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价好货
icon
搜索文档
拼多多是个INTJ?
乱翻书· 2025-10-21 12:57
核心观点 - 拼多多的核心战略是极度专注,将全部力量押注在“省”这一零售业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上,通过构建高效、简单的系统实现惊人的人效和商业规模 [1][2] - 公司仅用沃尔玛1%的员工,在第一个十年就达成5万亿商业规模,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快达到此规模的零售企业 [1] - 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可被视为一种“终极模式”,其核心护城河源于极致的简单和专注,而非业务多元化或复杂运营 [2][46] 战略专注与业务边界 - 面对外卖大战和AI概念炒作等市场热点,公司选择按兵不动,将管理精力集中于海外市场和核心电商业务,体现出战略上的极度专注 [6][7][26][27] - 公司的业务边界清晰,主要优势在于功能性、标准化的“卖得更便宜的商品”,而在需要情感、创意和体验的“应该卖得更贵的商品”领域存在硬边界 [48] - 即时零售对于拼多多而言被视为一种“扰动”,因其与传统电商的人群延展性和复用性较弱,且与公司T+1/T+2的计划性业务逻辑不符 [7][8] 极致人效与组织模式 - 公司通过构建高效、自治的系统而非依赖人海战术实现极致人效,例如买药团队仅十余人创造巨大GMV,而阿里健康、京东健康需数千人达成类似规模 [1][21] - 拼多多国内主站业务团队不到1万人,远少于美团、腾讯等十几万人的规模,践行“60分万岁”原则,追求组织的自动化和简单,避免因过度优化导致系统复杂化 [21][22][23] - “简单”被视为公司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人少使得组织问题更少,长期来看是更优的系统模式 [23][24] 低价护城河与供给侧升级 - “省”在零售“多快好省”四要素中被认为占据七八十的重要性,是所有零售巨头起家的共同原因 [8][9][10] - 拼多多的低价护城河源于多个环节的极致简化:直连产地砍掉流通环节、无需复杂投流玩法、店铺运营简单、需求集中喂饱工厂、公司自身人效和运营费用最低 [45] - 公司战略正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通过规则和算法引导优质商品“涌现”,而非采用Costco式的买手“控制”模式,旨在从“极致低价”升级为“极致低价好货” [33][35][37][38] 全球化机遇与差异化路径 - Temu在海外一年做到了阿里巴巴和希音十年达成的用户规模等指标,利用“时间机器”效应,将国内“五环外”的成功路径复制到全球市场 [13][14] - 亚马逊全球MAU仅3.1亿,全球70-80亿人口中仍有巨大未覆盖市场,为Temu提供了广阔空间 [14] - 中美市场存在根本差异,中国产能过剩而美国供给有限,且美国履约成本占比极高(端到端约8美金),因此业务模式需差异化适应 [15][39] 买菜业务的战略取舍 - 在美团优选退出后,多多买菜作为市场第一,有机会接收优质供给、团队和团长,并沿计划性逻辑向T+0拓展,而非转向即时性业务 [16][17] - 公司选择不提供分拣上门等体验优化服务,因为对大部分用户而言“便宜最重要”,体现了服务核心需求而非优化少数人体验的INTJ特质 [1][18][19] - 买菜业务巩固了核心人群,预计市场规模可能从300亿快速达到2000亿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