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身份政治
icon
搜索文档
特朗普“死磕”哈佛,美国精英教育陷入“至暗时刻”?
搜狐财经· 2025-06-09 09:31
近期,哈佛大学因一系列争议事件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涉及政治博弈、文化冲突与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这些事件反映出美国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并揭 示出该国在转型期面临的复杂局面。 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的冲突,实质上是一场关于教育自治权与政府监管边界的较量。冲突起源于去年高校内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引发的反犹太争 议,及长期以来围绕种族因素在大学招生政策中的争论。特朗普政府以"保护犹太裔学生权益"及"维护教育公平"为名,对哈佛发起了一系列施压措施,包 括冻结联邦资金、要求整改招生程序和提供国际学生违规信息等。 在这场博弈中,哈佛选择公开反击,将政府的信件与回应整理成超过70页的公开文件,强调学术自由与机构自主。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则以强硬的"非 黑即白"姿态,对不服从的高校施加经济制裁,甚至威胁取消国际学生的招生资格。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治理风格,与哈佛所代表的精英教育体 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等学校选择妥协,暂时平息了争议,凸显了美国高校在政治压力下的不 同应对策略。 尽管特朗普政府的举措在短期内引发了广泛舆论震动,但在执行层面却面临多重困难。例如,要求哈佛提 ...
为什么"穷人味"是当代社会最隐蔽的歧视?
虎嗅APP· 2025-05-23 21:25
以下文章来源于那个NG ,作者渣渣郡 那个NG . 用关注决定视界|复杂世界的策展人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渣渣郡 题图|Jean-Baptiste Greuze, The Broken Eggs, 1756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在这个时代,根据大众点评进行消费决策,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的本能。 但一些事例证明,推销香水似乎并不需要费尽心机。比如最有商业头脑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于本月推出的Victory 47古龙水已经受到了 消费者的大量关注。 我们可以通过点评中视频、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在脑海里形成对商品相对具象的想象。但唯独有一种消费例外,那就是香水。 在过去,香水卖得好与坏,全得看香评写得好不好,文笔够不够风骚;现在,即便进入了短视频时代,推销香水也得看文案跟演技——至于 味道,消费者还是全得靠猜。 有一说一,在人类的五感中最难以描述的嗅觉,作用总是被忽视。 人们总认为嗅觉只关乎生活的情调,却很少意识到它对现实政治的影响。 广告词从来不只是推销的技巧,它是一种价值观的宣讲。 在特朗普香水官网 ...
谁说穷人是臭的,富人是香的?
虎嗅· 2025-05-22 19:12
在这个时代,根据大众点评进行消费决策,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的本能。 我们可以通过点评中视频、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在脑海里形成对商品相对具象的想象。但唯独有一种消费例外,那就是香水。 在过去,香水卖得好与坏,全得看香评写得好不好,文笔够不够风骚;现在,即便进入了短视频时代,推销香水也得看文案跟演技——至于味道,消费者还 是全得靠猜。 但一些事例证明,推销香水似乎并不需要费尽心机。比如最有商业头脑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于本月推出的Victory 47古龙水已经受到了消费者的大量关 注。 有一说一,在人类的五感中最难以描述的嗅觉,作用总是被忽视。 人们总认为嗅觉只关乎生活的情调,却很少意识到它对现实政治的影响。 广告词从来不只是推销的技巧,它是一种价值观的宣讲。 在特朗普香水官网上,所有香水被强调的风格关键词都是:力量、权力、精致和胜利,他们声称这些灵感来自"特朗普总统的历史性胜利",是献给永不退缩 爱国者的持久香氛。 不过,他的产品在香评网站Fragrantica的评分上却得到了一切反面的评价:昂贵、留香短、女性化、味道阴柔。 "我猜这款香水喷起来一点也不阳刚,更会是气若游丝,就像加班工作的加油站员工的味道,我相信他 ...
男导演能拍好女性作品吗?
虎嗅· 2025-05-18 11:27
文艺创作与身份政治 - 《卿本著者》因译后记争议下架,引发男译者翻译女性主义著作的讨论,涉及男性凝视和文字厌女现象 [1] - 争议焦点包括译者将中性词如"adolescence"译为"妙龄"、"malleable"译为"调教",以及"old maid"译为"老处女"等性别化处理 [2] - 出版行业出现全女译者书单趋势,试图构建女性文学传统 [12] 创作视角与身份合法性 - 听障题材电影《独一无二》由健全演员出演残障角色,引发内生性视角争议 [1][17] - 导演三宅唱在《惠子,凝视》中通过放大环境音而非静音模拟听障体验,挑战健全人的共情假象 [17] - 残障权利运动主张"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强调边缘群体参与叙事的必要性 [16] 性别与文学史结构 - 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稀缺,伍尔夫虚构"莎士比亚的妹妹朱迪斯"隐喻女性写作困境 [9] - 乔治·艾略特化名男性发表作品,《呼啸山庄》因作者性别曝光引发争议 [9] - 王安忆认为女性写作视角不可替代,如费兰特笔下的女性形象难以被男性复刻 [12] 行业分化与受众隔离 - 网络文学形成男频/女频两极分化,男频作品侧重男性欲望外化,女频聚焦甜宠题材 [13] - 剧集行业逐步接受性别分众趋势,如甜宠剧瞄准女性受众,悬疑剧侧重男性市场 [13] - 日本AV产业明确区分男性向与女性向,反映欲望表达的直接分化 [14] 身份转变与结构变革 - 女性导演邵艺辉改变片场权力结构,拒绝传统酒局社交,采用职业化团队管理方式 [20] - 残障设计师进入行业后推动产品设计变革,如盲人设计师改进耳机使用体验 [20] - 美国少数族裔作家面临"只能写身份相关主题"的创作限制,如越南裔作家被建议专注移民故事 [22] 中国语境下的身份讨论 - 中国文艺界刚开始关注身份议题,如全女书单和残障演员培养尚处早期阶段 [21] - 残障人士教育路径受限,需扩大大学招生和专业选择以支持行业参与 [21] - 与美国长期讨论相比,中国身份政治讨论更具初步性和本土特性 [21]