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杂谷
搜索文档
长沙企业首获我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 隆平高科荣获中国质量奖
长沙晚报· 2025-09-17 10:57
公司荣誉与行业地位 - 公司荣获中国质量奖 成为全国农业领域和种业行业首家获奖企业 实现长沙企业在该奖项零的突破[1] - 中国质量奖于2012年经中央批准设立 是我国质量管理领域最高荣誉[1] - 公司稳居世界种业企业前八强 发展为综合性跨国种业集团[2] 质量管理模式 - 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全双零"质量管理模式 实现对农作物种子全生命周期和全业务流程管理[2] - 系统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标准化种子生产体系 规模化推广服务体系三大支撑体系[2] 市场占有率与生产规模 - 全球种子销量达2.93亿公斤 年推广面积2亿亩 种子年生产粮食超1000亿公斤[2] - 全国每5碗米饭有1碗来自公司水稻 每2碗小米粥有1碗来自公司"张杂谷"品种[2] - 每10根密刺黄瓜有6根 每10盘瓜子有4盘源自公司种子产品[2] 获奖企业构成 - 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共评选出9个获奖组织和78个提名奖组织及6名个人[1][3] - 获奖企业涵盖高端制造(TCL科技 海康威视) 基础化工(万华化学) 信息技术(亨通光电) 工程建设(三峡建工)等多个领域[3]
隆平高科荣获质量管理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6 15:41
公司荣誉与质量管理模式 - 公司荣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 成为全国农业领域和种业行业首家获奖企业[1] - 首创"双全双零"质量管理模式 实现对农作物种子全生命周期和全业务流程的质量管理[1] - 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标准化种子生产体系 规模化推广服务体系三大支撑体系[1] 育种创新与技术应用 - 聚焦抗逆抗病抗虫 高产优质 绿色安全等育种目标 构建工厂化分段式商业化育种体系[2] - 打造DT+BT智慧育种平台 加快转基因 基因编辑 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2] - 在镉低积累水稻 生物育种玉米 抗旱谷子 抗列当食葵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 生产加工与质量控制 - 推进90万亩高标准制种基地和3.35亿公斤年制种产能的现代化加工生产园区建设[2] - 通过数字管理系统实现农田面积核实 巡田检查 气象监测 智能生产和质量追溯[2] - 种子纯度 芽率等质量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2] 推广服务与农户增收 - 开发隆商通 云上智农等App平台 构建线上直播专家互动加线下销售终端的服务体系[2] - 云上智农平台培训课程播放量逾1亿人次[2] - 创建种粮一体化五好模式 在国内年助农增收80亿元[2] 市场地位与经营成果 - 年全球种子销量达2.93亿公斤 年推广面积2亿亩 种子年生产粮食超1000亿公斤[3] - 全国每5碗米饭有1碗来自隆平水稻 每2碗小米粥有1碗来自公司张杂谷品种[3] - 稳居世界种业企业前八强 成为具备国际经营能力的综合性跨国种业集团[3] 产品市场占有率 - 每4盘辣椒炒肉中就有1盘使用公司种子 每10根密刺黄瓜就有6根来自公司品种[3] - 每10盘瓜子就有4盘产自公司提供的种子[3]
隆平高科获中国质量奖 成为全国农业及种业首家获奖单位
证券时报网· 2025-09-16 14:49
公司荣誉与质量管理 - 公司荣获中国质量奖 成为农业及种业领域首家获奖企业[1] - 中国质量奖是2012年经中央批准设立的国家质量管理最高荣誉[1] - 公司创新实施"双全双零"质量管理模式 以实现产品质量零缺陷和服务过程零遗憾为目标[1] 育种创新体系 - 建立工厂化分段式商业化育种体系 深度融合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2] - 打造DT+BT智慧育种平台 加快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应用[2] - 在低镉水稻 生物育种玉米 抗旱谷子及抗列当食葵等品种选育取得多项突破[2] 生产加工能力 - 积极推进90万亩高标准制种基地建设[2] - 现代化加工园区年产能达3.35亿公斤[2] - 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农田监测 智能生产与全流程质量追溯[2] 市场推广与服务 - 开发隆商通和云上智农等App平台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推广服务体系[2] - 云上智农平台培训课程累计播放超1亿人次[2] - 推广五好模式 全年助农增收达80亿元[2] 品种市场地位 - 全国十大杂交水稻品种中占七席 十大玉米品种中占三席[2] - 玉米品种示范推广面积占全国三分之一[2] - 年种子销量2.93亿公斤 推广面积2亿亩[3] 产品市场覆盖率 - 所产种子每年可生产粮食超1000亿公斤[3] - 全国每5碗米饭就有1碗来自公司水稻 每2碗小米粥中有1碗来自公司张杂谷[3] - 在辣椒 黄瓜 瓜子等作物种子市场占有较高市场份额[3] 公司发展现状 - 公司已发展成为综合性跨国种业集团 聚焦种业主业并统筹国内国际业务[3] - 综合实力稳居世界种业企业前八强[3]
现在人又重新爱上吃小米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1 08:43
行业背景与历史变迁 - 谷子(小米)是中国最早的驯化作物之一,有超过一万年的种植历史,曾是中国黄河流域先民的主要粮食来源 [1] - 从1978年到2022年,中国谷子种植面积从近1.3亿亩萎缩至不足1000万亩,从主粮转变为杂粮 [1] - 产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单产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不足、加工产业链短和消费场景单一 [1] 科技创新与产量突破 - 传统谷子亩产长期在150公斤左右徘徊,远低于玉米亩产从200公斤升至400公斤的水平 [2] - 张家口市农科院历经40余年攻关,培育出"张杂谷"系列26个杂交谷子品种,最高亩产跃升至800公斤左右 [2] - "张杂谷"具有根系发达、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彻底改变了谷子的低产面貌 [2] 消费升级与市场拓展 - 全谷物食品被证实可降低心脏疾病、II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风险,建议每日摄入量为50克至150克 [5] - 谷子消费场景多元化,从传统粥饭扩展到医院患者流食、月子中心产妇补给、健身爱好者营养来源等 [5] - 产品形态革新,出现冻干小米粥、益生菌小米饮、即食小米饭团、代餐粉、谷物棒、米浆饮料等新品 [5][6] 产业链整合与循环经济 - 形成"谷子种植-谷草养殖-优质肉蛋奶-有机肥料-有机种植"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6] - 用谷子和谷草喂养的畜禽更健康,肉蛋奶品质提升,贴有"谷草牛、谷草羊"标签的肉类产品供不应求 [6] - 宣化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国首个以"张杂谷"为主题的国家级产业园,致力于整合土地、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 [6] 全球化推广与影响 - "张杂谷"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近60%,在国内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增产粮食逾20亿公斤 [8] - "张杂谷"在非洲10多个国家推广,在布基纳法索帮助农民年增收300多万西非法郎,在乌干达试种比当地传统品种增产近88%,成熟期提前1个多月 [8] - "张杂谷"在非洲累计推广1.3万亩,增产约130万公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南南合作"核心项目,其援非减贫项目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