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政治
搜索文档
赵长鹏被特赦前的180天
36氪· 2025-10-25 21:35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币安创始人赵长鹏在2025年10月23日获得美国总统特朗普特赦,标志着其个人与公司政治风险的重大转折[4][5] - 2025年9月17日,赵长鹏将推特简介从「ex-@binance」改回「@binance」,预示其回归币安[7] - 2025年10月,美国合规交易平台Coinbase与Robinhood先后开放BNB交易,使该平台币首次进入美国主流金融体系[7] - 2025年春天,赵长鹏在香港与火币创始人李林、孙宇晨及孔剑平等业内重要人物会面,被视为重新连接本地资本与制度的信号[8][9] - 孔剑平随后宣布设立10亿美元BNB财库,目标囤积5%–10%的BNB流通量,计划将其包装进美股上市公司,此消息获赵长鹏转发后市场反应强烈,BNB盘中涨幅高达107%+[11] - 2025年8月,币安官宣与华兴资本合作,随后华兴资本投资1亿美元BNB,并携手赵长鹏家族基金YZi Labs启动合规基金[14][15] - 合作内容包括推动BNB在香港证监会持牌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上合规上市,12天后,香港持牌平台OSL宣布BNB成为香港第五个获批交易的加密资产[16][17] - 2025年3月,币安获得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GX的20亿美元投资,结算方式为与特朗普家族关系密切的World Liberty发行的USD1稳定币[29] - 投资后两周,USD1稳定币正式登陆BNB Chain,其总发行量中近九成在BNB链上流通,此举具有显著的政治意味[31][32] 行业监管与地缘政治 - 白宫新闻秘书宣布特赦生效时强调「拜登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战争,至此画上句号」,表明美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8] - 2022年底FTX崩盘后,美国SEC于2023年起诉币安非法经营并处以43亿美元天价罚单,赵长鹏于2024年4月30日入狱服刑[24][27] - 美国议员Stacey Plaskett在听证会上直接指出赵长鹏的华人身份,福布斯文章提及赵长鹏因其华裔身份成为歧视目标,企业合规问题常与创始人身份政治挂钩[27][36] -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加密行业实行「大赦」,成为赵长鹏获特赦及行业环境转变的关键政治转折点[28] - 华人企业家在全球市场面临结构性挑战,企业跨境扩张时常需付出额外代价,如Shein、TikTok、Temu等案例所示,身份问题成为商业竞争中的深层障碍[36][37] 公司发展历程与模式 - 币安于2017年7月在上海起步,同年9月因中国叫停ICO而撤离,团队迁至日本东京并在五个月内登顶全球交易量第一,比特币当时从3000美元涨至1.9万美元[20][21] - 2018年初因黑客事件及日本金融厅警告,币安撤离东京,转驻地中海的马耳他,但两年后马耳他金融管理局声明币安从未注册,促使公司宣布不再设立全球总部[21][22] - 「无总部模式」在2021年发挥特殊作用,使在美国的诉讼中传票无法送达公司实体,只能尝试追踪创始人个人,凸显了该模式在应对监管复杂性方面的优势[22] - 赵长鹏在香港大学活动时表示,四年前的离开是铺垫,真正的故事刚开始,反映了公司从漂泊到寻求稳定合规发展的战略转变[20]
赵长鹏被特赦前的180天
虎嗅· 2025-10-24 13:31
核心事件:赵长鹏获美国总统特赦 - 2025年10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币安创始人赵长鹏(CZ)给予总统特赦[1] - 白宫新闻秘书强调,此举标志着“拜登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战争,至此画上句号”[7] - 特赦生效前,赵长鹏已于2025年9月17日将推特简介从“ex-@binance”改回“@binance”,预示其回归币安[5] 美国市场合规进展 - 2025年10月,美国主流合规交易平台Coinbase与Robinhood先后开放BNB交易,标志着币安平台币首次进入美国主流金融体系[6] - 特朗普家族关联的稳定币USD1正式登陆BNB Chain,其总发行量近九成在BNB链上流通[52][53] - 2025年3月,币安获得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GX的20亿美元投资,结算方式采用与特朗普阵营关系密切的USD1稳定币[49] 香港市场战略布局 - 2025年初,赵长鹏在香港与火币创始人李林、孙宇晨及香港Web3发展专责小组成员孔剑平等业内重要人物会面,被视为重返华语圈核心舞台的信号[8][11][13] - 孔剑平随后宣布计划建立10亿美元的BNB财库,目标囤积5%-10%的BNB流通量,并将其包装进“美股上市公司”,此消息获CZ转发后,相关股价盘中涨幅高达107%[14][15] - 2025年8月,币安官宣与华兴资本合作,华兴资本投资1亿美元BNB,并携手赵长鹏家族基金YZi Labs启动合规基金[22] - 合作内容包括推动BNB在香港证监会持牌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合规上市,12天后,香港持牌平台OSL上线BNB,使其成为香港第五个获批交易的加密资产[23][24] 历史监管挑战与应对 - 2024年4月30日,赵长鹏在美国西雅图联邦法院承认罪名,并主动缴纳43亿美元罚金[3][4] - 币安曾因“无总部模式”在应对美国法律诉讼时发挥特殊作用,使原告方难以追踪其具体位置并进行法律送达[35][36][37] - 美国监管机构曾将赵长鹏的华裔身份作为攻击点,有美国议员在听证会上直接提及“虽然他是加拿大公民,但他是中国人”[45] 公司发展历程回顾 - 币安于2017年7月在上海成立,两个月后因中国叫停ICO和交易平台而撤离,团队先后迁至东京、马耳他,最终宣布不设全球总部[30][31][34][35] - 在2017年牛市中,币安在五个月内登顶全球交易量第一,注册量一度暴涨至需要关停开户的程度[32] - 2022年底,美国第二大交易平台FTX崩盘后,美国SEC于2023年起诉币安非法经营,最终以43亿美元天价罚单和解[42]
印媒:警惕社交媒体中令人上瘾的“愤怒诱饵”
环球时报· 2025-09-12 07:20
社交媒体“愤怒诱饵”现象的核心机制 - 短视频平台上的“愤怒诱饵”内容通过创作者饰演烦人角色来刺激用户情绪并激发愤怒,其目的并非取悦而是激怒用户,在流量经济中愤怒情绪已成为硬通货 [1] - 愤怒情绪能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并释放多巴胺,形成“参与—上瘾”的循环,同时算法会优先推送刺激情绪的内容以实现引流 [1] - 愤怒诱饵的吸引力在于其内容的可预测性,用户明知不会听到新观点但确定性反而带来认同感,从而印证从众心理的顽固性并形成高效自我实现的观念雪球 [1] “愤怒诱饵”对用户行为与社群的影响 - 愤怒诱饵具有自我诊断功能,用户会将现实中遇到的挑衅与视频角色进行对照以判断人际关系,当价值观被挑衅时人们觉得必须回应 [2] - 群体性的愤怒能进一步构建身份认同,算法则让这个循环不断进行,社交平台鼓励一切互动而愤怒往往能激发快速强烈的反应如评论分享或辩论从而加速内容传播 [2] - Z世代将数字空间视为身份的延伸,愤怒能构建社群使人们因共同反应聚集,通过集体发声来扩大影响力 [2] 行业内容策略与用户影响 - 媒体公司指出社交平台鼓励一切互动,而愤怒情绪能激发用户更快速的评论分享或辩论等强烈反应,从而显著加速内容的传播速度 [2] - 长期接触愤怒诱饵内容会因大脑的威胁优先机制而加剧用户压力和焦虑,长期情绪超载会导致情感麻木或对现实问题失去深切感受 [2] - 持续愤怒与消极态度会榨干用户的情感系统并引发情绪耗竭,健康的做法是主动筛选信息并屏蔽煽动情绪的账号 [2]
特朗普打黑除恶,轮到罪恶之都芝加哥了
虎嗅· 2025-09-01 19:41
军事部署行动 - 特朗普以打击犯罪为由威胁向芝加哥派遣联邦部队 最早可能于9月5日实施并持续30天 [1][2] - 芝加哥市长签署行政令禁止当地警察配合联邦执法行动 包括巡逻和交通拦停等 并要求警察穿正式警服以区别于联邦部队 [3] - 白宫指责民主党将打击犯罪政治化 特朗普称芝加哥上周有6人被杀和24人遭枪击 [3] 芝加哥犯罪背景 - 芝加哥犯罪率高源于人口规模大 种族混杂 工业基础瓦解导致失业率高 [4] - 该市犯罪率持续高企而纽约等城市下降 与民主党身份政治实践相关 政客用性别和种族议题掩盖贫富差距问题 [5] - 民主党政客排斥动用警力打击犯罪 从犯罪集团视角看民主党执政地区对犯罪更友好 [7] 政治议程分析 - 特朗普的打击犯罪行动属于共和党保守右翼一贯议程 强调对犯罪零容忍 [8] - 前顾问朱利安尼在纽约铁腕打击犯罪 包括严打地铁逃票等轻微犯罪 使犯罪率大幅降低 [8] - 特朗普操弄该议程根本目的在于打击民主党阵营 凸显其身份政治议题的虚伪性 [10]
《明末:渊虚之羽》:小聪明的祭品
虎嗅APP· 2025-08-02 21:56
游戏质量评价 - 游戏地图设计虽未达到顶级水准但保持了基本箱庭结构,探索体验合格 [8] - 战斗系统通过无惩罚洗点和敌人特点权重设计鼓励多样化玩法,形成特色 [10][12] - 战斗难度设计存在缺陷,缺乏倒地无敌机制导致不良体验 [13] 舆论事件分析 - 发售首日好评率仅19%,三大主因包括运营奖励错配、环国区降价及剧情设计争议 [16][17][18] - 历史背景选择明末触及民族情绪敏感点,被批为"汉奸游戏" [19][27] - 主播遭遇大规模攻击,负面舆情成为流量捷径 [21][22] 市场与宣发策略 - 宣发刻意选用明末背景和女性角色设计迎合流量,但游戏内容与历史关联性薄弱 [30] - 前期宣传成功吸引路人关注,但过度营销导致期待与现实严重错位 [32][33] - 全球评价两极分化,非中文用户好评率72.23%,简中仅35.89%,反映文化认知差异 [37] 行业现象观察 - 游戏成为意识形态战场,类似《TLOU2》等作品均因DEI元素引发争议 [40] - 多元群体符号化设计引发玩家抵触,2000-2010年相关矛盾激化 [44][46] - 身份政治导致评价体系异化,争议焦点从游戏质量转向道德立场 [50][52]
《明末:渊虚之羽》:小聪明的祭品
虎嗅· 2025-08-02 10:14
游戏质量与设计 - 游戏获得IGN与GS双8分评价 达到优秀门槛[1] - 地图设计虽未达到顶级水准 但构建了基本箱庭结构 围绕篝火点展开探索[5] - 战斗系统通过无惩罚洗点设计和敌人特点权重调整 鼓励多样化战斗方式[7] - 法术系统降低难度 但缺乏倒地无敌机制导致BOSS战容错率低[9] - Steam全球好评率从19%回升至43% 非中文区好评率达72 23% 显示基础质量合格[28] 宣发策略与市场反应 - 利用明末历史背景和女性角色设计吸引流量 但引发历史敏感性争议[23] - 发售前"村里第二个大学生"营销成功拉升期待 但过度聚焦话题性导致期待错位[25] - 豪华版奖励错配和环国区降价事件加剧玩家不满[11] - 简中用户占评价总量88 24% 但好评率仅35 89% 远低于其他语言用户[28] 舆论事件与社会文化 - 游戏因未出现清朝阵营角色被指控"辱汉" 差评率首日达81%[11] - 主播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从"洗地收钱"指控到地域歧视[13] - 明末历史被不同群体投射复仇情节 讽刺现实或构建新秩序 成为语义雷区[18] - 事件反映全球游戏行业普遍面临的DEI争议 如《TLOU2》和《天国 拯救2》的意识形态冲突[32][35] 行业趋势与深层问题 - 2000-2010年游戏多元元素增加与玩家抵触情绪增强同步出现[35] - 符号化DEI设计引发玩家被代表感 加剧文化撕裂[37] - 身份政治导致游戏评价体系异化为意识形态宣泄工具[41] - 行业面临共识丧失困境 需平衡商业流量诉求与内容深度[43]
特朗普“死磕”哈佛,美国精英教育陷入“至暗时刻”?
搜狐财经· 2025-06-09 09:31
哈佛大学与政府冲突 - 哈佛大学与特朗普政府因教育自治权与政府监管边界产生冲突,涉及支持巴勒斯坦抗议活动引发的反犹太争议及招生政策中的种族因素争论 [3] - 哈佛公开反击政府施压,整理70页文件强调学术自由与机构自主,而政府采取冻结联邦资金、要求整改招生程序等强硬措施 [5] - 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选择妥协,凸显高校在政治压力下的不同应对策略 [5] 国际学生政策影响 - 特朗普政府威胁取消国际学生招生资格,可能冲击哈佛每年数亿美元的国际学费收入并导致理工科科研项目停滞 [5] - 哈佛500亿美元捐赠基金受协议限制,无法灵活应对现金流危机,长期博弈中双方均面临困境 [5] - 国际学生在美国科研体系中支撑作用显著,限制其入境将导致科研停滞并削弱美国全球创新竞争力 [9] 招生政策争议 - 哈佛被指控通过"种族配额"变相歧视亚裔学生,对非裔和拉丁裔提供优待,尽管最高法院禁止种族作为招生标准,哈佛仍通过模糊标准保持倾向 [11] - 招生政策中的"政治正确"潜规则引发广泛争议,反映美国社会在"教育公平"问题上的认知分歧 [11] 校园身份政治与言论自由 - 支持巴勒斯坦抗议活动中激进言论演变为对犹太裔学生的人身威胁,校方初期应对迟缓被批评纵容反犹主义 [13] - 高校陷入"维护言论自由"与"保障人身安全"的伦理困境,加剧族裔对立 [13] 毕业典礼演讲事件 - 中国留学生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引发国内舆论关注,折射中美对精英教育的不同价值取向 [6] - MIT印度裔学生公开谴责以色列的演讲与美国政治敏感议题契合,高校回应策略受外部政治环境制约 [7] 社会思潮与政策困境 - 特朗普政府政策反映美国排外主义思潮抬头,民粹情绪推动"美国优先"主张,但与国际学生支撑科研的现实冲突 [9] - 民粹主义与实用主义冲突凸显政策困境,限制国际学生可能"伤敌伤己" [9]
为什么"穷人味"是当代社会最隐蔽的歧视?
虎嗅APP· 2025-05-23 21:25
香水营销与政治符号化 - 特朗普Victory 47古龙水以"力量、权力、胜利"为营销关键词,强调政治符号属性[10] - 香评网站Fragrantica显示该产品评分两极分化,反对者批评其"女性化、留香短",支持者则将其视为政治立场表达[12][13] - 产品设计与特朗普币采用相同视觉元素,被质疑为商业变现手段[15] 气味政治的历史应用 - 韩国李明博竞选团队2007年使用"伟大韩国"薰衣草香氛增强选民记忆,被视为胜选关键策略[33] - 2016年Scentbird数据表明共和党选民偏好YSL Black Opium等浓郁香型,民主党选民倾向D&G Dolce等清新香型[35][36][37] - 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过大量喷洒Dior Sauvage香水强化权力象征,并配合墨镜策略制造权力不对称[40] 气味的社会分层功能 - 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通过沐浴习惯建立"体味洁净=阶级优越"的关联[48][49] - 19世纪西方将气味作为种族歧视工具,如纳粹宣称犹太人"生理性体臭"[59][60] - 日本明治时期将洗澡纳入现代化改革,二战期间演变为侵略者的气味优越论[64] 当代气味歧视现象 - 网约车司机因高强度工作(日均11小时)导致体味问题,反映城乡生活习惯差异[66][67] - "老人臭"被污名化为2-壬烯醛代谢问题,实质是对衰老恐惧的社会投射[70][71] - 乔治·奥威尔指出气味是阶级隔离的隐形壁垒,清洁观念成为道德评判标准[45]
谁说穷人是臭的,富人是香的?
虎嗅· 2025-05-22 19:12
香水营销与政治关联 - 特朗普Victory 47古龙水通过强调力量、权力、精致和胜利的价值观进行营销,官网宣称灵感来自"特朗普总统的历史性胜利"[4] - 该产品在Fragrantica网站获得负面评价,被描述为昂贵、留香短、女性化,引发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激烈争论[8] - 特朗普香水设计采用与川普币相同的视觉元素,被认为具有政治企图,旨在通过气味强化右翼群体认同[12] 政治香氛历史案例 - 普京香水在2016年发售当天售出100瓶,受到俄罗斯女性喜爱[23] - 2007年韩国大选期间,李明博团队使用"伟大韩国"香氛增强选民记忆,该策略被视为其胜选关键因素[25] - 2016年Scentbird数据显示共和党选民偏好YSL Black Opium等浓郁香型,民主党选民更青睐D&G Dolce等清淡香型[28] 气味政治化现象 - 马克龙通过大量使用Dior Sauuvage香水作为权力象征,工作人员可通过气味感知其临近[31] - 气味差异被用作阶级和种族划分标准,18世纪卫生革命后体味成为区分上流阶级与穷人的标志[36][38] - 19世纪欧洲人通过"生理科学"证明犹太人汗腺更多,将气味歧视合理化[44] 气味与社会歧视 - 日本明治时期将洗澡纳入现代化策略,洁净感成为民族主义核心,二战期间日军利用气味歧视合理化侵略行为[47] - 网约车司机因工作时长和居住条件导致体味问题,反映城乡生活习惯差异[51] - "老人臭"现象被指出是对衰老的污名化,实际可通过清洁改善[54] 气味认知本质 - 研究表明人类对气味的厌恶是后天习得,幼儿期并无天然排斥反应[49] - 莎士比亚观点被引用强调气味认知的主观性:"没有什么东西本来就是香或臭,是思想使它们如此"[56]
男导演能拍好女性作品吗?
虎嗅· 2025-05-18 11:27
文艺创作与身份政治 - 《卿本著者》因译后记争议下架,引发男译者翻译女性主义著作的讨论,涉及男性凝视和文字厌女现象 [1] - 争议焦点包括译者将中性词如"adolescence"译为"妙龄"、"malleable"译为"调教",以及"old maid"译为"老处女"等性别化处理 [2] - 出版行业出现全女译者书单趋势,试图构建女性文学传统 [12] 创作视角与身份合法性 - 听障题材电影《独一无二》由健全演员出演残障角色,引发内生性视角争议 [1][17] - 导演三宅唱在《惠子,凝视》中通过放大环境音而非静音模拟听障体验,挑战健全人的共情假象 [17] - 残障权利运动主张"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强调边缘群体参与叙事的必要性 [16] 性别与文学史结构 - 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稀缺,伍尔夫虚构"莎士比亚的妹妹朱迪斯"隐喻女性写作困境 [9] - 乔治·艾略特化名男性发表作品,《呼啸山庄》因作者性别曝光引发争议 [9] - 王安忆认为女性写作视角不可替代,如费兰特笔下的女性形象难以被男性复刻 [12] 行业分化与受众隔离 - 网络文学形成男频/女频两极分化,男频作品侧重男性欲望外化,女频聚焦甜宠题材 [13] - 剧集行业逐步接受性别分众趋势,如甜宠剧瞄准女性受众,悬疑剧侧重男性市场 [13] - 日本AV产业明确区分男性向与女性向,反映欲望表达的直接分化 [14] 身份转变与结构变革 - 女性导演邵艺辉改变片场权力结构,拒绝传统酒局社交,采用职业化团队管理方式 [20] - 残障设计师进入行业后推动产品设计变革,如盲人设计师改进耳机使用体验 [20] - 美国少数族裔作家面临"只能写身份相关主题"的创作限制,如越南裔作家被建议专注移民故事 [22] 中国语境下的身份讨论 - 中国文艺界刚开始关注身份议题,如全女书单和残障演员培养尚处早期阶段 [21] - 残障人士教育路径受限,需扩大大学招生和专业选择以支持行业参与 [21] - 与美国长期讨论相比,中国身份政治讨论更具初步性和本土特性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