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先发制人
icon
搜索文档
伊核问题的前世今生:“核模糊+先发制人”,以色列如何确立自身核策略
环球时报· 2025-07-02 06:46
以色列核计划历史背景 - 以色列建国后不久便决心建立核武库以保障国家安全,1948年起开始秘密推进核计划 [1][2] - 1952年成立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首任主席伯格曼强调核弹将确保国家安全 [2] -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与法国达成协议,获得钚生产反应堆、铀燃料及再处理厂等关键核设施 [2] - 1958年在本国南部内盖夫沙漠建立迪莫纳核研究中心,1962年核反应堆进入临界状态开始生产武器级钚 [3] -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夕成功组装首枚核装置 [3] 以色列核策略形成与特点 - 1969年与美国达成"核默契",形成"核模糊"策略:不公开承认或否认拥核、不接受国际核查 [4] - "核模糊"策略三大考量:增强威慑可信度、规避国际谴责、保持技术自由度 [4] - 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确立"先发制人"原则,形成"贝京主义":不允许敌对国家拥有核武器 [7] - "核模糊"与"先发制人"策略互为表里,前者制造不确定性威慑,后者消除潜在核威胁 [7] 以色列核能力现状与国际反应 - 1986年迪莫纳核研究中心前技术员披露以色列每年可生产约40公斤钚,可能已制造上百枚核弹头 [5] -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估算以色列当前拥有80至90枚核弹头 [5] - 联合国原子能机构多次呼吁核查但遭拒绝,美国实行"双重标准"持续提供军事援助 [5] 以色列对伊朗核计划的遏制行动 - 情报渗透与网络破坏:2010年"震网"病毒攻击使伊朗1000台铀浓缩离心机自毁,铀浓缩进程倒退两年 [9] - 暗杀核科学家:2010-2012年至少4名伊朗核物理学家遇袭,2020年"伊朗核弹之父"法赫里扎德被远程狙杀 [9] - 军事打击:2024年空袭帕尔钦军工区核设施,2025年冲突中出动上百架次战机打击纳坦兹等数十处核基地 [9] - 外交施压:2015年反对伊核协议并游说美国,2018年推动特朗普政府退出协议并恢复对伊制裁 [10] 以色列核策略的地区影响 - 短期威慑效果:迫使利比亚2003年放弃核计划,埃及未积极发展核武器 [11] - 长期负面效应: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以色列持"极端负面"看法比例达80%以上,仇恨代际传递加剧 [11] - 引发军备竞赛:沙特表态若伊朗拥核将寻求核保障,正启动铀浓缩项目;埃及土耳其评估核选项 [11] - 侵蚀国际规则:"先发制人"打击未经联合国授权,美以分歧可能影响同盟关系 [12]
曾经的空战王者,F-14不该这样死去
虎嗅· 2025-06-18 16:28
军事装备与技术 - F-14"雄猫"战斗机是上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舰载重型战斗机,搭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机载雷达AN/AWG-9,配合射程超过160公里的AIM-54"不死鸟"导弹,能够在航母上百公里之外猎杀来袭目标[9][11] - F-14率先构建了"先敌发现、先敌制敌"的战术战法,其远程空战理念在40多年后仍被现实印证,如巴基斯坦空军歼-10C使用PL-15远程空空导弹击落印度"阵风"战机[12][13] - 伊朗工程人员通过自修、拼件和拆机方式维持部分F-14的可用状态,甚至改挂"霍克"导弹执行任务,从工程角度看这种维持本身就是奇迹[17][18] 军事历史与象征意义 - F-14曾是美国海军的空中守门人,多次在美军对苏侦察机、对利比亚战机的行动中立下战功,也是电影《壮志凌云》的美国图腾[15][16] - 伊朗是F-14唯一的海外客户,1970年代初订购79架F-14和数百枚"不死鸟"导弹,两伊战争中F-14多次击落伊拉克米格战机,王牌飞行员贾利勒·赞迪击落11架敌机[15] - F-14最终在伊朗沦为"象征性存在",出现在阅兵场和跑道端,却未被赋予制空角色,战略懦弱和意志崩塌导致其未能发挥应有战力[20][22][25] 军事战略与运用 - 巴基斯坦空军在2025年5月空战中依托歼-10C和PL-15导弹体系成功击落敌方"阵风"战机,体现出明确的战略意志和果断的战斗姿态[24] - 伊朗空军长期将F-14视为"不宜损失"的国宝而非实战武器,即使在本土遭受以军打击时也未升空抗击,核心问题在于决策层缺乏使用决心[21][22][26] - F-14的陨落象征空战精神在某些体系中被抽空的过程,其结局不由技术老化决定,而是由战略选择和意志决定[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