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性视角

搜索文档
男导演能拍好女性作品吗?
虎嗅· 2025-05-18 11:27
文艺创作与身份政治 - 《卿本著者》因译后记争议下架,引发男译者翻译女性主义著作的讨论,涉及男性凝视和文字厌女现象 [1] - 争议焦点包括译者将中性词如"adolescence"译为"妙龄"、"malleable"译为"调教",以及"old maid"译为"老处女"等性别化处理 [2] - 出版行业出现全女译者书单趋势,试图构建女性文学传统 [12] 创作视角与身份合法性 - 听障题材电影《独一无二》由健全演员出演残障角色,引发内生性视角争议 [1][17] - 导演三宅唱在《惠子,凝视》中通过放大环境音而非静音模拟听障体验,挑战健全人的共情假象 [17] - 残障权利运动主张"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强调边缘群体参与叙事的必要性 [16] 性别与文学史结构 - 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稀缺,伍尔夫虚构"莎士比亚的妹妹朱迪斯"隐喻女性写作困境 [9] - 乔治·艾略特化名男性发表作品,《呼啸山庄》因作者性别曝光引发争议 [9] - 王安忆认为女性写作视角不可替代,如费兰特笔下的女性形象难以被男性复刻 [12] 行业分化与受众隔离 - 网络文学形成男频/女频两极分化,男频作品侧重男性欲望外化,女频聚焦甜宠题材 [13] - 剧集行业逐步接受性别分众趋势,如甜宠剧瞄准女性受众,悬疑剧侧重男性市场 [13] - 日本AV产业明确区分男性向与女性向,反映欲望表达的直接分化 [14] 身份转变与结构变革 - 女性导演邵艺辉改变片场权力结构,拒绝传统酒局社交,采用职业化团队管理方式 [20] - 残障设计师进入行业后推动产品设计变革,如盲人设计师改进耳机使用体验 [20] - 美国少数族裔作家面临"只能写身份相关主题"的创作限制,如越南裔作家被建议专注移民故事 [22] 中国语境下的身份讨论 - 中国文艺界刚开始关注身份议题,如全女书单和残障演员培养尚处早期阶段 [21] - 残障人士教育路径受限,需扩大大学招生和专业选择以支持行业参与 [21] - 与美国长期讨论相比,中国身份政治讨论更具初步性和本土特性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