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感受
搜索文档
摆脱即时爽感,用小事找回创业节奏
36氪· 2025-10-13 08:20
多巴胺驱动的伪忙碌行为 - 创业者常将凌晨工作、喝咖啡、频繁刷数据等行为视为抓住机会的必要动作,但这些行为本质是多巴胺驱动的无效消耗[1] - 将靠外界刺激提神误认为抗压能力强,例如用重油重糖夜宵缓解疲惫或喝第三杯冰美式维持清醒[2] - 工作中存在即时反馈依赖,如每15分钟刷新用户数据看到日活上涨0.5%就认为业务在前进,或过度关注行业群消息以保持敏感度[2] 自然奖励与代理奖励的机制 - 强化学习和行为驱动的核心动力源于身体内部无意识的生理反馈,即内感受,而非仅来自外部感官刺激[5] - 自然奖励是行为改善身体内部状态的结果,如进食后血糖回升;代理奖励是外部线索,如食物香气,仅预示自然奖励即将到来[5] - 创业者误读高效信号的原因是将外部即时反馈当作自然奖励,忽视了解决用户痛点、改善业务状态等真正的自然奖励[6] 用自然奖励替代代理奖励的实践方法 - 早餐时用杂粮粥、鸡蛋等慢消化食物提供稳定能量,替代咖啡因代偿,感受胃里踏实不胀气的内感受信号[8] - 通勤时将刷碎片化资讯改为听深度行业音频课程并记录1个可落地点,或阅读后写3句话读后感,以获取真实收获的自然奖励[9] - 休息时通过察觉身体疲劳信号,如眼皮沉、肩膀紧,进行小憩或拉伸活动,替代刷手机带来的虚假放松感[10] 将内感受训练植入工作场景 - 工作中开会时不刷工作群,专注听团队问题反馈;分析数据时不纠结日活微小波动,聚焦数据异常背后的用户行为原因[12] - 项目复盘时不罗列做了多少事,而是聚焦解决了哪些业务痛点、避免了什么风险,让复盘真正推动后续优化[12] - 在碎片化时间植入微动作,如开会前感受身体接触椅子的触感,签批文件时感受笔尖压力,以保持对当下的觉察[13]
摆脱即时爽感,用小事找回创业节奏 | 创业Lifestyle
红杉汇· 2025-10-13 08:04
文章核心观点 - 创业者普遍存在由多巴胺驱动的“伪忙碌”行为,误将即时刺激的“代理奖励”当作高效信号,而忽视了解决核心问题带来的“自然奖励”[3][4] - 行为驱动的核心动力源于身体内部的“内感受”信号,而非外部感官刺激,真正的奖励是行为改善身体内部状态的结果[6] - 通过调整生活与工作中的日常习惯,将注意力从即时刺激转移到能带来长期价值的自然奖励上,可以重构健康的精力管理模式[9][14] 被误读的高效信号与多巴胺依赖 - 许多被视为“创业日常”的行为,如凌晨依赖咖啡因提神、频繁刷新数据后台,本质是多巴胺上瘾驱动的无效消耗[4] - 聚焦数据波动的短期刺激可能导致忽视用户体验等核心问题,碎片化信息接收使人没时间梳理可落地的业务策略[5] - 创业者对多巴胺的依赖常披着“为事业负责”的外衣,将即时反馈误判为对业务的掌控,形成短暂爽感与长期损耗的恶性循环[4][5] 自然奖励与代理奖励的机制 - 强化学习和行为驱动的核心动力深层次地来自身体内部无意识的生理反馈,即“内感受”,如心跳、血糖波动等[6] - 真正的“自然奖励”是行为改善身体内部状态的结果,而外部感官刺激如食物香气、游戏音效仅是预示自然奖励的“代理奖励”[6] - 现代社会的“爽感诱惑”利用代理奖励放大与自然奖励的绑定,使大脑误将生理兴奋当作身体状态改善,从而沉迷虚假奖励[7] 通过生活小事重构自然奖励系统 - 早餐应选择杂粮粥、鸡蛋等慢消化食物,提供稳定能量供给,避免依赖咖啡因代偿,通过感受阳光、食物温度等感官体验激活身体状态[10] - 通勤时将刷碎片化资讯改为有目的地听深度音频课程或阅读,并记录可落地的观点,以真实收获替代焦虑驱动的信息获取[11] - 休息时需察觉身体疲劳信号,如眼皮沉重、肩膀紧绷,并通过小憩、活动或沐浴等放松仪式改善内感受,避免睡前工作信息刺激打乱睡眠节律[12][13] 工作场景中的微习惯植入 - 在碎片化时间里植入微动作,如开会前感受身体与椅子的触感、签批文件时专注笔尖压力,以保持对当下的觉察,减少对即时刺激的依赖[13][14] - 工作中聚焦核心问题,如分析数据时关注异常背后的用户行为原因,替代纠结日活微小波动;项目复盘时聚焦解决的业务痛点,而非罗列事务性工作[15] - 团队管理中察觉疲劳信号,适时暂停低效讨论,避免无效内耗,将成就感锚定于解决用户问题和团队稳步成长等长期价值[14][15]
你算心智成熟的职场人吗?看看这12个关键表现
36氪· 2025-07-21 11:27
心智成熟的表现与职业发展 - 对抗异化的最佳方式是保持创作力,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找回意义感,避免被机械重复的工作异化[2] - 从消费者心态转向生产者心态,创造价值而非被动消费,才能掌控生活方向并实现独立人生[3][4] - 终身创作比终身学习更重要,创作要求对外输出价值并形成独特路径,而学习仅是起点[5][6] 职业发展策略 - 拒绝低水平重复,以终为始设定作品目标,通过小题大做积累职业成就[7][8] - 早期职业阶段应专注完成眼前任务而非频繁换赛道,通过小成功积累实现长期目标[9][10] - 摆脱迷茫需弯道超车:通过高阶认知、差异化赛道和内在动机驱动行动,而非盲目学习[11][12] 职业环境与概率思维 - 职业成功需尊重基础概率规律:城市>行业>导师>职业>公司>薪资,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发展机会[13] - 优化工作环境优先于自我苛责,迁移至高手团队或改善流程可保护内在动机和创作力[14] - 35岁后应减少重度脑力劳动,转向中轻度工作并利用经济资本交换专业成果以保持效率[17] 价值传承与行业选择 - 35岁后需培养学徒而非手下,通过思想传承和模因扩散实现智慧延续与认知负荷卸载[18] - 行业价值与意义需平衡,警惕教育行业的"意义泡沫"或金融行业的金钱至上主义[19][20] - "万花筒策略"建议在快乐、成就、意义和传承间寻求平衡,回归自主、胜任与归属的基本动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