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流量
icon
搜索文档
三英战吕布,我叫Labubu
虎嗅· 2025-07-10 11:22
消费趋势变化 - 新一代消费者(95后00后)成长于物质丰富环境,消费心理与60-80后存在代际差异,更注重情绪价值和炫耀属性而非单纯省钱 [1][4] - 高流量内容集中在展示高客单价消费场景(如高端餐厅、潮玩),薅羊毛类内容难以积累长期粉丝价值 [2][4] - 用户需求从功能性满足转向社交认同,通过消费行为获取关注和掌声成为核心驱动力 [1][4] 互联网平台竞争格局 - 抖音、小红书等第三代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内容生态占据用户时长,将传统电商大战转化为自身流量红利 [2][4] - 算法驱动的陪伴经济崛起,平台通过内容连接用户时间形成商业闭环,直播打赏和社交购物成为变现核心 [4][5] - 传统补贴大战(如外卖平台)可能陷入三败俱伤,新兴平台以轻资产模式获取更高边际收益 [4][5] 潮玩行业案例分析 - 泡泡玛特市值达4000亿,其成功依赖小红书/抖音的内容出圈而非传统电商渠道 [2] - 潮玩产品通过隐藏款机制和情绪价值创造远超成本的溢价(成本不足10元),满足用户模仿明星生活方式的欲望 [3] - 行业本质是制造"美丽的梦",利用用户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实现高毛利销售 [3][4] 互联网产品演进方向 - 未来产品核心竞争力在于帮助用户高效赚钱而非省钱,自驱型使用时长将决定商业价值 [5] - 信息传递方式从功能导向转向社交展示,AI算法通过满足"被看见"需求增强用户粘性 [4] - 补贴难以改变用户行为惯性,最终仍回归内容平台获取主要注意力 [5]
全网想看的爆款内容,她写累了
虎嗅· 2025-06-27 08:47
行业现状与工作模式 - 新媒体内容行业将数据视为唯一目标,写作被流水线化,作者需按固定模式生产内容[4][13] - 流量成为核心评价标准,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标题、打开率、转发率等指标形成模板化写作方法[13] - 公司采用定薪制但实际考核以流量为导向,选题通过率取决于主编对流量潜力的主观判断[14] - 内容生产节奏高压,作者需每周完成一篇稿件,长期处于找选题、写稿的循环中[13][15] 组织管理与职业发展 - 职业晋升路径从作者转向编辑/主编,但管理岗位实际决策权有限,需执行公司既定制度[16][21] - 线上作者承担主要撰稿任务,公司通过扩充线上作者规模维持业务量,正职作者职业发展空间受限[16] - 管理层面临多重压力,需协调商业项目、稿件质量与人员管理,但系统性矛盾难以解决[25][26] 内容生产与创作者状态 - 初期作者可基于个人兴趣选题,后期被迫转向社交媒体热点追踪,独特表达被市场偏好取代[13][19] - 长期高压工作导致创作者思维钝化,出现信息过载与情绪耗竭,娱乐方式降级为低质量刷视频[22] - 职场文化抑制情感表达,情绪问题被要求"职业化"处理,反抗行为可能增加额外工作量[26] 行业影响与个体反思 - 工业化内容生产模式影响创作者价值观,例如撰写焦虑话题强化自身焦虑,形成认知闭环[27][28] - 流量机制催生工具化写作,作者自主性丧失,陷入"生命体征维持"式的工作状态[23][24] - 离职后创作者通过脱离流量体系恢复表达本能,经历两年"身心脑复健"重塑写作意义[5][41] 行业变革与历史对比 - 2012年微信订阅号功能开启自媒体浪潮,吸引大量年轻人进入内容创作领域[8][9] - 当代白领的异化状态与20世纪工厂工人相似,均面临思考被禁止、动作机械化的困境[23][24] - 新媒体行业重复工业化生产逻辑,将内容创作简化为可量产的标准化产品[13][16]
爆款AI视频越来越多,但本质我觉得跟炒股没区别。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06-23 03:12
AI视频爆款现象分析 - 动物奥运会AI视频在Tiktok获290万点赞,引发X和Tiktok平台模仿潮[1][2] - Veo3制作的卡皮巴拉Vlog在6月初爆火,带动大脚怪自拍、三国战地记者等衍生内容[8] - AI ASMR视频8天涨粉17万,播放量达5000万,推动该类型达到高潮[10] - AI唱Rap科普视频成为新爆款形式[12] 爆款复制价值探讨 - 跟风模仿AI视频格式易陷入短期流量陷阱,类似唐朝张大麻追逐潮流却失败的故事[20][24][26] - 流量本质具有不确定性,"流"代表变化性,"量"代表可测量但短暂的状态[33][35] - 表层模仿价值有限,核心在于构建独特叙事能力与IP宇宙,如将动物奥运会升级为连续剧式内容[43][44] 流量获取与留存挑战 - 生产门槛降低导致注意力竞争加剧,仅极少数创作者能持续获取流量[75][76] - 流量本质是情绪博弈,类似股市中散户在情绪高潮时进场却亏损的现象[67][68][71] - 观众忠诚度取决于创作者人格魅力而非内容形式,需建立情感连接[88][90] 长期价值构建路径 - 流量需转化为长期叙事或稳定IP才能产生持续价值,类似股票价格最终回归基本面[83][84] - 人类注意力具有刺激阈值递增特性,需通过独特观点和温度维持吸引力[86][87] - AI工具无法替代创作者的人生底稿与人格化表达[91][92] 行业启示 - 爆款周期缩短反映内容行业加速迭代,但匠人精神仍为核心竞争力[94][96] - 注意力经济下,平台算法与用户疲劳度加剧内容生命周期衰减[73][87] - 成功案例显示AI视频在娱乐、科普等领域的创新潜力[8][10][12]
当一名爆款文作者,开始厌倦“流量”与“套路”
虎嗅· 2025-05-29 11:26
行业规模与数据 - 截至2023年12月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 主要平台日均短视频更新量近8000万 日直播场次超过350万场 [2] - 2024年公众号累计产出4.44亿篇文章 相当于每天产出超过121万篇文章 [2] - 百万级微信公众号样本库显示行业内容生产呈现规模化特征 [2] 内容生产模式 - 选题决策以流量为导向 而非内容价值导向 [12][13] - 写作流程高度标准化 采用"钩子"式开头吸引流量 [14] - 内容同质化严重 不同媒体重复操作相同选题 [15] - 商业稿件占比提升 2020年后部分机构商业内容占比达每月20天以上 [17] 行业工作生态 - 工作节奏极快 每周需完成选题报批 写作 修改全流程 [17] - 采用固定薪酬+绩效压力模式 未达标面临裁员风险 [20] - 融合传统媒体发稿压力与互联网KPI考核的双重压力 [21] - 内容生产高度依赖线上工具 缺乏实地调研环节 [18] 从业人员状态 - 高强度工作导致职业倦怠 部分从业者选择转行 [3] - 流量导向使创作者产生自我价值质疑 [12][21] - 工作压力导致情绪问题 部分从业者出现持续心理影响 [3][22] 内容评价体系 - 内部评价以流量数据为核心指标 [13] - 完读率和转发率成为内容优化主要方向 [17] - 流量波动引发创作者焦虑情绪 [11] 行业发展趋势 - 流量竞争加剧 内容创新空间受挤压 [14] - 商业变现压力改变机构内容生产结构 [16][17] - 从业者开始探索流量体系外的内容创作模式 [23][24]
我,女博士,去义乌做主播
投资界· 2025-05-22 16:04
直播带货行业现状 - 义乌北下朱村被称为"直播带货梦工厂",吸引大量草根从业者涌入,其中多数为学历不高的外省女性[3][20] - 行业呈现金字塔结构,新手主播月薪5-6千元,老主播8千-1万元,与头部主播差距显著[18] - 2024年起行业竞争加剧,公司要求主播工作时长从4小时延长至6小时,部分强制坐班[18] 主播工作生态 - 典型直播间配置30多台手机组成"直播矩阵",空调24小时维持25℃以防设备过热[4] - 新人需经历7天无薪培训期,每日仅获10元补贴,违规则延长培训期[8][10] - 主播被全方位监控,包括摄像头监管和线上录屏抽查,如厕需群内报备且限时[8][9] 流量与业绩波动 - 流量机制不透明,同一账号单日GMV可从8.3万元骤降至不足1000元[13][14][15] - 主播采用戏剧化表演(如扛矿泉水桶、制造冲突)试图挽救流量下滑[15] - 行业流动性极高,主播年均换7家公司属常态,公司突然倒闭导致失业频发[16][19] 主播群体特征 - 从业者中90%为外省人员,仅1%浙江籍,普遍学历在高中及以下[20][21] - 女性占比超80%,多从房产销售、流水线工人、酒店前台等职业转行[21] - 主播村单间月租1000-1200元,居住环境简陋但区位便利[22] 行业运作模式 - 公司通过低俗话术(如将内裤与性功能关联)吸引流量,违反平台规定[5] - 采用短视频剧情引流策略,常见出轨等争议性内容导致用户骚扰主播[6] - 代运营公司利用"免费培训"名义获取廉价劳动力,新人流失率3天达37.5%[10] 职业健康问题 - 主播日均重复话术80遍,连续工作导致咽喉损伤,诊所雾化成常见治疗[19] - 作息紊乱引发内分泌疾病,曾有主播直播至呕吐仍坚持工作[21] - 心理压力显著,失业主播凌晨3点仍刷招聘软件,焦虑症高发[19] 商业模式脆弱性 - 中小直播公司平均存活周期不足3个月,亏损数千元/日即关停[16] - 账号起号阶段需凌晨开播避开竞争,新主播面对0人直播间需保持激情[13] - 供应链不稳定,换品直接导致主播失业,无任何赔偿机制[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