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谷物健康变革
搜索文档
现在人又重新爱上吃小米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1 08:43
行业背景与历史变迁 - 谷子(小米)是中国最早的驯化作物之一,有超过一万年的种植历史,曾是中国黄河流域先民的主要粮食来源 [1] - 从1978年到2022年,中国谷子种植面积从近1.3亿亩萎缩至不足1000万亩,从主粮转变为杂粮 [1] - 产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单产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不足、加工产业链短和消费场景单一 [1] 科技创新与产量突破 - 传统谷子亩产长期在150公斤左右徘徊,远低于玉米亩产从200公斤升至400公斤的水平 [2] - 张家口市农科院历经40余年攻关,培育出"张杂谷"系列26个杂交谷子品种,最高亩产跃升至800公斤左右 [2] - "张杂谷"具有根系发达、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彻底改变了谷子的低产面貌 [2] 消费升级与市场拓展 - 全谷物食品被证实可降低心脏疾病、II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风险,建议每日摄入量为50克至150克 [5] - 谷子消费场景多元化,从传统粥饭扩展到医院患者流食、月子中心产妇补给、健身爱好者营养来源等 [5] - 产品形态革新,出现冻干小米粥、益生菌小米饮、即食小米饭团、代餐粉、谷物棒、米浆饮料等新品 [5][6] 产业链整合与循环经济 - 形成"谷子种植-谷草养殖-优质肉蛋奶-有机肥料-有机种植"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6] - 用谷子和谷草喂养的畜禽更健康,肉蛋奶品质提升,贴有"谷草牛、谷草羊"标签的肉类产品供不应求 [6] - 宣化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国首个以"张杂谷"为主题的国家级产业园,致力于整合土地、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 [6] 全球化推广与影响 - "张杂谷"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近60%,在国内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增产粮食逾20亿公斤 [8] - "张杂谷"在非洲10多个国家推广,在布基纳法索帮助农民年增收300多万西非法郎,在乌干达试种比当地传统品种增产近88%,成熟期提前1个多月 [8] - "张杂谷"在非洲累计推广1.3万亩,增产约130万公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南南合作"核心项目,其援非减贫项目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