 生产门槛降低导致注意力竞争加剧,仅极少数创作者能持续获取流量[75][76] - 流量本质是情绪博弈,类似股市中散户在情绪高潮时进场却亏损的现象[67][68][71] - 观众忠诚度取决于创作者人格魅力而非内容形式,需建立情感连接[88][90] 长期价值构建路径 - 流量需转化为长期叙事或稳定IP才能产生持续价值,类似股票价格最终回归基本面[83][84] - 人类注意力具有刺激阈值递增特性,需通过独特观点和温度维持吸引力[86][87] - AI工具无法替代创作者的人生底稿与人格化表达[91][92] 行业启示 - 爆款周期缩短反映内容行业加速迭代,但匠人精神仍为核心竞争力[94][96] - 注意力经济下,平台算法与用户疲劳度加剧内容生命周期衰减[73][87] - 成功案例显示AI视频在娱乐、科普等领域的创新潜力[8][10][12]
当一名爆款文作者,开始厌倦“流量”与“套路”
虎嗅· 2025-05-29 11:26
行业规模与数据 - 截至2023年12月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 主要平台日均短视频更新量近8000万 日直播场次超过350万场 [2] - 2024年公众号累计产出4.44亿篇文章 相当于每天产出超过121万篇文章 [2] - 百万级微信公众号样本库显示行业内容生产呈现规模化特征 [2] 内容生产模式 - 选题决策以流量为导向 而非内容价值导向 [12][13] - 写作流程高度标准化 采用"钩子"式开头吸引流量 [14] - 内容同质化严重 不同媒体重复操作相同选题 [15] - 商业稿件占比提升 2020年后部分机构商业内容占比达每月20天以上 [17] 行业工作生态 - 工作节奏极快 每周需完成选题报批 写作 修改全流程 [17] - 采用固定薪酬+绩效压力模式 未达标面临裁员风险 [20] - 融合传统媒体发稿压力与互联网KPI考核的双重压力 [21] - 内容生产高度依赖线上工具 缺乏实地调研环节 [18] 从业人员状态 - 高强度工作导致职业倦怠 部分从业者选择转行 [3] - 流量导向使创作者产生自我价值质疑 [12][21] - 工作压力导致情绪问题 部分从业者出现持续心理影响 [3][22] 内容评价体系 - 内部评价以流量数据为核心指标 [13] - 完读率和转发率成为内容优化主要方向 [17] - 流量波动引发创作者焦虑情绪 [11] 行业发展趋势 - 流量竞争加剧 内容创新空间受挤压 [14] - 商业变现压力改变机构内容生产结构 [16][17] - 从业者开始探索流量体系外的内容创作模式 [23][24]
我,女博士,去义乌做主播
投资界· 2025-05-22 16:04
直播带货行业现状 - 义乌北下朱村被称为"直播带货梦工厂",吸引大量草根从业者涌入,其中多数为学历不高的外省女性[3][20] - 行业呈现金字塔结构,新手主播月薪5-6千元,老主播8千-1万元,与头部主播差距显著[18] - 2024年起行业竞争加剧,公司要求主播工作时长从4小时延长至6小时,部分强制坐班[18] 主播工作生态 - 典型直播间配置30多台手机组成"直播矩阵",空调24小时维持25℃以防设备过热[4] - 新人需经历7天无薪培训期,每日仅获10元补贴,违规则延长培训期[8][10] - 主播被全方位监控,包括摄像头监管和线上录屏抽查,如厕需群内报备且限时[8][9] 流量与业绩波动 - 流量机制不透明,同一账号单日GMV可从8.3万元骤降至不足1000元[13][14][15] - 主播采用戏剧化表演(如扛矿泉水桶、制造冲突)试图挽救流量下滑[15] - 行业流动性极高,主播年均换7家公司属常态,公司突然倒闭导致失业频发[16][19] 主播群体特征 - 从业者中90%为外省人员,仅1%浙江籍,普遍学历在高中及以下[20][21] - 女性占比超80%,多从房产销售、流水线工人、酒店前台等职业转行[21] - 主播村单间月租1000-1200元,居住环境简陋但区位便利[22] 行业运作模式 - 公司通过低俗话术(如将内裤与性功能关联)吸引流量,违反平台规定[5] - 采用短视频剧情引流策略,常见出轨等争议性内容导致用户骚扰主播[6] - 代运营公司利用"免费培训"名义获取廉价劳动力,新人流失率3天达37.5%[10] 职业健康问题 - 主播日均重复话术80遍,连续工作导致咽喉损伤,诊所雾化成常见治疗[19] - 作息紊乱引发内分泌疾病,曾有主播直播至呕吐仍坚持工作[21] - 心理压力显著,失业主播凌晨3点仍刷招聘软件,焦虑症高发[19] 商业模式脆弱性 - 中小直播公司平均存活周期不足3个月,亏损数千元/日即关停[16] - 账号起号阶段需凌晨开播避开竞争,新主播面对0人直播间需保持激情[13] - 供应链不稳定,换品直接导致主播失业,无任何赔偿机制[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