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富工坊
icon
搜索文档
巴格其村的“浙江基因”与“新农人”破圈之路
每日商报· 2025-07-11 06:18
乡村振兴模式 - 巴格其村通过产业链、生态链、文化链三链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范式,智慧果园采用浙江现代农业技术使红枣优果率提升30% [2] - 村内建成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设施,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同时挖掘"西域36国"文化资源打造民宿集群和文创市集,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2] - 浙江经验在新疆本地化创新,通过技术输血与培育本土造血能力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电商与品牌建设 - 村民张红通过"乡村CEO"模式学习电商运营,其视频号"村里来了新农人"成为阿克苏市认证直播助农基地,月均带货超20万元 [3] - 钱塘区农创客导师团提供云端辅导,帮助孵化"巴格其古丽"红枣品牌,带动12户村民共同致富 [3] - 计划联合打造"疆品东送"电商矩阵,将"村里来了新农人"升级为区域公用品牌平台 [5] 人才培育与技术支持 - 钱塘区农创客联合会与巴格其村达成合作,计划每年定向培养20名新农人掌握电商运营和品牌策划技能 [4] - 拟设立"钱塘—巴格其乡村CEO实训基地",实现村民家门口接受专业培训 [4] - 引入杭州农创客开发的AI种植决策系统,助力林果业精准化管理 [5] 区域合作与产业升级 - 通过"共富工坊"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如技术嫁接与品牌联合开发 [5] - "钱塘经验"在巴格其村持续裂变,形成人才赋能牵引、三产融合驱动的共富新模式 [5]
上城:丁兰街道“兰创荟”助力就业突围
杭州日报· 2025-07-10 10:26
职业指导平台建设 - 丁兰街道"兰创荟职业指导室"为上城区首个街道级职业指导平台 由5位职业指导专家组成导师团 提供生涯规划 能力评估 岗位推荐等全流程服务 [1] - 平台定位为资源整合中心 通过一对一服务联动企业 高校 培训机构 以创新方式输送优质岗位和指导服务 [1] - 居民可通过小程序扫码预约导师 实现"人岗匹配"精准分析 提升简历筛选通过率与面试成功率 [2] 就业服务模式创新 - "共富工坊"项目构建"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对接"闭环 已为三家工坊授牌 [2] - "巧大姐共富工坊"开发剪边 镂空 钉珠等10余类零工岗位 预计带动百余名待业居民实现弹性就业 [2] - 工坊模式使参与者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形成可持续的就业增收机制 [2] 服务对象成效 - 求职者通过专业导师梳理岗位需求与技能特长 显著改善简历适配度与职业规划清晰度 [1] - 创业者获得政策解读与发展方向指导 有效降低初期试错成本 [1] - 待业群体通过工坊技能培训实现灵活就业 收入提升效果量化可见 [2]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浙江海宁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党委:群众需要什么 我们就干什么
央广网· 2025-07-06 11:25
社区治理模式创新 - 西山社区探索出"有呼必应、一呼百应、未呼先应"的基层治理模式,聚焦"一老一小一新"三大群体需求 [1] - 社区创建"共富工坊"就业平台,承接4万双袜子订单,居民日收入可达100元以上 [1][2] - 工坊采用灵活工作制,允许居民根据接送孩子、做饭等需求自由安排时间 [1] 社区就业服务 - 共富工坊通过流程优化实现效率提升,按年龄段科学分工 [1] - 社区与海宁市新居民发展联合会合作,解决过万常住人口的灵活就业需求 [2] - 项目帮助退休居民获得额外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2][3] 社区教育服务 - 社区创办爱心教室,累计服务新居民子女超4000人次 [3] - 针对暑假托管需求,提前开展课程安排、学生筛选和志愿者招募工作 [3][4] - 联合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服务项目 [3] 社区工作理念 - 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党员干部就干什么"的服务导向 [4] - 强调基层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居民共建温馨社区 [4] - 以满足居民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核心价值 [4]
浙江县域观察:山间工坊诠释共富路上“一个都不少”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14:06
共富工坊模式 - 浙江庆元通过"共富工坊"模式将乡村闲置资源、剩余劳动力与企业需求紧密相连,推动共同富裕[1] - 该模式在庆元已建设18家来料加工式工坊,带动1600余名民众就近就业[3] - 工坊特点包括门槛低、灵活性强,适合特殊群体如陪读妈妈、残疾妇女、老人等实现"融入式、共富式"发展[2][3] 来料加工经济 - 来料加工成为解决搬迁民众就业增收难题的有效途径,庆元同心社区通过该模式促进680余名特殊群体就业[2] - 工坊与当地十几家企业合作承接简单手工活,采取计件工资制,实现工作与家庭照顾双赢[2] - 当地成立来料加工经纪人协会基金和慈善基金平台,开展共富结对和慈善公益活动[3] 农产品电商转型 - 庆元青年企业家通过电商直播改变传统香菇销售模式,创建香信谷"共富工坊"直接或间接帮助200余位村民就业[4] - 电商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15%的价格与100多位菇农签订包销协议,复购率达30%[5] - 工坊教授农户选品、质量把控和直播推广技能,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4][5] 特色农业开发 - 甜桔柚"共富工坊"采用"强村公司+村集体+农户+企业+合作社"运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果园管理、文旅开发等举措促进增收[5][6] - 采摘季雇佣50-60位村民,并帮助周边散户销售鲜果,同时邀请专家开展种植技能培训[6] 残障人士就业支持 - 庆元建立7个"残疾人之家+来料加工点"模式工坊,帮助百余名残障人士实现就业,每年发放工资300多万元,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7][8] - 工坊提供轻强度手工岗位及娱乐、康复设施,促进残障人士社会融入和心理健康[7] - 残障人士从最初不敢讲话到逐渐建立自信,生活状态明显改善[7][8]
共富路上,一起抱团干事业(一线行走)
人民日报· 2025-06-11 09:03
乡村振兴模式创新 - "共富工坊"模式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和村民资源,成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荻港村"苕溪渔隐·共富工坊"带动23名固定主播就业[1] - 该模式提供创业基金扶持和技能培训,如李道胜获得10万元创业基金开设亲子体验馆,返乡青年成立"苕溪创客联盟"举办农产品展销会[2] - 政府配套支持包括设备捐赠、贴息贷款和市场分析,如区委统战部协调企业捐赠直播设备,人社部门协助申请贷款[2] 产业发展成效 - 和孚镇已建设9个产业赋能样本,创造6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1500多户农产品销售,实现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2] - 直播电商成为重要销售渠道,杨阿细带动村民成立直播合作社,老茶厂茶叶通过电商远销海外[2] - 创新营销方式成效显著,农产品宣传视频获赞百万,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销售网络[2] 资源整合机制 - 建立"青年人才智囊团"提供专业支持,在农产品上市季节提供市场分析报告[2] - 通过"创客联盟"整合返乡青年资源,在古戏台举办展销会激活传统文化资源[2] - 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持+村民参与"的三方协作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